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候人”多(上)--阳春三月广西行之巴马 通过2008年第11期的《中国国家地理》高宏松图文并茂的“百岁的‘秘诀’--进入中国长寿地带”,第一次知道了“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 据介绍:发源于广西凤山境内的盘阳河,自北向南贯穿巴马,全长144公里。其间4进四出溶洞,近1/3的长度为地下暗河。盘阳河两岸,长寿村比比皆是,形成了一个长寿区域。自2007年开始,中国老年学会已陆续认证了8个人口超过10万、百岁老人比例超过7/10万的中国长寿之乡。巴马虽正待评审,但以其总人口25.55万,百岁以上老人有81位,达到比例31.7/10万的在中国罕见数字,因而声名远扬。 尽管对人类长寿的原因尚在研究之中,但良好的饮用水源与自然环境,是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考证,巴马一带居民饮用的盘阳河水,由于石灰岩地质的影响,属于偏硅酸和锶的低钠矿泉水,还富含碘、锌、锰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经专家测量,巴马的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5千至2万个。百魔洞达到6万个。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立方厘米1500个就算清新空气。而北京这种大城市,大街上的负氧离子约为200至300个;如果进入门窗封闭的室内,则只有少得可怜的40至50个。另外,据说巴马的地磁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磁场的强度能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人体的离子平衡和阴阳平衡。从文章图片看,那里也是风景如画的喀斯特地貌。这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前去探访。 3月4日早8点40分,我们乘坐到百色的快巴自靖西出发。由靖西到巴马,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先到田东,车票24元;再转车去巴马。但据说此间有30公里的3级公路。其二是乘去百色的车到田阳,再转车去巴马。此路都是2级(省级)公路。但有两种车:一是途中有停靠站的中巴,票价35元,行程4小时。二是到百色的“快巴”,仅在田阳停一次,时间2小时。但须买到百色的全程车票,票价50元。因到巴马还要多次转车,为了安全与快捷,便买了到百色的快巴。此车是我目前坐过的最舒适的大巴。每排只有3个座位,宽大舒适,行驶平稳。不觉中,已行至田阳(中午11点多)。 车停在一个三岔路口旁的加油站短暂休息。司机指点我们,去巴马的车虽从县城发车,但在此路口等候即可,去那边的车很多。果然,我们正拉着行李前行,一辆标有田阳至巴马的中巴,已停在路边。看路口有标牌:百色方向39公里;巴马方向71公里。 近2小时,车至巴马县长途车站(含保险1元,每人车费19元)。去前从网上得知,不出车站,就能直接乘去坡月的公交车。这趟车几乎串联起了巴马所有的景点:甲篆-百鸟岩-长寿村-坡月-百魔洞。到终点站百魔洞5元,车行约40分钟。 在站内等公交车间,一位小面司机前来拉客,说到百魔洞每人5元。一同等候的,还有二、三对老年夫妇,看行装,和我们是同一目标。大家不愿再等公交车,便一同上了小面。行间说起住宿地点的选择,司机告知:长寿村距离百魔洞3公里,而坡月村只有1.6公里,我们便都选择了坡月。 沿着柏油盘山公路,下午3点多到达坡月。路况依然不错。较好的道路与公共交通是此次广西之行感受的最大便利。 一进村口,便在路边看到了有网友推荐的时代长寿苑(马学科:手机15949355728 ,电话0778-6140278。网址:www.bama365.com)。楼背后便是碧水湍流的盘阳河。(楼顶景4)双人房有卫生间,电视、电热水器。在此吃住包月900元/每人;住10天45元/每天。20天40元/每天。短期吃住每天50元,不吃饭每床30元/天。还可借用首层柜台的电脑上网。我上楼看房,5层楼大部分已经住满。第5层剩下2间窗朝公路的客房,但走道与楼顶的大阳台相通,可远望青山碧水,遮雨的楼道里洗晒衣服也很方便。遂决定在此住下。 正在楼顶观景,旁边房间出来一位儒雅和善的老者,打个招呼,大家便聊了起来。原来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退休教授,已年过70岁,和夫人同来疗养已一周,准备再住一个月。他认为这里吃住、卫生都不错。并热情告知,6点晚餐后,百魔洞工作人员已下班,不再收取门票,他可带我们进洞吸氧,并在洞口打水。而早晨那里一般8点多上班。7点半吃早饭后抓紧走,可赶在收票前进洞。 利用晚饭前的空暇,到附近闲逛。来前虽已从介绍文章得知,从县城到此地,一路经过的村子不少住有“巴马候鸟族”。但坡月的养生之火爆、候鸟族之众,依然令我吃惊。只见村子里,几乎家家都盖了那种广西一路多见的面窄、但纵深长的多层楼房,很多挂有旅馆的招牌。规模较大的延年山庄,两幢五、六层楼房,竟有150个床位,且已住满。据说吃住的价格相差不多,但卫生间为两个房间共用。 走在村子里,到处是天南海北口音的候鸟族,大多是中老年。不由得想起当年那段“最高指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因为目标相同,大多不必来去匆匆,路人相遇,便都是“见面熟”,相互见面便交流起各种信息。有的说他们夫妻租了间房,每月房租450元,自己开伙做饭,这里每隔两天有集,买东西方便。有的说准备住三、四个月,便在集上买了小鸡娃饲养,走前可以宰杀吃了。还有的去年花3.3万元买了老乡新盖楼里一套房(40多平米)的10年使用权,今年已涨到5万元等等。 行至盘阳河边,河水的颜色,令人惊艳。那是一种近似蓝宝石的鲜亮颜色,看得醉人。据说,盘阳河水上下游的颜色不同,上游的水为蓝色,下游是绿色,这与水中含有的矿物质有关。而从百魔洞口到坡月、再到长寿村一带的河水是最棒的。正驻足在河边的石阶上沉醉,身旁来了两位年龄相仿的女士,竟脱掉外衣,穿着里面换好的泳装下到河里,令我们又是一惊。问起来,她们是从贵阳来的,说几乎每天要游个把小时,水并不冷。伸手到河里,果然是一种温润的感觉,约有十来度。据说,巴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夏秋长,冬季甚短,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20.4度。我们在那的几天,适逢寒流阴雨,也不过穿件毛衣,气温约在13至18度间。据讲数天前晴热时,曾到32度。 途中正逢学校放学,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与周围的青山秀水极不协调的,是这里管理的缺失。美丽的河边,不时可见随意抛洒的垃圾,如同美女脸上的斑斑赖疮。后来到甲篆乡和附近一些村子,沿途这样的情景也很常见。新建的民居,也没有整体规划,大多横七竖八,样式随意丑陋。这种建筑在广西一路十分常见,与当地原本秀美的自然景观很不协调。虽说反映出广西地区经济的欠发达,但至少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和指导,使新建的房子即使简单,也不至于那么混乱丑陋。候鸟族聊起此事,都深感担忧,不知几年后,这里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 晚6点,长寿苑一楼摆有近10张餐桌的大厅,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自己从消毒柜里取出统一的不锈钢餐盘和碗筷,排队打饭。晚餐是3菜一汤。有肉片南瓜、鸡块土豆丝、炒白菜、米饭及汤和粥。尽管菜中肉不算多,但饭菜不够可添,味道尚可,每餐必有的玉米粥尤其可口。这里的中、晚餐,都是3菜一汤;早餐有豆浆、玉米粥、包子、馒头等,每人还有一个鸡蛋,主食管够(据说有的旅馆限量)。20元一天的伙食能吃到这些,真是知足了。 晚饭后,我们和下午同车而来的云南退休军医老两口,带着准备装水的饮料瓶和手电筒,跟随郑老师夫妇,沿着河边的公路,去百魔洞。一路上,去吸氧、打水的候鸟族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其中还有用轮椅推着的年迈或病弱老人。( 步行约20分钟,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片水洼。清澈的泉水,由石缝里不断渗出。不少人踩着水中的石块,用塑料桶或饮料瓶从石缝里接水,准备带回住处做饮用水(旅馆每个房间都配有烧水的电壶)。 继续向山脚前行不远,便看到约有十多米高的百魔洞。百魔洞是山中一个狭长的天然岩洞。据说百魔洞的名字由瑶族语言神水的谐音而来。人工开发后被分为前洞和后洞。前洞的洞口,上班时间有人把守,此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前洞与后洞之间,有一个天坑。而后洞下班后,便被铁栅门锁住。百魔洞门票30元,月票60元。 我们打开手电,跟随郑老师进入前洞。洞中修有约一米宽的道路和石阶,沿路可见一些型态比较简单的钟乳石,据说后洞的钟乳石比较漂亮。郑老师是研究土壤化学专业的,一路上,热心地为我们介绍这种喀斯特地貌的漫长自然演化过程。 行进约数百米,前边上方忽有一道亮光洒下,原来已达前洞和后洞之间的天坑。行至天坑中间,只见四周被直上直下的绝壁所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头顶的天空,已呈椭圆形。但据说这仅是一个小型天坑。说其小,是因它刚够地质学上天坑的标准:纵深超过100米,直径大于200米。据说,天坑最多的,是邻近的凤山县和乐业县,有数十个,大的直径、深度有数百米。 天坑这种地质奇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因为地下暗河长期腐蚀,造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后,引起地表大面积坍塌所致。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为地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迄今为止,全球已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类似的天坑。我国近年在重庆南川地区也发现了3个深约300米的天坑。而乐业天坑之多之深,还是科学待解之谜。 网上查到数年前一则报道:乐业天坑也是远古植物的天堂和动物的王国。在1999年一次考察中,有人拍到了蓝色的石头、方形的竹子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专家认为,在那里有可能发现远古时代的植物,如桫椤等。他们甚至希望能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动植物品种。此外,乐业天坑内极有可能生存着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常见的鱼虫和鼠类等啮齿类动物。科学家们在考察中发现,乐业天坑群的周边地区,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据了解,这些生物化石是二叠时期海洋动物化石。同时,在天坑周边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旧石器时期人类生存遗迹。这一发现已经被列入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专家们指出,这一遗址与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的价值不相上下。 天坑里,有不少一人上下的植被,色泽青翠欲滴。郑老师指着其中一株与人差不多高的植物,告诉我们,那就是极为罕见的远古时代珍稀植物桫椤,在此仅有一株。 天坑中间,修建了一个平台,上设一些长凳,供游客们停留吸氧。休息中,郑老师指着前方坑顶上有山及电线杆的方向说:那边有一条小路,可登至天坑顶。上面有一处瑶寨,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夫妇曾上去过。他说:上面没有水,是靠储存雨水生活。并把对瑶族老乡及他们生活的印象,概括为:黄、瘦、穷、脏。此时,天色渐暗,我们便原路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