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楼主: 箫风禅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藏词典——用独特的方式阐述不一样的川藏线(已更新完毕)

  [复制链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5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0 13:06 编辑

       早餐特意请本达的老婆给小一休下了一碗肉丝面,煎了两个荷包蛋。小一休食欲竟然还不错,呼啦啦几下就吃完了。本达的老婆是个好心肠的人,反复跟我强调如果孩子“高反”的话,一定不能够上去的。小一休怕我反悔,抢着告诉本达的老婆说自己“昨日偶感风寒,打过针已经痊愈了。”本达的老婆还是不放心,又用那叶子泡了水给小一休喝下,临出门还留下电话,说路上有需要她可以让旺堆扎西去接。我不停地致谢。
       出门就开始翻折多山。从折多塘到折多山垭口海拔要上升1300米,其间22公里路程全部是上坡。对于折多山的骑行难度,当地有一句民谚说得十分形象:“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 二郎山在开通隧道后早已不吓人了,而折多山还真是翻死人。我们埋头哼哧哼哧地骑了老半天,抬头一看,“S”型的山路还高高地挂在头顶,一直伸向山的另一边,让人头发晕、腿发软,不寒而栗。
       尽管路难行,放在以往,我对小一休骑行这段路程还是蛮有信心的,可今天,面对刚刚患了感冒不知是不是已经痊愈的小一休,我心里完全没有底。所以我安排他在前面骑,说是便于让他自己掌握节奏,其实也是为了方便我在后面观察他的状态。刚开始,小一休骑得很慢,看上去有些吃力;骑了一阵,速度逐渐加快,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先前的萎靡不振,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我担心他用力过猛,在后面喊:“慢一点,注意节奏,保持体力。”没料到他却说:“没事的,我感觉越爬坡越来劲呢!”让我又是喜,又是忧,哭笑不得。
       因为有头天受凉感冒的教训,小一休这天在路上小心多了。在太阳下,身体稍稍有些发热,他就脱下外套系在腰间;到了阴凉处,又赶紧添加衣服。如此反复折腾,不厌其烦。他虽然逞强,但还是知道感冒是件很麻烦的事。
       中途休息时,小一休告诉我一个“小秘密”:骑到弯道上的时候,虽然看着还是上坡,但此时最省力,如果把握好机会,升档加频的话,骑起来会觉得很轻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试了一下,果真如此。后来到新都桥与团队会合之后,小一休还把这个“秘密”说与大家分享。
       话说回来,体能好也罢,掌握了骑行技巧也罢,毕竟是在山路上骑行,体力的支出是超负荷的,各种不适也接踵而来。首先是屁股,因为在座垫上坐久了,有些酸痛;而肛门处受到长时间的压迫,高度充血,有一种锥心的痛感;睾丸也未能幸免,慢慢有些发麻,经常感觉到有尿意,可真要解又解不出来。一言以蔽之,久骑多患,长坡废汉。
      恰在此时,忽然看到路旁护栏上一位骑友的涂鸦,大大的字特别醒目:菊花残,蛋蛋伤,屁股磨成钢。


      这几个字正好出现在我们备受煎熬折磨、欲罢不能、要哭不得嘴瘪的时候,而又与身体的感受那样的契合,看后不觉忘了苦痛,哑然失笑。心想:也不知是哪位高人的大手笔,竟能把骑行中的艰难概况得如此简洁、精妙,写的如此富有诗意,堪称经典之作。
       在这里,“菊花”一词的隐喻色彩很浓。尽管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表述,但它的所指每个人都能意会得到。造字的“六书”里面有象形字一种,我不知道有没有象形词的说法,但我宁愿把它归为象形词之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7:5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12 18:44 编辑

三十八\玛尼堆(六字真言)◎

      上折多山的途中,我们于路旁或小河边经常可以见到用浑圆的石头垒起来的石堆。这些石堆大小形状不一,有的方方正正,有的像小山,有的呈圆锥形,静谧地躺在那里,在辽远天空和苍茫大地的烘托下,透出一种古老、神秘而又尊崇的气息,让每一个从它旁边经过的人心生敬畏,不由得驻足凝视。小一休不识此物,却也感受到它不同寻常的气场,问我人们把这些石堆垒在这里派什么用途,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告诉他,这个石堆是玛尼堆,用来垒玛尼堆的石头叫玛尼石,是藏民用来祈福的。

      2008年我随朋友第一次进藏时曾对玛尼堆作过专门了解。玛尼堆的产生,应该源于西藏地区原始的本土宗教——雍仲苯教。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藏区的先民们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元素所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山、河、湖、土地、树木,甚至每一块小石头都具有自然的灵性,于是他们转神山、拜神湖,以求得神的护佑。他们还相信,只要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于是他们又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六字真言刻在险峻的摩岩山石上。后来,这种利益众生的方式被藏传佛教所接受和效仿,并沿袭至今,成为西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印象中,那时见到的玛尼石都刻有六字真言、经文、佛像或吉祥图案,并装饰了色彩,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光秃秃的石头上什么也没有。或许,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事的变通吧?
      藏民不仅纹刻六字真言,还日日不停的口诵六字真言。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被看作经典的根源。据佛经记载,雪域藏地过去颇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利益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救度众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为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秘密语,故谓之“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所以,信徒只要循环往复吟诵,就能积功德,至功德圆满,便能得解脱。


       笃信佛教的藏民们为了吟诵六字真言的方便,发明了风马旗(参看词条“风马旗”)和转经筒。风马旗每被风吹动一次,转经筒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念诵了一遍咒语。
      于是转经筒成为藏民们尤其是藏族老人须臾不离身的“道具”。不论是在八廓街,还是在乡村小道上,抑或是在暖意融融的屋檐下,老人们或急走,或慢行,或微闭双眼端坐着,口中念念有词,手里的转经筒快速旋转。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送走一个个黎明黄昏,迎来一个个日出日落,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宁静、充实、满足。


       不计其数的玛尼堆散布于藏区的山川河谷、草场大地,成为藏传佛教的典型象征之一。每逢吉日良辰,藏民们就会聚集在玛尼堆旁,一边煨桑(参看词条“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他们口中一直默诵着祈祷词,先是用自己的额头触碰石子,然后躬身站起,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石子,缓步走到玛尼堆旁,恭敬地把石子放置在玛尼堆上,表情神圣而虔诚。天长日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
      “玛尼堆上的每一颗石子都凝结了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我对小一休说。

DSCF1606.JPG (200.13 KB, 下载次数: 60)

DSCF16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8:0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18 13:06 编辑

三十九、风马旗(经幡、隆达)◎

      快到折多山垭口的时候,一辆挂当地牌照的小轿车从我们身旁驶过,车内抛洒出一大把五颜六色的小纸片。纸片在空中飞舞、翻转,最后洒落一地,有些纸片还落到我们身上。小一休不胜其烦,说这些人什么素质啊,随意车窗抛物,没的糟蹋、污损了这一方净土。我让他拿一张看看纸片上都有什么。小一休随手从身上揭下一张,看了之后惊奇地说,咦,这纸片上面都是藏文,还有图案,感觉跟风马旗差不多呢。我说,这就是纸印的风马呢,藏族人喜欢在山垭口抛洒纸印风马,祈祷路途平安,今天有幸被我们遇到,会沾到福气呢。小一休听了还真像意外捡到便宜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再也不说人家车窗抛物了。
      20分钟后,我们站在了折多山垭口。面对着标示垭口海拔高度的石碑,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们经过近4个小时的攀登,终于战胜了川藏线上第一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曾几何时,折多山还只是网友帖子里带给我们的梦幻,是我们骑行计划书中的一页,是我们的宏愿、担忧与恐惧,而现在,伟岸的折多山就在我们脚下!
       折多山下的空谷里,回响着一阵阵呐喊声:折多山,我们来了——来了——来了!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声音,是一群人的声音,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眼前的折多山垭口是经幡的世界。五色风马旗铺天盖地,色彩缤纷,炫丽无比。一阵风吹过,风马旗嗤嗤作响,似乎在与山神沟通着某种讯息。


       西藏人认为众山各有山神守护。这些山神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为了向山神祈福,藏民们把经文、咒语印在各色布面之上,制成经幡,悬挂于山垭口,通过风的传递,把自己对山神的敬仰和人生的愿望转达给山神。


      

    经幡在藏语里叫“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所以人们往往又把经幡称作“风马旗”。风马旗的颜色分白、黄、红、绿、蓝五种,每种颜色都有其固定的含义,蓝幡是天空的象征,白幡是白云的象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绿幡是绿水的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常见风马旗的图案中心大都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消除灾难的四尊保护神,分别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
      不仅山有山神护佑,湖也有湖神,田园、草场、村庄、庄稼、房舍、树木亦各有其神。于是,踏入藏区,风马旗便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视线,给人以震撼。
      经幡是高原上的色彩舞者,它以自己妙曼的舞姿让高原更加瑰丽,同时赋予高原更多的灵性,使高原富有诗一样的意境。


      我四仰八叉平躺在折多山垭口柔软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在心里升起五色经幡。于是,我的心随飘动的经幡一起舞蹈,我的魂魄随火焰般的经幡一起燃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8:0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0 13:18 编辑

       在拉萨老城区靠近大昭寺附近,有家“风马飞扬青年旅舍”,我们逗留于拉萨的几天一直住在那里。老实说,最初吸引我们去的只是它那富有诗意的名字,但在住了几天之后,我们开始喜欢并留念这个地方,到走的时候全然已是依依不舍了。

“风马飞扬”的老板阿辉也是一名车友,云南人。2007年他和女友兰妮儿骑车走滇藏线进藏,然后再也不愿意离开。他们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拉萨,筹资开了这家青年旅舍。在给旅舍起名时,他们想到沿途所见那一片片像云一样随风翻滚、舞动的风马旗,于是,“风马飞扬”四个字直接闯进他们的脑海,触动了他们的灵感。

     风马飞扬青年旅舍有个不大的庭院,顶部扯满了风马旗。坐在庭院里,透过风马旗的缝隙可以看得见蓝蓝的天和上面飘着的丝丝云朵,阳光穿过风马旗照在院子里,暖暖的,特别温馨。

住在风马飞扬青年旅舍的那些日子里,我们除了到街上闲逛,到八廓街看人们转经,在大昭寺门前或者布达拉宫广场看信徒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匍匐于地虔诚拜佛,就是坐在那个小小的庭院里与来自天南海北的骑友、自驾客、徒步者喝茶聊天,听藏歌梵音。在这样一个自由而又无拘无束的空间里,大家丢掉了各自的身份,卸去了伪装,回归本真。大家只为同样纯净的心灵,只为爱这片阳光,爱这片土地,爱这风马飞扬的自在与宁静,便把一份牵挂留在了这里。

      

     离开风马飞扬的时候,清涟在留言薄上写道:过了几天天堂的生活,又要回到生存的起点。
      话语中颇多无奈。但我们知道,有过这段经历后,在我们归去的行囊里,沉甸甸地载着记忆、留念、音乐、阳光、深情,伴我们一路远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8:1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4 19:10 编辑

四十、摄影天堂◎

       在折多山垭口我接到清涟打来的电话,询问小一休的身体状况。当得知我们已经抵达垭口时,清涟完全不敢相信,连声称叹奇迹,奇迹;又问山上天气如何,说他们刚才经过垭口的时候还下着冰雹呢。我说,天气非常好,艳阳高照,凉风习习,没有比这更舒适的天气了。清涟又啧啧感叹一番,总算是放下心来。接着,清涟告诉我,他们在离新都桥镇4公里的瓦泽乡一家叫百客旅舍的店子住下了,对面有座小山,可以在山上俯看新都桥全景,远眺贡嘎雪山。他们刚刚洗完衣服,几个人坐在旅舍屋顶的平台上晒太阳,等我们到后一起上山观景。

       从折多山垭口到新都桥镇是连续40公里的下坡,海拔又降回到3300米左右。这一段路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被称作“摄影家的天堂”。


      下坡第一位的是安全。我担心小一休只顾了滑行的爽快控制不住速度,便一改上坡时的骑行次序,让他跟在我后面。我把速度压在30码以内,身边很多骑友风驰电掣般飞快闪过。小一休受了憋,很有些不爽,嘴里唧唧咕咕,但到底拗不过我,只好跟在我后面,始终不敢超前。尽管如此,30码的速度也不算慢,很快,20多公里的路程就被我们抛在了后面,而坡路也逐渐变得平缓了,隔不久还要踩几下。这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狭长的河谷地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
      这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河水浅浅的,流得有些漫不经心,甚至可以说是散漫,以至于在窄窄的主河道之外,又旁生出许多枝节,河床因此也显得很宽,与河的细小颇不相称。


河滩上青草漫漫,野花绽放,三五成群的牦牛、羊或者马悠闲自在地漫步着,偶尔低头吃草,给这画面凭添出许多生动和活力;

远近连绵的山脊舒缓地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青草地从山上迤逦而下,如柔软的绿毯;
坡上经幡舞动,五彩经幡与草的青绿形成鲜明对比,不经意间,又有硕大的六字真言闯入视线;
路的两旁,散布着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偶尔可见喜鹊在房前、溪边、草地上飞翔、跳跃;

    河对岸的山脚下,金黄黄的一片,那是高原地区晚开的油菜花。青稞也已经微微泛黄了,那是藏民们一年的期盼。一座陈旧的古老木桥横跨河流,桥上的木板有些腐烂衰败了,给这由河流、青草、野花、庄稼、远山组成的图画增添了几分沧桑,几分无法言说的别样的美。

       没想到在这样山高路远的地方,河畔竟还有人拍婚纱照。新娘一袭白色婚纱,手拿蓝色的野花兀自在那里沉醉,却没有看见新郎。


这时,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几个身着冲锋衣的小伙子向新娘走去,到跟前不知跟新娘说了些什么,然后新娘开始跟他们一一合影。
      小一休眼尖,说道,爸爸,你看那个穿蓝色冲锋衣的,不是我们在成都见到、昨天又一起泡温泉的小圆脸吗?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的,不觉笑了,这没遮拦的班子,竟然跑去找人家新娘求合影,还真亏他想得出来!
      当晚我们和小圆脸不住在一家旅舍,等我们再次见面,已经是在荣许兵站了。记得当时我曾经问过小伙子跟新娘的合影照效果如何,小伙子憨憨的一笑,说他也没有照片,照片在拍婚纱照的摄影师手里。不过他反复强调,人家是答应了他要把照片寄给他的。我不知道小伙子后来收到照片没有,只是在心里想象:一个穿着骑行服的男子,倚在腐朽木桥的栏杆上,一手提骑行帽,一手牵穿白色婚纱的别人家的新娘,在新都桥夏日临近傍晚的阳光下,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情款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8:2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19 17:47 编辑

四十一\煨桑◎

       清涟生怕我们错过宿头,殷殷地在路旁迎接我们。见到我们后,赶紧接过小一休的车,满眼的关切之意。大伙儿也齐齐地在百客家院子里迎候着,像欢迎英雄的到来,也有些劫后重逢的感觉。小田虽然大了小一休六七岁,毕竟都是团里的小一辈,所以跟小一休格外亲近一些,免不了又多些问候。这场景竟让小一休不好意思起来,连声说,昨天不过偶感小恙,本无大事,是我爸爸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你们看我,可不是棒棒的吗?说着高高跳起,唬得清涟赶紧将他按住,说要不得要不得,这高原之上可不能剧烈蹦跳的。

       稍事休息后,我们便一起出发去对面山上看景。山不高,与地面的相对高度也就百来米。上山的路是碎石子土路,也不规整,中间还有些小的沟壑。半山腰坐着一位喇嘛模样的人,在那里收费,每人15元。我们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这喇嘛来自何方,收费的依据又何在,欲要与他辩理,他又不懂几句汉语(或者是装作不懂?),反正就是不交钱不让上去,几个人没有办法,也只好交钱了事。
       先都以为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我们都骑过来了,爬一个百来米的小山不在话下,没想到才走了几步,都有些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看来这徒步爬山与骑车翻山大不一样啊。这时回想那些背着重重的行囊行走川藏线的人,不由得心生佩服。


       终于到了山顶,从山上俯看河谷,与在山下所见全然不同。平整的道路、蜿蜒的河流、如茵的草地、葱茏的树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农田、田间劳作的农人、零星散落的房舍、袅袅升起的炊烟,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


向远处看,一座雪峰清晰可见,被晚照抹上一层金色,显得灿烂辉煌。那便是海拔7000多米、有“蜀山之王”美称的贡嘎雪山。

几名摄影发烧友架起长枪短炮,耐心地等待着,要到最美的光线出现时,连同眼前的美景,一起定格在他们的镜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级骑士

Rank: 1

积分
58
187#
发表于 2015-9-24 18:34:05 | 只看该作者
菊花残,蛋蛋伤,屁股磨成钢
川藏线的真实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二级骑士

Rank: 2

积分
474
188#
发表于 2015-9-25 11:15:47 | 只看该作者
“线飘族”这名取得好不以生存、生计为目的,人随路而入云端,飘游于天际苍穹间,那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自由,何等的豪迈! 飘洒、飘逸、豪迈!骑行圈的勇士,新旅途的壮举!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二级骑士

Rank: 2

积分
474
189#
发表于 2015-9-25 17:40:23 | 只看该作者
这《川藏词典》就是好,可见作者不一般,了不起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级骑士

Rank: 1

积分
41
190#
发表于 2015-9-25 18:08:36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是不是搞国学的?
感觉很高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