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州,人们习惯把“贡院”叫做“考棚”。考棚藏得更加隐蔽,淹没于一片民宅之中,让我七拐八绕地才找到。 贡院的大门外,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这不仅不装饰和遮掩的用处,据说还是揭榜之处。可以想像当年到了揭榜之日,墙下人头攒动的情形,得意和失落在此交汇。过了影壁,是一个大广场,便看到不大却严肃的大门了,贡院两个字很让人感到紧张。 定州贡院建于清乾隆年间(1738年)。一般来说,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场所,但是定州的贡院是属于州府级岁试和科试的场所,当时定州隶属直隶省,直隶生员参加顺天应试,省里面不另外设考场,而定州的考场规模比别的州府大,便也按省治贡院的建置叫“定州贡院”了。这里就是童生考生员(也就是秀才)的地方。 每当考试之时,贡院的围墙都会铺满荆棘,所以贡院也叫做“棘围”。贡院的大门口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检票,当年这里站着的是监考官,对学子进行严格的搜身。进了门就看到两棵巨大的古槐分列左右,说是有四百年的树龄了。 再举目,就能看到贡院的主体建筑:魁阁号。我真不知怎么形容这个建筑。从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正中一檐突起,檐下一块匾上四个金字:笔参造化。两边对称着,檐一层层降下,共有三层。用他们的术语叫:半四角攒尖结构。给人的感觉是激情四射,有抵不住的豪情,这就是中国文人心中那种安天下理想的物化表现吧。 走进魁阁号,也就是考场了,里面空旷肃穆,一丝阳光透进来,倒显得更阴冷了。一根根柱子仿佛都长着眼睛。穿场而过,是大堂和二堂,是考官办公的地方。再往后走,是一座精致的三层小楼,这是后楼,在楼上考官们可以往下看小广场上的武贡生比武。这里还是考官的宿舍。当年定州除了那座塔之外,没有更高的建筑,这座楼算得上第二高了。经常有文人雅士登楼赏景题诗,所以也叫“揽胜楼”。 往回走,太阳微微西斜了,在这里还能看到定州塔高高的塔影。 还剩最后一个目的地了。不出我所料,还是在一个小巷里,看到了三间朱红的大门,正中挂着匾:文庙。 唐王李世民于贞观年间下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于是到了唐大中二年(848年),定州帅卢简永将一座佛寺改为了文庙。现在,这座文庙是河北省保存最完好的文庙。 文庙的票价是十块钱。我有学生证,卖票的老头却不给我打半价。前两个景点都是半价,更何况这里还是三A景区,为什么不能半价呢。老头却只在那里说,你一个人怎么给你半价呀,你再找一个人,两个人算十块钱,我给你一张票。我上哪儿去找人呀。我看了看印刷粗糙的票,说,不要票了。这样,那老头才只收了我五块钱。每个人都得一点好处,这就叫双赢吧。 进门,两棵大槐树很抢眼,这就是东坡双槐,据说是当年苏东坡亲手栽的,一棵像龙,一棵似凤(我也看不出像),这个大院子里有乡贤祠什么的,还有一个室内摆着巨大的象牙化石,在孔子的庙里看到这种东西让人感觉不伦不类的。 一直往里走,就是大成殿了。这时忽听得人声嘈杂,来了一大群人。前面有记者扛着摄影机,后边是导游和一片戴牌牌的人,仔细看看,全是政协委员。又能蹭讲解听了。文庙里的建筑都是簇新的,一点古意都没有,导游也没什么好讲的,很简单地在殿内转了一圈就出来了。那些委员们都是在三五的聊天,也没人听导游在说什么。 等他们都走了,我独自进大成殿,正中是孔子的塑像。真是塑像,一丝的神采都没有,呆呆的。 还有几个小院子,有一个魁星阁,里面供着文运之神。 文庙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出了门,门口停着豪华的大巴车,醒目地挂着牌子:政协历史考察团。好多的警察在周围转,还有一个负责人在打电话:“我们在孔庙,对,下面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去定州农业观光园,然后就去宾馆了。”一股失意之情涌上心头。喜欢古迹的我要省吃俭用地自费完成一次次旅行,为了省钱连买门票都还价,再看看这些人,导游都是免费的,却有几个人在用心地了解这些文物呀? 但是我的心里说不出的感到自由,骑上车子,回家了!冬天天黑的早,不一会儿,国道上就漆黑一片了。 (定州塔门票30能上塔,要上不上塔是5块;贡院刚开放,10块;文庙10块;骑车来回大概花了我九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