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重庆的码头文化

2014-12-12 00:00| 查看: 1545|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重庆的码头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重庆码头文化的起源,还要从重庆建城说起。

  在重庆渝中半岛上建城的历史可推至三国时期。《华阳国志》记载:“刘先主初以江夏费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与穿城后山,自汶江通入巴江,使城为州,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城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但形成后来九宫八卦十七门的定制却是在明初戴鼎筑城之时。

  重庆连接外界的古道有六条陆路、三条水路。陆路是正东路(去下川东和湖广)、正南路(到川南、云贵)、正西路(通成都)、正北路(可达陕西、甘肃)、东北路(到关中)、东南路(入贵州、湘西);水路(水驿路)则可向北溯嘉陵江而上至广元,向西溯长江而上转岷江至成都,向东顺长江而下入湖北。重庆老城长江、嘉陵江沿岸的码头汉晋时期便是联结汉沔和荆襄的水路要冲,明清时期又是沟通眉州、泸州、叙州、成都、保宁、夔州等70余个水驿的交通中心,它西达云贵,东至苏皖。

  重庆城虽然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一个"市",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而重庆能够真正成为"市",也全靠码头。如果没有这些码头,也就没有今日的重庆。码头的兴起,推动了贸易的繁荣,贸易的繁荣,又促使码头文化出现。

  重庆码头文化的演变

  1.码头兴帮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水深浪平,乃天然良港。有港口就有码头,重庆的码头也就特别多。

  那时,仅仅是临江门,从上往下数,就有大码头、煤码头、粪码头、石灰码头、砖码头等。除了"开九门闭八门"外,当时尚不属于重庆城的黄花园、大溪沟、牛角沱、菜园坝、黄沙溪以及江北、南岸也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码头。

  当年,重庆码头是相当得热闹。江边停满各种各样的船舶,真是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挤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江河都塞满了。岸边是各种各样的街市,真是店铺相依、人来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润发亮,日日都是赶场天,天天都是庙会节。天还未亮,码头上就油灯闪闪,炊烟缭缭,卖早食的就开始呐喊叫卖。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馆、茶馆、烟馆、妓馆还灯影闪烁,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来。码头就像重庆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重庆城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

  2.文化帮会色彩

  袍哥可能是典型的码头文化的产物。加入袍哥叫"海",袍哥们外出叫"跑码头",而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拜码头",袍哥里的头领叫做"舵把子",霸占一个地方叫做"操码头"……其码头色彩相当浓厚。重庆的袍哥势力相当强大,连手握兵权的军阀们都要让袍哥三分。刘湘在重庆时,就曾"海"过袍哥。其手下的师长团长几乎都是袍哥的人。范绍增(范哈儿)年轻时就是袍哥大爷,其"辈分"(袍哥的等级称为辈分)相当高。

  重庆的袍哥组织是晚清时候发展起来的,在四川的保路运动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中曾起到过相当大的作用。

  那时,谁想在码头上混,哪怕是想在码头上凭劳力找饭吃,当搬运夫,当"扯船子"(纤夫),都只有加入袍哥才有可能。否则,你就不能"挨轮次搬运",就没有人敢雇用你,你即使有点钱要做小生意也可能要被袍哥们砸了店子掀了摊子。因此,在重庆城码头上生活的人,穷也好富也好,大多是袍哥成员。而要加入袍哥,一要有人介绍,二要花钱,加入之后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大爷"们无偿提供服务,随时听命于被召唤。穷人加入袍哥,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3.影响巫术色彩

  重庆远离中原,也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受正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巫术文化也就相应盛行。另一方面,重庆历史上曾经居住过多种少数民族,巴人、僚人、氐人等都曾长期居住,至今还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的巫术文化对重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不可忽视。

  川江水急滩险,行船时有危险。且不说三峡险滩,就是重庆城边,也经常打烂船。临江门河边原有一四四方方的大碛石,叫豆腐石,就不知有多少木船撞到上面而粉身碎骨。于是,当地的船夫就借助于巫的力量来祈求平安。

  后来,巫术中的一些音乐、舞蹈、图画之类的带有艺术性质的东西留了下来,对重庆文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土家人的摆手舞就带有巫术舞蹈的成分,是对巫术舞蹈的继承和发展。

  4.旧时码头穷人

  重庆开埠,得益于长江、嘉陵江交汇此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渐成大西南水运重镇。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上游的物流人流更加繁忙,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发达的水运条件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灾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如蚂蚁搬家一般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运上山。

  与重庆城内商业街市的繁华相比,城外的码头却相当贫困相当破败。码头上也有有钱人,例如商人、把头之类,但极少,大多数都是穷人。码头穷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船工纤夫,二是搬运夫,三是其他贫民。

  船工纤夫是码头上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常年行走于与重庆通航的大小码头。即使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家,也很少住在家中。木船缺乏动力,下水可搭流水。如果水流太缓,或者要赶时间,也要人划桨。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满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齐动员,喊着号子,那桨一起动,才能将船划走。若遇激流,若要闯滩,若欲靠岸,牙齿也要咬紧,脚杆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气也要拿出来才行。"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这样节奏的号子喊得震天动地。

  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例如挑水夫,估计就有近万人之多。旧重庆自来水供应不足,要靠挑水夫从河边往城里挑水。那时,小什字一带的人吃水用水都要从千厮门河边挑上来。有一幅历史照片,是成群结队的挑水夫在朝天门码头上挑水。那场面令人震惊。笔者父亲也干过挑水的职业,是从临江门河边挑到新生市场(现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抗战时,徐悲鸿来到重庆,为挑水夫的苦难和精神所感动,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

  5.现状今非昔比

  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重庆的码头就开始衰落。如今,除朝天门码头还在利用外,其他码头早已名不副实。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旧日的码头街市的遗址也难以寻觅了。

  不过,重庆毕竟有这么多通航的江河,不加以充分利用也太可惜了。况且,三峡工程修建起来后,将为重庆的航运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事实上,在旧码头破败的同时,重庆已经建起了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的码头(港区),并且还将建设更多的诸如寸滩集装箱码头之类的现代化码头。

  如今,在九龙坡那样的码头上,你看不到人挑肩扛,你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那才是"大吊车好气派,成吨的钢材轻轻一抓就起来"。码头上,集装箱堆集如山,龙门吊驶来驶去,绞车卷扬机传送带输进输出……按规划,三峡工程全部完工后,万吨级船队能够直驶重庆,重庆的码头将更为繁荣。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重庆的码头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13311-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