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介之推与寒食节文化(历史文化)

2016-1-20 00:00| 查看: 39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介之推与寒食节文化(历史文化)

    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内乱,长公子申被晋献公宠妃骊姬陷害而死,二公子重耳被迫逃亡。一路上重耳历经磨难,随行着屡有背弃而逃,更有甚者席卷重耳财物而逃,致使重耳被蔡国拒绝接纳后,在荒郊野外因饥饿昏到路上,在随行者都束手无策之际,身为大夫的介之推却手捧一碗肉汤献至重耳嘴边,因而救活了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重耳苏醒后,发现喝下的肉汤,居然是介之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所熬成的,因而异常感激地问:“如有返国称王的一天,您要什么封赏?”介之推说:“我不要任何封赏,只求您能做一位清明国君。”重耳大为感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称王。在黄河边上,从臣狐偃、赵衰因重耳要将旧物遗弃,而担心回国之后,不能得到重用,而以“引咎归隐”的名义迫使重耳许诺归国之后必当重用二人,介之推对此深以为恶。重耳归国即位后,大赏群臣,所有人都跑来向重耳邀功请赏,就连曾经在逃亡时候背弃他的人也获得了赏赐。正在这个时候,周天子遇难逃亡朝外,向晋国求救,于是晋文公停止封赏。介之推见朝中大臣献媚邀功,不愿与他们为伍,便偕母隐居当时的定阳绵上山。临行前介子就朝中大臣献媚邀功的恶行对母亲说:“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嗣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误乎?窃人之财,尤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于处矣!”

    介之推归隐后,晋文公忽然想起满朝大臣封赏,唯独没有见介之推来请赏,这才发现介之推早已离去。派人打探知道在绵山归隐,亲临绵山求访,介之推母子不出。晋文公便三面放火烧山,希望逼迫介之推出来,却有奸人暗地里四面放火,致使介之推母子葬身火海。为此晋文公懊悔不已,于是封绵山为“介山”、封定阳为“介休”、封当日为“寒食节”,并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次年,晋文公上绵山为介之推祭扫,发现介之推墓旁被烧死的柳树居然复活,非常高兴,便折下几枝盘戴在头上,又想起介之推曾经希望他称王之后能做一位清明国君的希望,遂将柳树赐名“清明柳”、当日赐名“清明节”。

    因此,寒食节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仅有的两个纪念性节日之一(另外一个是端午节)。寒食节又称禁火节、冷节,原发地是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之推忠君爱国、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而设的节日。晋文公求贤烧山,设寒食节纪念介之推的史实,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来《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大量古代文献对此也都有记载,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作品对此也有记述。

    从春秋至南北朝,寒食节的节期为隆冬季节,受周举、魏武帝、石勒、后魏孝文帝禁寒食节,民间禁而不止现象的影响,寒食节发展到隋唐时代,与清明相融合,并且出现了节日活动内容逐渐增多的现象,除继续传承纪念介之推的禁火、寒食、插柳等活动外,还增加了拜扫、祭祖、蹴鞠(足球)、踏青、秋千、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赋诗、赏花等十余种活动。并在唐中晚期成为全国法定假日,寒食节拜扫、祭祖编入《开元礼》。《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在辽代、金代、元代、清代兄弟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少数民族执政者对寒食节同样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因此寒食节在这几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完整的传承了其自身的文化,更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近代,随着新文化思潮的兴起和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国内中青年一代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洋节日的风靡所形成的冲击效应,使寒食节这一传统节俗在我国已逐渐为人所淡漠,也越来越不完整,目前只有少数地区还保留着部分节日活动内容。因此,寒食节的保护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寒食节成为我国形成历史最早、流传地域最广、活动内容最多、文化内涵最深的传统节日,并成为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不仅对我国古代历史变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反映,同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介公岭是绵山之魂――介之推的归隐之山,是介之推伟大精神的承载地,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脉络――寒食节的原发地。

    介公岭,卵石小径在苍松翠柏间蜿蜒曲折,盘桓而上,一路上时隐时现的思烟台、母子亭、足下亭散迹林中,行至途中仰望岭峰如一袭飘逸的翠绿长袍披挂岭上。蜂飞蕊上,蝶舞花间,鸟掠峰顶,大自然的和谐在这里有着不可抵抗的魅力。

    “黄山归来不看松,绵山归来不看柏”,介公岭是绵山柏树王国中的国都,上百个柏树品种有的翠如碧、有的绿如墨、有的灿如金、有的红如火,色彩交织,给介公岭的翠绿长袍上刺绣上了条缕飘带。秋季的介公岭是绵山中最为妩媚的地方,灌木丛一簇簇变成金黄,映衬出枫树红叶轻曳飘摇,间有白桦将日光反射,悠悠的银光将山岭点缀,仿佛这山间有珍惜宝物隐藏。

    介公岭上,最抢眼的是峰顶的介公墓和半山上的介公祠。

    介公墓位于介公岭峰顶,海拔1800米。上有苍天为盖,后有青山为屏,前有苍莽为帐,介公墓四周松柏环绕,簇拥介公墓于其中。介公墓是晋文公为怀念介之推而敕令修建的衣冠冢,希望以此寄托深深的哀思。登临介公墓后,才能发现,原来远处瞭望到的介公岭的峰顶,竟然就是介公墓高高隆起的陵寝顶端。介公墓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静静地铺到石制供桌前,甬道两侧石俑、石雕三牲、石雕下马石肃穆庄严。介公墓两侧为两座石制“忠孝”、“清烈”坊,守墓石雕大夫形态端庄,神情肃然。墓两侧阡表和诗词内容,对介之推伟大人格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因此,介公墓就是介之推伟大人格的总结。

     如果说,介公墓是介之推伟大人格的总结,那么介公祠就是介之推伟大人格的延续。介公祠位于介公岭半山腰上,站在介公祠石阶下,目光掠过二百级石阶向上瞻仰,千韧峭壁上红柱金顶的介公祠嵌在崖壁中,左右两侧各15米长,两米宽的浮雕壁画,刻有在《列仙传》中成仙的介之推,广施法力普济世人的内容。踏入介公祠,高30米,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石窟悬塑祠,彩色悬塑色泽鲜明,流光溢彩,红飞黄舞,巍然而坐的介公像、介母像、解张像,高15米。介公祠大殿中央有与山岩为一体的两根擎山石柱,塑造彩色悬塑对介之推生前事迹和生后成仙的灵验事迹,予以了形象的展示。仅仅用一个“大”字难以对介公祠给人心灵上的折服以解释,恰恰也因此反应了介之推伟大人格与中华文明的融合。

 

来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104735-do-blog-id-226242.html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介之推与寒食节文化(历史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4062-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