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婺源,最感兴趣的还是宋明理学在徽州的积极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程朱理学,因为徽商和他们对几百年文化的传承,在婺源和徽州等地区得到诸多具体的体现。如以商养文、重视教育、孝悌为本、勤俭持家,当然还有存天理、灭人欲。
婺源县城是朱子老家,婺源县城还有一定老城的痕迹,老城又叫紫阳镇,这里留有朱熹的祖屋文公阙里,原祖屋内的水井虹井还在,现在是个很小的院子,保管钥匙的老人一家就住在这里。朱熹回婺源扫墓时,在祖墓文公山上,曾亲手栽下24棵古杉,寓意24孝,今尚余16株。原位于婺源县城的书院,名紫阳书院,即今天的婺源县政府所在地。 “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 很高兴婺源的老城还在。我离开灯光幽暗的新华书店,钻进老城,是为寻找那口传说中神奇的虹井。我见到几个老人在街边聊天、下棋,迎头不断有孩子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一个老人认真地提醒我说:虹井那里一般都关着门,你得到旁边找管钥匙的。这个信息果然重要,不然,我看到门锁着,可能就会悻悻地离开。
虹井所在的小院不大,看管虹井的老人非常熟悉这里的各种故事。虹井碑在“文革”时被碎成两块,投入井中,于是得以保存下来。正说话间,很多放了学的儿童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虹井,纷纷笑嘻嘻地跑过来观看。 我直到2004年才到了婺源,本以为几年的旅游开发可能早已让这里变得人心不古。可是,先有超市里四个小姑娘争相指路,后有老城新华书店的店员让我慢慢翻看《婺源县志》。再后,叫的出租车送错了站,用手机叫回司机,再免费送到正确的车站,人家也没有太大不满。 就像后来在皖南宏村,没有人追着你问住在谁家里了,婺源也是这样。只要你没有太高的期望值,随处地走走瞧瞧,你会感受到婺源人既矜持,又热情。按司机詹师傅的说法,这里毕竟是朱熹的故乡,这里人都千方百计要让子女多念书。 不久后,碰到一个在浙江某知名企业工作的男孩。他说起自己来:工作了两三年,除了忙工作,就是上上网:“真的,我什么都不相信”。其实在路上,类似这样的话我听过很多,像人和人的关系就是狼与狼的关系等等。 就像在有些地方,你说声“谢谢”,服务员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神色淡漠,不知如何反应,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礼数。 常有人道:“穷山恶水出刁民”,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战乱不断,人祸天灾,铤而走险者一定大有人在。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程颢、程颐所提倡的礼仪教化,通过办学等方式,教化人心,让普通百姓孝顺父母,妻子忠实于丈夫。人人懂得礼、义、廉、耻。至于婚姻,多奉父母之命,倒也省掉些自由恋爱、盲目选择的麻烦。当然,这是在父权社会,生育成活率又不高,在如此社会大环境之下,要妇女遵守妇道,更容易实行。当然,任何一种理论被发展到极至,都可能会变形。近代以来,中外都强调人性和个性的解放,但也应该避免走上另外的极端。其实朱熹本人并不反对孀妇再嫁。而徽州,既旌表过6万多节烈妇女,又在民间流传有不少男欢女爱的故事。 朱子以 “理”、“天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强调格物、致知。阐明“天理人欲”之辨,强调克己复礼的修养方法,集理学之大成。宋明理学贯穿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已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 (婺源 汪口俞氏宗祠内的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