|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0-26 18:09 编辑
六十八\背包客▲
隔壁房间一共住了六个人。其中五个都是年轻人,一看就是骑行的学生。另一个人靠门口睡,床头放个大背包,圆柱形,差不多有一米高,背包鼓鼓囊囊的,总有三四十斤重。他显然是个背包客,中等身材,偏瘦,头发稀疏,看面相约五十岁左右的样子,混在一帮学生中间显得格格不入,颇为打眼,当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晚饭前,我在山庄附近溜达,看见国道靠山坳一侧的草地上,有个人捧着个大海碗在吃面,他吃面的方式主要是吸,用筷子夹起一束,稳稳地递到嘴前,很有耐心地吹气,一直把面条吹凉,然后“嗖——”地一下就吸到嘴里,接着喉结上下快速移动,面就直接从咽喉吞了下去。我没有看见他咀嚼的过程。吸面的声音很响,远远地就能够听见。
我再一瞧,正是住在我隔壁的那个背包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蹭到他跟前,挨着他坐下。
他把身子往旁边挪了挪,似乎是要给我腾位置。但在这种地方,礼节性的挪位显然大于腾位置的实际意义。
他朝我一笑,说吃相难看是啵,饿了。
他一口的四川话,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大概觉得他吃面发出的声响影响了我。
我礼节性地回以微笑,问,就吃一碗面?
挺好的,能饱肚子了。
听口音,您成都的?
重庆的。
我问,上线多长时间了?
他说,我从雅安开始,已经走了一个月了。
雅安到教授山庄大约700公里。平均算下来他每天走的路程只有二三十公里。
哦,您是边走边玩。
没有。我中途一天都没有休息,一直走过来的。
“完全靠两条腿?”我问道。这人太特立独行了,一路上我们见到的背包客,基本上都搭顺风车。
他说,是啊。我不搭车的。有的自驾客见我走得辛苦,主动提出要带我,我都不上。
完全靠双腿走路的话,住宿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就问,那要是走到没有客栈的地方,你住在哪里?
到村民家借宿,或者睡帐篷。折多山、高尔寺山、剪子弯山,还有海子山,我都是在山上搭帐篷过的夜。他掰着手指头,一座座山数给我听。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正午太阳暴晒下气温可以达到30°,到晚上,山垭口的气温会降到0°左右,狂风、暴雨、冰雹、大雪随时可能骤然来袭。何止这些,在那清冷的夜里,在那荒郊野外人踪绝灭的地方,说不定还有豺狼出没呢。想到这些我都不寒而栗。而他是如何独自度过那一个个夜晚的呢?
“你很厉害,真心让我佩服。可是你一个人在山顶露宿你就不害怕吗,就没有遇到过危险吗?”
“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后来经历多了,就习惯了——就说这一路上吧,什么情况都遇到过。在折多山的那个晚上,风雨交加,大风把帐篷吹得左右摇晃,雨水冲进了我的帐篷,没有一块干爽的地方,我在水里坐了一夜,天亮后手脚都僵硬了。好在天放晴了,我把帐篷拆开晾晒,人在一旁昏睡到中午才缓过劲来;在剪子弯山,我醒来时迷迷糊糊地把手往睡袋外面一搭,感觉有个凉嗖嗖的东西,一摸滑溜溜的,原来是一条蛇半夜钻进了我的帐篷,当时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急把手缩回,整个人都躲进睡袋里。这样困了不知多长时间,憋得人难受。可不知道蛇还在不在,又不敢伸出头去看。我想这也不是个法子,就让整个身子在帐篷里滚动,心里想着把那条蛇压死。左右滚了几趟,没感觉到有东西,原来那蛇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钻出去了。我想,它是晚上因为冷,到我帐篷里来取暖吧。”他叙述时节奏很缓慢,很平稳,就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讲到最后说蛇取暖的时候,他竟咧开嘴笑了起来。
我不知道他是走路走呆了还是走火入魔了,这种叫人听着都心有余悸的事情他怎么笑得出来?
“你准备一直这样走到拉萨吗,那得多长时间?”
“估计还得两个月吧。”
“看您年龄才刚刚五十岁,应该还没有退休,怎么能有这么长时间的假期呢?”
他听我这一说,“噗嗤”一下把刚塞进口里的面喷了出来。
“怎么,我说错了吗?”
“呵呵,没有,没有。人家都这样说的。”
“那——你?”
“我今年39岁。面相老。”见我要道歉,他摆摆手拦住我,“这不怪你。看着老就老么,是我自己的问题,哪能怪别人?你刚才说到假期问题,实话跟你说吧,我觉得工作没意思,是辞了职出来的。”
据我所知,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辞职出来行走川藏线的人确实不少,但以青年人居多。他们没有家庭负担,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事业上重新开始的空间也很大。但像眼前这位这样,以39岁“高龄”还不管不顾地辞职,只为一了心愿的人还真是闻所未闻。我想,这也太任性了吧?
“那你老婆孩子呢,他们支持你吗?”话到嘴边,我本来想把这个问题收回去的,结果忍不住还是问了出来。
“嘿嘿,我还没有成家呢,哪有什么老婆孩子啊。”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毕业于南京大学软件工程系,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使他在一次次辞职又一次次就业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而他对自己的职业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普通人所谓的在事业上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想法。准确的说,工作对他来说是饭碗,是谋生的手段,是他在一次又一次长途旅行间隙积攒必要的资金的方式。他觉得工作没意思,可又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工作与辞职之间交替选择,这对一个崇尚漂泊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川藏线并不是他徒步的第一次。之前,他还去过青海湖、海南岛,爬过四姑娘山,走过滇藏线。一旦他觉得手头的钱够用了,足以支付他某一次旅游的花费,他就会辞职,毅然决然地踏上旅途。他的理想是要徒步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等到走不动了,或许会找个女人,安安分分地过日子。
在与我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深幽的山谷,目光沉着而坚毅,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看出他确实还只是一个不满40岁的青年人。
他说行走在路上的感觉让他懂得了平和、淡泊、感恩与随缘。生活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用一种淡泊、随遇而安的心态,随缘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缘于大江大河的波涛汹涌,随缘于山间谷底的涓涓细流,也随缘于陌路朋友的真心指引。这是随缘,也是一种感恩。
我问,你为了旅行频繁辞职,甚至放弃了家的人伦。你把成家立业四个字都给抛弃了,你认为这是一种随缘吗?
他淡淡一笑,说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平和豁达的人生观。不为尘世所羁绊,超然物外,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随心而动,则苦乐自知,这难道不是一种随缘?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听了他的话,我心有戚戚焉。我做不到像他那样洒脱、超然,所以从内心里更加尊重他,敬佩他。我想,于他、于我而言,做与不做,都应该是一种随缘吧。能随缘,则锅碗瓢盆皆丝竹,山水风雨尽清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