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腾冲笔记(下)

2016-1-21 00:00| 查看: 213|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和顺风景

早晨,山谷中,阳光被切出形状,深绿的山脊被整齐地铺上金色。

看着软软的蒸汽在水面上蔓延,飘散开来。

沿着小路,顺山而上,安静的树林,似乎可以听到鸟儿收展翅膀的声音,还有,叶片的呼吸。除了这里的员工,景区里几乎没有别人。因为是冬天,大滚锅的雾气很大,要等风稍微把雾吹散一些才能拍照。

回到酒店,换了衣服,再次投入温泉的拥抱。

太阳还没有完全透出来,绿色无边。

这里的水温度很高,颜色并不清透,有明显的矿物质气味,可是确实可以让皮肤很滑。

完全沉浸在新鲜的湿气中,让水柔暖地包裹的身体。

中午退房,叫车前往和顺。

和顺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小桥流水,也没有亭台楼阁,但也独具风格。

因为想住民居,来之前预订了寸家大院。到了之后打电话,寸宇出来接我们(寸大妈有事外出,特意嘱咐他在家等我们)。他戴着棒球帽,二十多岁的样子,略黑的皮肤。后来才知道他三十多了,已为人父,并在大院旁开了一个自己的酒吧。

院子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院中错落着不少盆栽植物,我们选了二楼的房间。让人惊奇的是——所有房间的木头窗户都没有玻璃,镂空的,与户外通透。

中午在一家小店吃过饵丝,步行前往艾思奇故居。

祠堂上,层层的砖瓦透着岁月的味道。

巷子里,孩子们打闹着,嬉笑着。

清澈见底的水中,鱼群时聚时散。

露台上,萝卜干和腌菜干在做日光浴。

和顺有几个洗衣亭,是外出经商的男人们为留守家中的女人修建的。

很少见的建筑。为的是洗衣时,可以为她们挡风遮雨。

滇缅抗战博物馆,展览着战争的遗物。冰冷的头盔和弹夹,美国兵的肩章,留有中国人血迹的日本军刀,细菌炸弹的外壳,活体解剖用的手术刀、日本慰安妇的木屐….太多的东西让我触目惊心。

然后看过和顺图书馆,神马艺术馆,弯子楼。

夕阳中,回到寸家。寸大妈已经回来了,她告诉我们怎么用洗脸的热水,还给我两个热水袋(晚上确实很暖和)。

回家

早晨,在户外的温度中醒来,有些奇怪,也很有意思。在寸大妈的道别声中,我们乘车前往腾冲车站。离开和顺——这个有着阳光,笑容的地方。

因为到保山机场太早,那里还没有人工作。17:00的飞机,要到15:30才会开门。每天各有两班航班抵离,可能是全国工作最轻松的机场之一了。

最后,我们平安到家。

Tips

1、打车从机场到保山汽车站20分钟左右,我们做东航的MU5971(16:50-17:30), 到汽车站买了最近一班汽车,18:20开车。顺便问了一下,保山到腾冲的大巴,最晚到19:20。大巴大概3个半小时可以到达腾冲汽车站。

2、去火山那天建议包车。因为从黑鱼河回腾冲县城不一定能等到车。(车倒是有,不一定有座)

3、如果只泡一次温泉,可以选择住腾冲县城,不是特别有必要住在热海景区。

4、腾冲公共汽车可以1-2次感受一下,但车开不到50米就会停车上下人,还是让人不习惯。关键是出租车价格很友好,5元市内,10元到和顺,30元到热海。

5、如果睡觉怕吵的人,还是建议住到腾冲县城,因为和顺的民居隔音效果不是很好。

大救驾:

所谓大救驾即炒饵块,这典故无非是说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打昆明,明朝永历皇帝的小朝廷一路奔逃至腾冲,饥饿难忍时,当地人炒了一盘饵块送上。皇帝就连赞:“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炒饵块由此改名。腾冲产的饵块细糯、色白、有筋,切成菱形片,加鲜猪肉片、火腿片、酸菜、葱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鸡蛋等炒香,又加入少量肉汤焖软,再用酱料调味,最后还配一碗酸汤,就上了桌。

神马:

神马也叫甲马、神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神马艺术馆内共展出了303块神马雕版。其中清代道光以后的雕145块,民国雕版136块,当代版22块。从艺术上来展现了神马的雕版艺术价值。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神马在艺术上达到了“法无定法”、“返朴归真”、“大象无形”的境界。被专家们认为是世界雕版艺术的原生态与根。

和顺: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

寸家大院:

此宅院为先太祖父于辛酉 (1921) 年建造,整屋占地558.48平方米,两层全紫楸木楼,属腾冲式三房一照壁,走马串角楼布局格调!华夏落成迄今80多个春秋,经风沐雨 。艰历抗战烽烟,再遭文革浩劫,局部虽损,总体尚好,古风犹存,实属万幸!

太祖父寸性怡,字怀云,堪称和顺亦侨亦儒亦商楷模。出身贫苦农家,少小丧母,寄读舅家,寒窗苦学入泮痒生(秀才),而立之年只身赴缅作新客,始於小伙计,经多年砥砺,几度兴衰,终成大器,一度称雄缅甸谷米市场.热心公益,曾任寸家族长,和顺图书馆首任会计,且精通歧黄之术,广施医药於乡里社会救人苦难,后病故于缅甸.族人评曰:“黉学宿儒 侨商子贡;医道济世 宗族希文”! 为缅怀太祖父业绩,故命名此屋“怀云居”!

——摘自http://cunfamily.spaces.live.com/

艾思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就诞生在水碓村。艾思奇两岁就随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日本读书,10岁曾回故乡居住了半年左右。青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战 后援会宣传部长、延安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央宣传部哲学小组指导员、边区文联执委。解放后,当选为中国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学校副校长兼哲学教研室主任等职。艾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更多照片请见my blog http://hi.baidu.com/shiyunyan


(寸家大院)


(腌菜晒太阳)


(小孩子)


(洗衣亭一角)


(弯子楼,厨房)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腾冲笔记(下)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109533-1.html
本文关键词:腾冲笔记(下)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