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旧名赤崁,是台湾的第四大城市,位于台湾西南海岸,屏东的西北侧,西临台湾海峡与澎湖相望。台南也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明清时期曾是台湾的首府,至今仍保留众多的文物古迹,有“五步一神”、“三步一庙”的说法。台南也是将台湾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 在台南,你可以看到明清官宅、庙宇,传统闽式民宅,西式建筑,夹杂在崭新而高大的现代楼房之中,这是初访台南府城的最深刻印象。以台南火车站为界,市区西南部古迹汇集,包含昔日的行政中心赤嵌楼、全台首学孔庙、延平郡王祠等历史旧构;东区市容深受日据时代的影响,成大校园、台南神学院等学术机构连成一片,是府城文教重镇;西区一带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昔日港道淹没老街窄巷中,沧海桑田一词在此作了最佳的印证;西郊安平地区为台湾发祥地,此地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安平老街、旧聚落、古堡、炮台、行商洋楼、渔港……依然散发着幽幽古意。 古香古色 去台南不可错过的景点 赤嵌楼:台南的发源地
赤嵌楼位于民族路、赤嵌街交叉口,列属一级古迹。明永历7年(1653年),荷兰人于此兴建普罗民遮城,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以此为承天府署。入清后,经多次修缮,始成今貌。 回溯赤嵌楼的历史,荷人所建的普罗民遮城,目前仅剩城堡大门和文昌阁旁的炮座遗迹可供凭吊。清朝重建,包含文昌阁、海神庙、五子祠、蓬壶书院、大士殿五栋建物。 现今的赤嵌楼周长为45丈3尺,高3丈6尺,共分三层,雕栏凌空,轩豁四达;内部则陈列文史资料及相关文物,除了历年修护情况及建物变迁相关图文外,原为蓬壶书院一部分的文昌阁,还奉祀着一尊魁星爷,据说这尊原供书院师生参拜以求金榜题名的魁星爷极为灵验,每届考季,神案上便排满了各色准考证、学生证,祈求神灵护佑。文昌阁庭前立有一断足石马,由洲仔尾(永康市盐行村)移来,原为林爽文事变中,阵亡的清廷官员郑其仁墓道之石刻;由文昌阁通往海神庙之间,有一半圆形石砌古井,为荷兰人建城时所凿,因此称为“红毛井”,幽幽古井深不可测,诉说一段神秘传奇,据说此井可直通安平古堡,当年郑成功入城围攻时,荷兰人便利用此密道逃往安平。 在诸多文物古迹中,最特殊者莫过于城楼下9座赑屃碑,此为清乾隆旌功御碑,碑文是褒旌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相传赑屃为龙的九子之一,善驮重物,外型似龟,多用以驮负碑础,遂有“龟碑”之称。 大南门:台南的三级古迹
台湾府城现仅残存大东门、大南门及小西门,而其中仅小西门仍保留当年原貌。大南门位于南门路,乃昔日台湾府城8座城门遗迹之一,列属三级古迹。 大南门为昔日府城南区之屏障,周边有孔庙、海东书院等文教设施,城外即是荒芜的魁斗山,形势险要,加上其为通往凤山的要道。此外,门洞内嵌有一方道光年间所立“示禁碑”,乃严禁戍卫官兵骚扰过往民众,为时代留下见证。外城门额书“大南门”,城垣采弧形建筑,宛如一弯弦月,又称“半月城”;内城门额书“宁南门”,城楼为歇山重詹形式,由此可鸟瞰台南街景。 南门碑林位于大南门西南侧,共收集61座清代古碑碣,内容包含记功、捐题、修建、建筑图、墓碑及禁令告示等6大类;每座碑碣皆立有说明牌,藉此可一窥昔日社会梗概与政教决策,是史迹考察重要的佐证。 府城隍庙:台湾的首座城隍庙 府城隍庙建于明永历23年(1669年),为台湾首座城隍庙,名列二级古迹,因城隍爷掌理阴间事宜,其空间配置与文物陈列,迥异于一般庙宇。 城隍原意为城墙、护城河,后演变为城池的守护神,专司阴间司法事宜,各地城隍犹如地方行政首长,按其辖区范围、位阶,各有不同的封号与配置。 府城隍庙为三进双护龙的建筑,格局狭长幽暗、神像威武狰狞、座前案桌、枷锁刑具、警世威赫的匾额楹联、斗大的算盘,处处显露阴森诡谲的气氛;而三川门内高悬“尔来了”一匾,用字浅显却寓意深远,让人望而生畏。大门入内依序是三川门、拜殿、正殿和后殿;左右两厢则辟为办公室及文物陈列室。正殿主祀威灵公,陪祀文武判官、七爷、八爷和24司,是协助城隍爷办案的神祗与幕僚,24司中以职掌学业、功名的“学政司”、“考功司”,香火最鼎盛。 民间深信,人死后魂魄要先到城隍庙报到,接受初审,根据其生前善恶功过,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因此对城隍爷甚为敬畏;由于城隍爷对于辖区百姓行止瞭若指掌,遇有亲人行踪不明,每每到此求签问卜。 每年农历5月11日城隍爷诞辰,城隍爷按例于诞辰前夜行辖境,探访民情,是年度最热闹的庙会。 府城老街:玩味台南的精髓
台南建城300余年,境内的古迹、庙宇、街屋、遗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风貌;传统街巷中,至今还有许多坚持古法制作的老店铺,生动呈现了古都百年来的生活面貌,其中,赤嵌楼和东狱殿周边为府城两处重要的生活空间,散布许多老行业与史迹,正是捕捉先民足迹,重新认识传统产业价值的好题材。 民权古街:大名鼎鼎的“全台第一街”
民权古街西起大井头(今永福路、民权路交叉口),东至鹫岭顶(今北极殿、天坛一带),宽约15公尺,长达300公尺,即今民权路二段一带,是台湾第一条规划完整的欧式大道,后300余年,为台南市街的中心,也是台湾重要的发祥地。 如今老街虽已沉寂,老一辈的府城人对于街坊的旧名号,依然琅琅上口,民权路、民生路一带,至今仍散置着清代的传统旧构或日据欧式建筑,其中不乏年代久远及首度创设的陈年建物。一路走来可陆续探访全台第一座西式医馆、第一间报社、最古老的气象站、号称台湾首庙的天坛、长老教会在台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脉路可寻,不愧是“全台第一街”,漫步其中即可细品此地的宗教信仰、文教活动、地理变迁,仿若翻阅一部台湾发展史。 西街教会:台湾长老教会的发祥地 早期看西街一带滨临台江,为五条港船运重点,建筑皆坐东朝西,故名看西街。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士马雅各医生抵达台湾府,于看西街(今仁爱街)设宣教所,展开医疗与传教活动,成为长老教会在台宣教的先端,看西街则被视为长老教会的发祥地。今日所见看西街教会,为1951年后迁建,建筑采巴洛克风格,以圆顶、列柱及屋顶上十字架最为醒目;教会除宣教活动外,定期举办社区医疗讲座与亲子教育,是街坊中充满活力的“百年老店”。 天坛:郑成功筑台祭天的地方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承天府外筑台祭天,以延明祚,先民称为天公埕;清咸丰4年(1854年),官民集资于旧址兴建天公坛,奉祀玉泉大帝,因渊源久远,号称全台首庙。天坛虽历经多次修建,庙中仍可见精致古物,其中尤以拜殿前的“一”字匾及前后殿中多对龙柱,最负盛名。 台南测候所:台南日据时期的地标建筑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掌握全岛气象状况,于1897年先后在台南、台北、澎湖设立测候所,为光复后气象站之前身,台南测候所是同一批建筑中尚维持原貌的建物,颇富历史意义。因应气象观测之需,测候所建成近圆形的十八角楼,内部为三层同心圆,环环相扣,圆心向上延伸设置观测仪,为当时最高的建物,因造形特殊,府城人戏称为“胡椒管”,曾经是当地醒目的地标;目前气象站已迁移他处,此地预定辟为气象博物馆。 奎楼书院:寻找清文化的踪迹 清代于全台设置60余所书院,台南一带即拥有18座,奎楼书院为台南目前仅存的二座之一。奎楼书院原称中社书院,创于雍正4年(1726年),原址在今永福国小旁,为地方士绅鸿儒交流诗文、议论时事所在,迥异于一般书院;日治时期因市区改正而迁于现址,院中仍保有嘉庆、道光年间的匾额、柱珠、石狮等文物。 台南神学院:台湾第一座现代化医疗机构 1876年马雅各牧师以台南、旗津所设的传道班为基础,创设台南大学(即今台南神学院),成为基督教长老教派培育传道人才的大本营,由巴克礼医师出任首任院长,同时在此发行教会公报,为台湾第一间报社。神学院后方的新楼医院建于1900年,为台湾第一座现代化医疗机构,今日面貌乃光复后陆续改建。 台南孔子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