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沿海的渔港村落生活着一群群常年讨海为生的渔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他们也没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在这些角落里生活的妇女们,会因为自己独特、鲜明的服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后还被冠之为“福建三女”风情:湄州女、惠安女、蟳埔女,成了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地处湄州岛一带的渔民妇女,身上的蓝色上衣、黑色裤子以及她们头上奇特的“帆髻”,据说都是来自救苦救难的妈祖首创,尤其是头饰上的“帆髻”,看起来像是一艘远航的帆船。一位正在梳头的大妈,告诉我们这些好奇的客人:这发髻就是代表着讨海打鱼的帆船,后脑上高高耸起的发束像是升起的风帆,而两旁的波浪形银簪代表着摇橹、船桨,头顶上的银叉、银勺则象征着桅杆和船舵,那条不起眼的红绳,却是帆船靠岸抛锚的缆绳。最后她还郑重地对我们说,如果是已婚的妇女,她的“帆髻”一定要梳得特别得正,这样她那出海的丈夫才能平安地归来。 一提起惠安女,我们眼前马上能泛起的是: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和宽筒裤,还有样式别致的银腰链。这种不同凡响的精装打扮,与她们勤劳、坚韧的品格一样引人注目。由于地方的习俗,长期生活在崇武沿海(大乍、小乍)一带的女子,从小就许配给夫家,男人长期的出海远洋,造就了她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小到家里细活,大到工地上的搬运条石,男人能干的活,惠安女也能干,男人干不了的活,她们也可以干。随着惠安女劳工的输出,人们的眼球开始关注起这群与众不同的妇女,她们奇特的服饰,被人们形象地戏谑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同时也被文艺曲目搬上了舞台,成为风靡一时的节目。 而在泉州古城的东面(离市区9公里左右),有一处面临入海口的千年渔村-蟳埔。不大的村子,在碧波汹涌的潮汐中,安然地繁衍生息。走近村落,低矮古朴的大厝,经受住台风、地震的考验,却淹没在崛起的水泥洋楼中。但是她那散发着海水咸涩气息的“蚵壳厝”,却显露出向往大海的志向。望着被海风蚀落的洋楼粉墙,“蚵壳厝”则越发证明了先人们的伟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村口的港湾,靠岸的根根桅杆上彩旗飘飘。岸边忙碌的人群中,具有“商业血统”的蟳埔女,挑起海鲜担子,赶往城中的市场叫卖。泉州人把这些身着“大裾衫、宽脚裤”,头饰“簪花围、鲜花串”,腰别“红腰包”,专卖海味的蟳埔女,叫做“蟳埔阿姨”。 “蟳埔阿姨”的服饰,与湄州女、惠安女大同小异,奇特的是她们头上的“簪花围”-一种用七样鲜花串成的发髻。据专门制作蟳埔服饰的裁缝师傅-黄章晨介绍,只有已婚的女人,才佩戴这样的“簪花围”。梳头时先将头发盘在脑后,绾成一圈圆髻,再横着插上发簪(一般都用家中的筷子作为发簪),然后用串好的玉兰花和素馨花花环,固定围在发髻上。这样,色彩绚丽、样式美观的“簪花围”,每每从街上走过,洁白淡雅的清香和美艳的服饰总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据说蟳埔女的这种服饰,是宋朝杨家将入闽平定十八洞时,由杨八姐传授的。经考证当时泉州后渚港的东海镇境内,就有十八洞中的白鹿洞和蝴蝶洞。平乱之后,杨八姐的奇异服饰吸引了这里的妇女,她们纷纷效仿,并留传至今。这种服饰的特点是,宽袖长衫,斜领长襟。演变到现在,蟳埔女的服饰一般分为:挖海蛎穿的、打鱼穿的、卖鱼穿的和结婚时穿的四种。裤子的颜色以蓝、黑为主,衣衫以青、蓝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衣的颜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紫色、粉红色和浅色碎花等色调。 为了劳作的便利,蟳埔女一般穿“红长衫”和“宽松裤”下海,即使是寒冬腊月,她们也是这身打份。出海捕鱼时,她们会换上“宽松裤”和“大裾衫”,同时是为了方便劳动。上岸后,勤劳的蟳埔女又要挑上担子,到城里卖鱼谋生,宽松的“双面裤”更适合长途的奔波。至于结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这段人生后,才又穿着入葬。 也有人认为蟳埔女的服饰,是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承过来的。还有人甚至觉得她们独特的习俗、奇异的服饰,可能代表着某些移居中国的外来民族。不管怎样,宋、元、明时期,泉州古城的经济、文化等和外界有着许多交流和来往,湄州女、惠安女、蟳埔女的服饰习俗也许就是从那而来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跟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或许埋藏着某种秘密的载体,正在逐渐地消亡中。年轻一代的“三女”们,也已经溶入了时代的潮流,这奇特的“大裾衫、宽脚裤和簪花围、鲜花串”,变得越来越遥远啦!
2006年9月14日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