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楼主: 箫风禅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藏词典——用独特的方式阐述不一样的川藏线(已更新完毕)

  [复制链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0 08:23 编辑

      在今天的康定,藏族人占到了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七十,受西藏地区旧时代政教合一体制的影响,藏传佛教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心中。走在康定的街头,随处可见藏传佛教的元素。
      康定城里的折多河畔,有一座不高的小石山,石山上巨石嶙峋,没有树木,只有些杂草从石缝间探出头来,一蓬一蓬的。很多巨石被磨平了,上面绘着佛像。几十上百幅栩栩如生的佛像由山脚到山顶次第排列,宝相庄严,就像众佛受到召集,骤然降临此地要开一个重大法会。于是山在我们眼里就如同众佛云集的灵山,让我们顿生崇敬之情,不由得要顶礼膜拜。老黄告诉我们,这巨石上所绘制的就是唐卡。
      “唐卡”是藏文音译。“卡”字读“ga”音,所以也译作“唐嘎”或“唐喀”。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唐卡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唐卡一般绘制在一种特殊的纸张上,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也有绘制在墙壁上或山石上的,但像康定这样,在一座山上集中了这么多的唐卡,真的是绝无仅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7 编辑

       我们虽然对佛学没有什么研究,到底也还出入过一些寺院,见过一些佛像,所以都抬头隔岸仰观山上的唐卡,希望能够辨认出一两个常见熟知的佛像来。结果我们一无所获。老黄笑道,你们辨认不出来倒也情有可原。藏传佛教供奉的神灵,有与汉传佛教相同的,如如来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也有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如绿度母、白度母、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还有像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会被看作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在大小寺院都有供奉,而且地位尊崇。老田疑惑道,既然如此,这山上就没有观音菩萨的像吗?老黄笑道,有的,有的。他把手掌打开,五指并拢,掌心略略向里弯曲,手心朝上呈45℃指向一尊佛像,你看,那就是了。老田看时,见那佛像是个男身,头顶藏式冠饰,便道,你别唬我,以为我连观音菩萨也不认得呢!老黄道,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本就是男身,传到内地后才逐渐变作了女身像。藏传佛教中观音与印度一样,也是须眉男子,只是在服饰上有些藏化了。老黄接着教我们一一辨认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绿度母、白度母,尊尊慈眉善目,个个面如满月,头顶肉髻,身着天衣,庄严地坐于莲台之上。

    在这一片祥和安宁中,另有几尊佛像很特别。他们怒目贲张,青面獠牙,身上挂些人头骷髅串,肩上缠着长蛇,手捏冒血人心,背后熊熊烈焰,很是恐怖。小田伸手指着问道:“黄叔叔,这几尊像是佛非佛?怎么面容狰狞,看上去好不怕人!”老黄忙按下小田翘起的手指,凛然道:“对佛像切不可用手指指点点,你看,要像我这样,才显得尊敬。”边说边做示范。小田一吐舌头,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小的不知,祈请佛祖原宥!”清涟见小田脸都白了,有些不忍,说道:“《金刚经》讲,凡‘执着诸相,缚于所牵,困于所执,落诸有碍,皆不能解如来,更不能见如来’。老黄所言就失于执著了。何况我佛慈悲,怎会如此小气?要我看啊,心诚即可,不必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老黄正色道:“你既读过《金刚经》,该知道‘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的道理。”清涟见老黄认真,一时无语。小田听不太懂他们说什么,只看老黄神色庄重,便不敢马虎,还是一个劲儿作揖、求恕。老黄说声罢了,接着解答小田刚才的问题:“这尊佛像是大威德怖畏金刚。有道是佛法无边,佛有自性身和教会轮身,共三十二相。我们平常所见面目慈祥的佛像都是佛的自性身;佛在镇服魔障时则会幻化成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便是其教会轮身。这个大威德怖畏金刚就是文殊菩萨的教会轮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1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0 13:24 编辑

       在康定城的这一番见闻,使我对唐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拉萨后便特别执着于对唐卡的观摩与了解。
       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是自古以来藏民转经的重要通道。如今,古老的八廓街经过整修之后于古朴之中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宽的马路,光滑的花岗岩石板,特色鲜明的藏式建筑,在风中舞动的风马旗,虔诚而执着的转经者,袅袅升起的桑烟,各类饰品店、古玩店和唐卡艺术画廊,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浓郁宗教氛围和艺术馨香的世界。有一天下午,我和清涟走进玛吉阿米旁的一间画廊,画廊的墙上挂满了尺寸大小不一的唐卡。一位年轻人坐在墙角一笔一勾耐心地描画着,神情沉静而又专注,眼里泛着柔和的光。我们不忍打扰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这一看竟然就是两个小时。年轻人大概是累了,放下笔要休息一下,这才发现了我们。他略带歉意地对我们一笑,连说对不起。乘着这工夫,我们才得以与他攀谈起来。


      听年轻人介绍, 唐卡寄托了藏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所以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像他手头这种一尺见方的小坛城唐卡也要花十天半月,再大些的就得几个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
       应我们的请求,年轻人带我们走进画廊里间的小画室,欣赏他师父的画作。他指着墙上一幅长约3米、宽2米的唐卡说,这样一幅唐卡,他师父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才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1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8 编辑

二十九、辩经◎

       第二天,我们随清涟和老黄一道去参观南无寺。
       尽管是盛夏季节,清早的康定街头还是略微有些凉意。晨光斜斜地照进小巷,投射在一侧的墙上,如同给墙面涂上了一层金光,而另一侧的墙面还是暗的;头顶的一线天空蓝得纯净醉人,几朵白云点缀其间。小巷的另一头,四五个背包客已经出发了,留下一个个身负大背包的背影。从小巷转出来,沿着折多河往西走,一路涛声阵阵。远远望去,前面山顶一片翠绿,在这翠绿之中,有点点金光闪亮,那便是康定城著名的黄教寺院——南无寺的金顶。


       我们朝着金顶的方向前行。从河边转上竹觉冈,经过一段幽深而曲折的山路,尽头就是南无寺山门。山门镂拱飞檐,藏式彩绘,门额一块大匾,上面金灿灿的“南无寺”三个大字是一代高僧赵朴初手书。


门前一颗大树,枝叶茂盛,掩住了山门大半。进了山门,是左右双向的台阶,从左侧台阶上去,穿过一条走道,就到了寺庙大院。南无寺的结构与别处寺庙不同,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由佛殿和僧舍围成的四合院结构,正前方是佛殿,左右是僧舍,正中大院的地面铺着青石板,石板表面光滑,石板缝中还有青草在风中摇曳。

四周也种了各色的花,有月季、大理、绣球、茉莉、百合、格桑花等。

所有楼阁殿宇都是重檐歇山式,也都饰着色彩鲜艳的藏式彩绘,看上去简洁、明朗、通透。佛殿顶端所有构件都是纯金打造,在朝阳下金光灿灿,金碧辉煌,闪亮得耀眼。置身于这样的寺院,没有压抑感,也没有那种无边的寂寞,只带给人一种空灵,一种纯净。

DSCF1360.JPG (152.95 KB, 下载次数: 46)

DSCF136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19:4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下了早课,僧侣们都散开在大院里,有的手捧佛经在独自念诵,有的两两相对低声讨论着什么。靠东边的墙角聚了五六名僧人在那里手舞足蹈,众声喧哗,颇引人注目。我们走到近前,只见一僧坐在地上,余者四五名僧人手执念珠站在四周将他围住。其中一名僧人忽然退后几步站定,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又急促地跨步向前,到坐者跟前时,将双手置于坐者头顶,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在坐者头顶拍出“啪”的一声响。双手拍击的同时,他口里还不停地说着什么,因是用的藏语,我们听不懂,却明显感觉到他咄咄逼人的气势。坐者待他说完,略加沉思,也开始说话。这时周围的人就开始高声怪叫、舞动念珠、拉袍撩衣,甚至用手抚拍坐者的身体。
      小一休看着大惑不解,问道,佛门本是清净之地,这几个和尚疯疯癫癫的在干什么呢,怎么一点不像修行之人啊?
      清涟在旁淡淡一笑,说,他们这是在辩经呢。
      小一休眼睛一亮,说,去年在青海塔尔寺曾听导游说到辩经,原来就是这样的。

182020ax8kal3madfe3ewa.jpg (250.16 KB, 下载次数: 59)

182020ax8kal3madfe3ew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8 编辑

       后来到拉萨后,小一休在八廓街的古修哪书屋买了一本《藏传佛教》,从中才大致弄清楚辩经是怎么回事。
       藏传佛教有着非常严格的僧侣教育制度。一般僧侣进了寺院之后,先要在“堆仓”(相当于预备班)学习,然后经老师推荐,进入“扎仓”(相当于正式班)开始正规学习,主要学习因明学、般若学、中观论、戒律论、俱舍论等五大经论,这个时间大概得15至20年。学完后,经老师推荐,才能向扎仓申请报考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而辩经,是晋升学位的唯一方法。
      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辩经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辨”,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提问或作答;一种是“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坐于地上待人辩驳,也是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叫“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


       正式的辩经一般在具备授予格西学位资格的寺院进行。立宗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经受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击掌问难,必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答如流。如果没有对佛法的深入研究与思考,那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学僧在研学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练习“辩经”的技巧,尤其是要通过日常的辩论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对经典意蕴的精准理解。我们今日所见,就是学僧们在做日常演习了。
      于这些乱哄哄辩经的僧侣,我突然觉得之前把《金刚经》的“清净心”三个字理解得太过狭隘了。我曾经以为,“清净心”就是无所思、无所求,只要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便能清净了。可是你看这些僧侣,他们为了研明佛理如此苦究深追,难道这还不是执著吗?我们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想要寻找一份“清净心”,那眼前所见又该如何理解呢?还有,菩萨借以修行的六度之法,从布施、持戒、忍辱,到精进、禅定、般若,哪一个层次不是要靠一种执著才能达到呢?这样说来,佛教所说的“空”真的是“没有”吗?恍然间,我突然明白,所谓“清净心”并不是要放下执著,而是对那些凭着个人主观努力达不到的目标不要执著、不心存妄想;但对你应该执著的事情,则须对其过程认真,对其结果释怀,对已过去的不留。如果我们对“清净心”和佛所说的“空”报以一种虚无的态度,那么,这种所谓的“清净”和“空”便会反过来戬害自己,到头来自然就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了。
      据说,获得“格西”学位大致相当于大学毕业。细算来,一名僧侣获得格西学位所要花费的学习时间竟比普通人获取博士学位所用的时间还要长。而要获得格西学位所需经历的“辩经”之“辩”,可比博士生毕业时论文答辩之“辩”,要严格、困难多了。
      难怪小一休发感概:这当和尚也不容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2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9 编辑

三十、冷布▲

       我很佩服老黄与僧侣打交道的能力,在他那里,这种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在寺院里,还是在大街上,甚至一个小饭馆,只要遇到身着僧袍的人,他都可以很快地与之攀谈,然后跟人家一起合影,那种热乎劲儿,仿佛是老友重逢、故知偶遇,那么自然,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或许,这就是佛缘吧。
就在我们观看辩经的工夫,老黄已经跟一名和尚搭上了话。那和尚看上去有些年龄了,很瘦,面颊已经干瘪得凹了进去,一袭僧衣裹身,颈项上挂着一串佛珠。我们刚进南无寺院内的时候其实已经注意到他,当时他独自呆在大院的一角默念着佛经,每念一阵子,就用右手捻过一颗佛珠。
       我和清涟走到他们跟前,老黄先跟我们介绍说,这位高僧叫阿克冷布,年近八旬,他说我们可以就叫他冷布,没关系的。介绍完,老黄又转向冷布,双手合十问道,冷布,您是什么时候出家的呢?
      就听冷布答道:“我一岁上就当了和尚。”
      我们相互望了一眼,怀疑自己听错了。一岁的婴儿怎么能当和尚呢?所以老黄接着问,您是说一岁大的时候就当和尚了?
      冷布答,就是的。我出生的时候一直有病,天天哭着不止。我的爸啦和妈啦就把我许给寺院了。
      藏族人喜欢在人的称呼和名字后加一个“啦”字作后缀,以表达尊敬的意思。
      冷布说,我先住在家里。到六岁上的时候,爸啦和妈啦把我送到寺院的,我就在寺院坐(住)下了。”
      老黄点点头,又问,冷布啦,您一岁上许给寺院的时候,举行了什么仪式?
      当老黄说出 “冷布啦”、“一岁上”的时候,我简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冷布的汉语不是太熟练,又夹杂着一些方言,老黄不仅能够与他无障碍地交流,而且很快就学会了他语言中很特别的一些用法和表达方式,运用得还娴熟自如。
      冷布没料到我们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啦”字,浑浊的眼里有一瞬间闪过一道亮光,不过很快就消失了。
      他说,那没有。就是我的爸啦和妈啦抱着我到寺院里磕了头,给佛爷说,这娃娃长大了当和尚呢。
      “那后来呢,六岁上送来的时候总要举行个仪式吧?”
       “那就是念了一天经,爸啦和妈啦给全寺的和尚供了一天布施。再就是剃了头,后脑勺上留了一绺头发。”冷布说到这里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仿佛那一绺头发仍在。
       清涟对和尚日常的起居生活尤其是他们如何修行感兴趣,就问冷布这方面的情况。冷布说,他十岁上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经文,主要是念经、背诵经文,一共学了五年,到第六年开始修行。清涟问冷布怎么修行。冷布说修行还就是念经,不过没人教了,自己念,把以前念过的复习再复习,对哪方面有兴趣,还可以自学。这样又修行了一年半,然后开始闭关修行。“把我们几个小和尚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不见天光,盘腿坐着,整整二十一天。”“那不吃不喝吗?”小一休最关心吃喝的问题。“吃还是吃呢,就是吃得少一些。有人从黑洞洞里送进去。”“睡觉呢?”小一休问的总是民生问题。“坐着睡。”“坐着睡睡得着吗?睡着了不歪倒吗?”“歪倒就歪倒了,睡醒爬起来再坐着。不光坐着,还要念经。师父检查呢,要念出声来。不念出声来师父就在外头问哩:你做啥着呢?师父还问,看见啥了?我说啥也没看见;师父又问,想啥呢?我说念经呢,啥也没想。师父还问阿么没声气了?我说心里念着呢。”小一休想象着冷布说的情形,竟跟他们上学一个样,不觉就笑出声来。
      清涟又问冷布南无寺的历史。冷布说:“我们寺院有一千多年了。”说这话时,冷布的目光越过僧舍的檐角,投向对面的跑马山。此时,太阳正好从屋檐投射进来一束光线,被檐角稍稍遮挡后散发开来,闪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冷布的眼神变得深邃而迷离。他缓缓地述说着,似在与我们交流,又像是在喃喃自语。看得出,他对自己寺院的历史充满了敬畏。


      原来,南无寺最初建在对面的跑马山上,是公元867年由宁玛派大德桑吉银青修建的。当时跑马山不叫跑马山,而叫仙女顶;南无寺也不叫南无寺,叫做 “娜姆则”。娜姆则就是仙女顶的意思。明末清初的时候,娜姆则毁于战火,这才在竹觉岗重建。重建后,按五世达赖喇嘛圣意改奉格鲁派,赐名“嘎登卓喷林”,并将该寺定为布达拉宫囊加扎仓的属寺。后来乾隆皇帝给娜姆则亲赐御匾,也不知乾隆帝是粗心还是有意为之,反正把娜姆则写成了“南无寺”,皇帝的错也是对啊,于是娜姆则从此改名为“南无寺”。实事求是地讲,“南无”二字确实比“娜姆”更有禅意,要不说皇帝就是高明呢?
   
现如今,南无寺与毗邻的金刚寺被誉为“双寺云林”,是藏历四月初八转山会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南无寺出了不少著名僧人,其中有三名堪布,十四名格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8:2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9 编辑

三十一、免费车□

       从康定到折多塘只有17公里。在这短短的路程里,我们团创造了“上线”以来的多个“第一”。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雪山。康定附近的山岭,总的来说属于大雪山中段,其中包括有“蜀山之王”美称的贡嘎山(在藏语里,贡嘎山是“最高的雪山”之意)。此时,我们离贡嘎山尚远,还无缘一睹她的芳容,然而大雪山毕竟不是浪得虚名,我们一出康定城,就见雪峰嵯峨。这座雪山叫做玉岭雪山,当地人叫她封山梁子。第一眼看到玉岭雪山时,山上的雪覆盖面积并不大,只有山尖处积了一点雪,未免让人感到有些不足;但接着往前走,转过一道弯,再从另一侧看去,又见雪峰连绵,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真可谓“横看成点侧成线”。大家于是欢欣起来,又是蹦又是跳的摆出各种姿势与雪山合影。玉岭雪山十分多情,一路与我们相伴,待我们到了折多塘,再回头看时,她还依依不舍地伫立在那里,深情地凝望着我们。


       第一次上升到海拔3000米以上。这就意味着,17公里的路程海拔上升了近千米,骑行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从折多塘开始,我们基本上就在3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骑行了。所以,对线飘族而言,折多塘是川藏线上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一般来说,如果有高反的话,在折多塘就该出现了;而如果能够挺过这一关,在以后的骑行途中基本上就不用担心高反了。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几个人都不敢大意,沿途把握着节奏缓缓而行,不敢用力猛冲。


       第一次有人搭车。老田是我们团在此次骑行中开启搭车模式的第一人。老田的膝盖本就有伤,上线以来一时难以适应这种长陡坡骑行的挑战,没多久膝盖旧伤就复发了,钻心地疼。无奈之下,老田只好坐了一辆车,先一步去了折多塘。
       很多骑友从踏上川藏线的那一刻开始,就做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打算,能坚持则坚持,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准备搭车。对他们来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川藏线上搭车是否方便。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川藏线搭车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不仅方便,有些车子还是免费的。
搭乘免费车的方式大致有如下两种:
        其一,车主在半路上招徕客人。老田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正骑得痛苦,一辆皮卡车不失时机地停在了他身旁,问他需不需要搭车。两人谈妥条件(注意,谈的是条件,而不是价格),就可以上车走人。
       其二,客人主动联系车主。比如,你身体确实疲惫了,第二天不打算骑行,这时你可以在住宿地找老板索要下一站点某车主的电话并主动与之联系,让他开车来接你;或者,不接人,把驮包帮你带过去也行。还可以与他约定一个地点,你先骑一段路,让他在约定的地方接你,车主没有不答应的。
你看,你就可以这样任性,搭车就是这样的方便!
       不过,正如天下没有绝对免费的午餐,搭乘这种免费车也是有条件的(对此我已经在前面的行文中特别强调过,相信已经有朋友注意到了)。这个条件就是:你得住在他家开的客栈(免费车车主家里都开有客栈)。至于住宿费,并不因为你乘了车而有所增加,还是每人40元或者50元,包早晚餐——反正你就是骑到目的地还是要住宿的,且价格也不会便宜。
    这就是说,搭乘免费车失去的是到目的地后对客栈的选择权。尽管如此,纯粹从费用支出的角度看,这车子毕竟还算是免费的。

183125ismp1ph1mm2bm1gt.jpg (214.6 KB, 下载次数: 58)

183125ismp1ph1mm2bm1gt.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12: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0 08:16 编辑

三十二、民居◎

       在川藏线上,“民居”是个颇有些与众不同的概念。
       折多塘是一个典型的藏民集居的小村庄,约四、五十户人家,清一色的藏式建筑:石块垒就的墙体,上面窄、下面宽,乍一看去总觉得屋子和门、窗都是歪的。房檐、窗棂、门框上都有色彩鲜艳的绘图,门上挂着厚厚的彩绘帘子。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墙上种着花花草草。沿国道的房屋显然是经过统一修缮的,立面都装饰一新,清爽整洁。院门口立着样式一致的牌子,上面分别写着“德吉民居”、“贡日民居”等字样。


       “民居”,按《礼记•王制》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所以,民居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指百姓居住之所,即民家、民房之意。刚到折多塘的时候,我也曾以为这些外观整齐划一的房子都是当地藏民居住的房子,后来才知道,它们其实是以主人名字命名的私人小旅舍。在川西一带,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这类以提供住宿为主的村庄很多,在那里,这种私人旅馆都被命名为“XX民居”。
       这些“民居”,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人热情。藏区民风粗犷、淳朴,待人都很实诚。吃完饭,主人都会奉上香甜可口、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茶,聊聊途中见闻,听主人谈谈藏族风情,又舒坦又惬意又长知识,十分享受。
        二是价格低廉。包餐的话,连住宿费一般每人40元到50元不等,尽管菜的花色品种不多,只有三四个素菜、一两个荤菜外加一个清汤,但饭、菜都管够,吃完了可以随便添。不包餐的话,每人20到30元就够了。有的民居还配有洗衣机、甩干机,供客人免费使用,这种待遇甚至超过了星级宾馆,对骑行的人来说,简直有些奢华了。
       三是条件简陋。一个房间一般住六到八人,里面只有沙发床(也有的是大通铺或者高低床),没有电视机,更不可能有单独的卫生间。但床铺都很干净整洁。

DSCF1545.JPG (148.9 KB, 下载次数: 52)

DSCF154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80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12:2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23 12:59 编辑

       在20多天的骑行途中,我们一般都会尽可能地选择这种民居居住。除了价格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可以藉此更多地与普通藏民接触,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我发现,藏族人非常讲究和注重礼节,待人接物总是很谦卑、很优雅,处处体现出他们内在的涵养。当家里有长者来访时,屋里坐着的人马上会全部站起来,问候并让座;与人交接物品时都是用双手,并且微微哈腰;喝茶时,总要先给别人添满,最后才轮到自己,添水时左手掌心向上贴近茶杯表示敬意。他们的这些行为举止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自惭形愧。
    藏族是一个虔诚信仰佛教的民族,这种信仰始终让他们保持丰富、平静、坦然、自在的内心世界。他们追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享受,不受物欲的左右。他们把一年的收成都捐献给寺庙,觉得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每个人的谦卑,他们对别人的充分尊重,不仅没有让他们显得微不足道和渺小,反而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伟岸与宽广,显示出一种精神上的高贵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