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朝圣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崇正镇(今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6公里。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不是建于阿育王时期,也不是建于东汉末年,而是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忧王寺)。 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实寺”。《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并序》记载:“隋朝置之,名成实寺。大业五年,僧不满五十人者废之。此寺从废入京师宝昌寺,其塔故地仍为寺庄。”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代佛教、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宗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法,是由梵语“达摩耶”译意,指佛法;门,有可入义、能通义;“法门”指诸法之门是畅通的,劝人信仰佛教,进入妙法庄严路。取意于“如口来开法门,闻者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的”的佛典。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任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位住持。唐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化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二十四个院落的宏大寺庙。主要有天王院、净土院、罗汉院、地藏院、吉祥院、左会院、真身院等。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第二次迎奉佛骨。宫廷主持佛事活动僧人智忄宗、弘静向高宗建议再示法门寺佛骨,高宗救准前往开发,并赐钱五千、绢五十匹以充供养,后又赐绢三干匹作为造佛像、修宝塔的资金。佛指舍利再现人间时,道宣律师目睹手摸,他这样记述它的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掘的四枚舍利中的第一枚舍利。当年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里供奉,武则天舍衣物市绢一干匹,“为舍利造金棺银停,数有九重,雕缕穷奇。”直到龙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门寺塔中。这次迎佛骨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奉献最多的一次。 武则天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崇佛法。长安四年(704年)冬,她令僧人再次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入宫供养。舍利进京城时,“万众梵香,千官拜庆,人们竟相施舍,“顶缸指炬者予先,舍财投宝者耻后。”文武百官出城相迎,皇家乐队,列队奏迎。武则天在宫内“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法藏捧持,普为善祷”。京城内外沉醉在礼拜的浪潮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败,统治阶级更加利用宗教作为维系其统治的手段。760年,肃宗第四次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并赐给法门寺金银器具、金祸架裟、擅香、琴瑟像等物品。790年德宗兴起了第五次迎佛骨的活动,“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宪宗在元和十四年(819年)不顾韩愈的谏劝进行了第六次迎奉佛骨活动,“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立充施者。” 韩愈当时任刑部侍郎,他看到佛教势力愈来愈大,寺院享有免税免役权,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影响国家收入,毅然上书《谏迎佛骨表》,反对迎请佛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当时礼佛浪潮席卷朝野,宪宗听不进劝谏,将韩愈贬到潮州(今广东潮安县)任刺史。韩愈满腔悲愤地写下了《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千古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清初诗人陈允畅游法门寺后说:“不妨葬佛地、谏表两并存。”法门寺佛骨圣地和韩愈的谏表在历史上是并存的,各有它独特的价值。 873年,唐懿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进行了第七次迎佛骨。迎接仪式极为隆重,执幡幢仪仗约万队,瞻礼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诵之声沸天盈地。懿宗亲自出迎,向佛骨顶礼膜拜,将佛骨“迎入内道场,即设金花帐、温清床,龙麟之席,凤毛之褥,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等,”以作供养。“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数”。当年,滋宗去世,次年爆发了黄巢起义。873年底,僖宗昭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次年正月初四关闭了塔下地宫石门。从此,佛指舍利再没有闻世,所藏供奉器物也成了千古之谜。 五代、两宋时期,法门寺佛事萧条,修聋很少。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四级木塔崩塌。万历七年(1579年)由士绅杨禹臣倡导在民间集资,历30年修成了十三级宝塔。塔为八棱形,高47米,整个塔体为仿木构式砖塔。第一级上方八面分嵌“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字,以示八方,东、南、西、北的塔门上分别刻有“浮图耀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第二层到最高一层,除塔顶为覆钵形铜制塔刹外,每层八面各有—门洞,每洞置—铜佛像,共88尊。每一洞外护铁丝网,塔内不设楼梯,不供登览。塔身仍仿木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砖刻斗拱,第一层斗拱下有砖雕花,棱间有二龙戏珠、狮子麒麟、双观朝阳等浮雕,并伴有花叶云朵等修饰。塔的第二层下部雕刻的是倒垂栏杆,饰莲花和卷草云纹草图案。塔上门洞内还藏有经书、铜器。整个宝塔高峻挺拔,以拔地出世之雄姿矗立在周原上。 清朝几次对法门寺进行修整,次第建起大雄宝殿、木佛殿、西佛殿、铜佛殿、浴佛殿和九子母殿。到民国中期,法门寺的布局为:中轴线上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正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鼓楼、钟楼、睡佛殿和禅佛殿。1939年,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先生集资对宝塔进行了加固,并请大乘和尚住寺。 1949年后,法门寺先后由良卿、常惠、惠民、澄观等法师主持寺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以来,政府拨款重修了大佛殿、铜佛殿、西方三圣殿和钟鼓楼,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1984年,寺院交佛教界管理使用,住持澄观带领僧众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办起了卫生香厂,并组织了织席小组、经像流通部,还经营花卉、树苗、照相、招待所等服务项目,基本做到“以寺养寺”。目前,法门寺是陕西省重点寺院。 法门寺座北朝南,山门巍峨壮观,围墙檐下雕刻着凤凰翩跹、狮子滚舞、麟麒飞驰、游龙戏嬉等图案,东西墙头各有—条龙探身仰首,呼之欲出。 寺内翠柏青槐,各色花卉,把寺院点缀得幽静美丽。与大门相对的是铜佛殿,殿内供奉的弥勒佛、文殊、普贤两菩萨和十八罗汉都是1986年佛教界所塑,由75岁的居士马伯龄精工制成。其中的十八罗汉,其身材、面容一反其他寺庙的瘤瘠瘦削和古怪相貌,雕塑得衣冠整肃,仪态丰盈,很有唐朝塑像的风格。受到佛学专家的好评。 法门寺的钟楼和鼓楼均系双层楼阁式建筑,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玲成而又秀丽,是仿明代钟鼓楼原样修复的。钟楼内存放着明朝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3600斤,通身刻着一部完整的《金刚经》。每当黎明,寺僧撞响晨钟,声振四野,十三级宝塔迎着朝霞而立,使“法门晓钟”成为扶风八景之一。清初诗人刘瀚芳曾咏选“法门晓钟”: 瞳瞳晓色未全分,无限钟声入梦闻。 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大雄宝殿。殿前甬道上有一块青石,石上有两处凹陷成坑,民间称“宋巧娇告状石”,传说是宋巧姣告状时用膝盖跪磨的。京剧《法门寺》《拾玉镯》、《双姣记》)就取材于这个故事。 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和迎叶、阿难三尊佛像。为1984年新塑贴金佛像。平日殿内供桌上香气缭绕,供器佛像金光进发,不少游人香客在此叩头揖拜。 大雄宝殿的东侧檐下,有一块奇特的卧虎石。长52厘米,宽48厘米,厚20厘米。这块石头平常看起来与一般青石没有什么不同,但泼上水后,一只老虎栩栩如生地卧在上面。传说宋微宗来法门寺进香时,曾在这块方石上休息过,因徽守属虎,遂命名为卧虎石。徽宗还题“皇帝佛国”匠留作纪念。实际上这是一块花纹似虎的大理石,不过这块卧虎石也为幽静的寺庙增添了不少活跃气氛。 正殿内西墙上嵌着一块明朝《西蜀大州居士诗碑》,高83厘米,长129厘米。诗中写道他看到宝塔毁坏,十分难过,发愿行乞募资进行重建: 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 明朝十三级宝塔在清朝地震时,塔体就向西南倾斜,出现裂缝,塔体重心偏离3米多,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由于宝塔结构严谨,建筑技术高超,才在倾斜中度过了三百多年。1981年8月因四川松潘地震和长年雨水侵袭又倒塌了西南半部,另半部塔仍毅然耸立,成为奇观。为了保护佛教名胜生古迹,恢复佛骨圣地,陕西省佛教界发起重修法门寺塔,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1985年成立了由宗教、文物等部门参加的重建法门寺塔委员会。1986年春开始拆除残塔、整理佛像、经书和其他文物。为了重打地基,陕西省考古文物部门开展了对法门寺塔地宫的发掘工作。 1987年4月,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宫之门被打开,用电光一照,里边金碧辉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经测量,地宫长21.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地宫基石皆雕成仰莲瓣形,取塔建于莲座之上意。地宫内壁多处断裂,凹陷。地宫共有四道门,门上雕有天王护法像、莲花等,色彩鲜艳。门楣上绘有姿态各异的瑞乌朱雀。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代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一枚为“灵骨”,其他三枚为“影骨”。真身舍利“秘藏”于一普遍的铁函里。打开铁函,里边是录顶银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的錾刻,再里层是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放置着一具嵌宝水晶椁子,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椁内的壶门座玉棺中。其他三枚影骨,一枚置于嘉陵频伽纹壹门座银棺中,一核置于双凤宝盖纹银棺中,还有一枚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中。这三枚“影骨”是唐代为了保护真身指骨的仿制品,但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唐代金银器是稀世珍宝。1949年前有少量出土,但多流散国外。建国后到法门寺地宫发掘前,全国共发掘出260多件金银器,而法门寺地宫一次竟出土了120多件,且精雕细楼,精美绝伦,堪为国之瑰宝。这批金银器可分为法器、供养器和生活用具三大类。 法器中最珍贵的是三枝锡杖。单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双轮六环铜锡杖和双轮十二环金银锡杖。其中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还要大。锡杖的蹲体是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态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蜀葵、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可谓法器中的至宝。 供养器中有皇帝赐造的鎏金鸳鸯团花双耳浴佛盆,口径约50公分,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个。盆口作成葵形,底衬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盆底相戏鸳鸯把头探出花丛,生动可爱。银盆的内壁,刻有四对站于仰莲座上鼓翘欲飞的鸳鸯,周围花云缜密,体现唐代金银工艺的成就。 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为送迎佛骨盛放舍利而救造的供养器。高385米,重1926。7克。菩萨头戴化佛花蔓,宝绍垂于肩后,上身裸露,下着羊肠大裙,发髻高挽,神态端庄,周身饰有珍珠缨络。双手捧着卷叶型长方盘,盘是刻有“圣寿万春”等铭文,半跪坐于束腰仰复莲座。莲座上錾有菩萨、天王、伎乐和三头六臂金刚等,造形独特。莲座凹底望两行龙,以立云卧云相衬托,中心为三钻杵法轮。造形精美,神态逼真,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生活用具中,唐僖宗供奉的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菜具、鎏金双蜂纹楼空银熏炉、鎏金雀鸟银袖珍熏珠等等,工艺精美,结构巧妙,华美富丽,充分反映了唐代人民高超卓越的技巧。 法门寺地宫发掘的16件秘色瓷,是秘色瓷第一次在国内出土,不仅将秘窑产生的时间由五代提前至唐代,而且使鉴定秘色瓷有了标准的器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突破性的发现。出土的瓷碗、盘、净水瓶、碟、托等器皿,造型古朴典雅,瓷色青中泛白,温润有光泽,如冰似玉,反映了唐代造盗业的极高成就。 地宫珍存的琉璃器皿20多件,有盘、碟、碗、托、瓶等,是建国以来琉璃器皿的一次重大发现。琉璃器自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我国,被视为比金银器价值还高的用器,文献上多有记载,20世纪初在新疆有发现,后来内地零星出土,均—没有这次数量丰富,花色绚丽。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修葺一新,向世界开放。重修的真身宝塔高47米,巍峨耸立,仍8棱13层,从第2层至第12层,每层供置8个佛龛。地宫内安放着真身舍利。与以前不同的是,塔内新设有旋转梯可登高远眺。另外,地宫也按原样修复。寺庙西侧,新建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唐式“珍宝阁”,高25米,共3层,一二层有汉白玉栏杆环绕,远看如白云托出宫殿,气势雄浑,同塔寺互相呼应。馆内珍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这一天,在这里隆重举行了辞迎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暨真身宝塔重建落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雅光为真身宝塔剪彩。法会由中国佛协副会长明旸法师主持。全国各地佛教界代表参加了法会。新加坡佛教代表团,日本临济宗、黄檗宗、净土宗、圣德宗访华团、香港佛教代表和澳大利亚佛教代表等,专程前来瞻礼舍利。当地约有5万群众汇集法门寺,参加了这一盛会。 法门寺从对外开放以来,不仅成为佛教圣地,而且成为继秦始皇兵马桶之后陕西的又一重大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开放后仅两个月,就有80多万海内外游客和群众前来叩拜和观瞻。 西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于(1994年)11月29日下午乘泰国专机抵达曼谷,供泰国广大佛门信徒祭拜85天。这是中泰两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泰两国友谊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指舍利首次赴泰巡礼,供泰国僧俗大众朝拜,这是中泰两国人民、两国佛教界悠久传统友谊日益发展的重要标志. 法门寺十大世界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