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提前了5天,还是没有买着到甘肃天水的卧铺,只好买了硬座(T116次,上海16:43分开,次日12:30到天水,票价208元)。可能是暑期的缘故,车厢里很挤很挤,根本补不到卧铺票,还好是靠窗的位置,总算眯了一晚上。 后来查火车时刻表,发现有办法可以避过那一不眠之夜的硬座。上海到天水的火车比较少(到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的车经过),又都是很长的旅程,卧铺的确比较紧张。但是上海到天水前面一站宝鸡的火车比较多,比如有到成都、银川的火车经过宝鸡南下或北上。从宝鸡到天水的火车很多,运行时间也不长(两个小时),可以先到宝鸡(卧铺)再到天水(硬座),时间也是接得上的。 天水仍为战略地 从来没有去过天水,但是知道天水。 除了小时侯看《三国演义》知道失街亭、知道姜维外,还知道李广。在1970年代,中苏交恶最紧张的时候,也知道天水是防止苏军突然袭击的要地之一。 从地图上看,天水东面的宝鸡、西面的兰州都是铁路枢纽,从宝鸡可以快速南下川渝、东驰华中;从兰州可疾奔青藏、西去蒙新。现在,天兰高速公路已经修通,天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天水“一肩挑两头”的地位更加明显、出击可以更加快速。 天水地区位于秦岭西部余脉山地之间,如果天水坐汽车向东去宝鸡方向,是沿着渭河谷地自上而下,明显感觉到有许多隧道桥梁,是顺势而行;从天水向西,陇中高原可以俯视兰州;天水南是秦岭可雄视巴蜀,北为六盘山可策马奔驰。占据天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兵出四方,是诸侯必争之地。 天水热量上属于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秦岭是这两带的分界线)的过渡地带,水分上属于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之间,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放马滩),有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的谷地,有果木茂盛的山地。天水适合游牧民族生存,也适合农耕民族生存,所以又是各民族、各政权反复争夺之地。胡、羌、吐蕃等都统治过此地。 在残酷的攻守拉锯战中,才会出现猛将、勇将、悍将、战将、智勇双全的大将,所以中国有“自古西北多英雄”一说。 在我们落住的天水市市政府招待所,有一栋建筑门外挂着军民合用天水机场筹建组的大牌子。换句话说,天水还有机场。如果你在去麦积山的途中看到小陇山的部队营房,当地人还会骄傲地告诉你:这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什么部队和什么部队(军事秘密,自己去打听啦)! 麦积奇观何人题 如果要说中国有四大石窟,那除了敦煌、龙门、云冈外,就是麦积山了。但石窟造像之类的艺术,年代久远又很珍贵,真正到了实地欣赏,其实是没有细细品位的时间和空间的,有的石窟锁着,有的石窟隔着栅栏,只能看到大概,细部是看不到的。 我等乃凡夫俗子,不是搞艺术的、不是搞历史文博的,虽然只是到麦积山一游,如能做点功课,也可以多学一点东西,多一点背景知识。www.maijishan.com.cn(麦积山石窟研究所)就是一个不错的网站。 旅行者更多的心情是“到此一游”,终于来过此山了。 在散花楼第四窟上方有麦积奇观 天雄赫瀛书几个字。天雄赫瀛,名字气魄很大哪。我问导游,这是个什么人?导游说,是日本人,可能是日本人。我觉得奇怪,怎么会是日本人呢?如果是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者所书,名字应该是中国化的。我问导游:抗战时期,日本人打进来过吗?导游说:没有打进来过。但是没有考证出天雄赫瀛是什么人,从名字看像是日本人。应该说,天水的这位徐姓导游是我见到过得最敬业、最有功底的导游之一,但是这个解释不能令我信服。 回到上海,首先翻阅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陕西八有关《秦州》(今天水地区)的记载。其中有“咸通四年置天雄节度使治此景福初为李茂贞所据五代初没于蜀亦置天雄军后唐平蜀改为雄武节度汉初又为后蜀所取周显德二年收复宋仍曰秦州亦曰天水郡雄武军节度金因之又改军曰镇远军;”“元仍曰秦州”、“明亦曰秦州”、“今仍曰秦州”等句。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几个事实:唐“咸通四年”和五代初的“蜀“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立天雄节度使,天雄应该是驻军的代号,天雄节度使是驻军的最高长官;天水曾经是“蜀“的范围;宋元明清时期,现在的天水一带一直属于秦州。 在网络上查到《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关于天雄节度使的记载,其中有“天雄”某某某的记载。在区图书馆二十四史人名录中查到《明史》中有御史赫瀛的记载,而且赫瀛在四川担任过御史,时代在万历年间,在四川建造了峨眉山的纯阳殿(建造时称吕仙行祠)。在二十四史人名录中,姓赫连的不少(如赫连勃勃),姓赫的人不多,但还是有的,如赫篪。从这些事实中可以看出,把“天雄”作为前缀,加在人名前面,中国一直有这样的写法,表示一种称谓,也表示一种气概,也有不少人给孩子取名为“天雄”的。 再查中国佛教学会佛教文化研究所和麦积山石窟研究所合编的《佛过麦积山》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44-345页有一段话:“第四窟原为北周开凿,但造像却经过了宋明重修。从造像的高度、姿势、比例等的大方向看,修复前后可能变化不大,但造像神态、衣着、佩饰等方面,无疑会有明代特点”。 明代重修,明代官员,赫瀛,四川(蜀)御使(天水曾是蜀地),尚武的文官,能不能串成一条线? 大胆假设“麦积奇观”四字是赫瀛所书,说是明代晚期尚武的文官--四川御使(天水曾是蜀地)赫瀛所书,天雄是他把自己类比成唐和蜀的天雄军节度使(他本身也是驻守一方的御史)。这种说法,总算有点依据,比天雄赫瀛是日本人所书合理啊!听起来也舒服啊! 网上还查到有一篇别人引用过的文章名——《释“天雄赫瀛”》,应该是专门研究“天雄赫瀛”出处的,作者夏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版。通过区图书馆的联网电脑查了上海图书馆的资料,可惜也没有查到此文,我想那里应该有答案。 天水水果和瓜瓜 此次去天水的时间真好,七月中下旬是天水最热的时期,天水的各种水果也进入成熟期了。 天水的西瓜,天水的桃子,天水的葡萄,天水的苹果,等等,好馋人啊! 其实最好吃的是李子,天水的李子又大又好,一块多钱一斤,颜色紫紫的、手感软软的,用手一掰就成了两半,酸酸甜甜的。 一般而言,西北地区多饮用地下水,西北地区的水矿化度比较高,含钙镁多一些,南方人容易水土不服,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拉肚子”。 所以,到西北地区多吃点水果、适当吃点酸的、辣的食物也是环境所需要的。天水的糨水面是第一要吃的东西,两块钱一小碗(不小的小碗),酸酸的,有一种特殊的味道。糨水是一种植物腌制发酵后的液体,据说有生熟之分,天水的糨水是熟的。吃糨水面是要自己根据口味放点盐、味精和辣椒,否则比较酸、淡。 还有一种小吃叫“瓜瓜”,就是将凝结后的荞面粉刮到碗里拌上各种调料汁,用手抓碎,将调料汁黏附到荞面碎粒中,吃起来有滋有味。如果是将凉粉一类主料刮到碗里,又叫“抓抓”,也可以叫“刮刮”。像这种重叠音的小吃还有不少,如用挠子将主料挠到碗里,就叫“挠挠”;用刀将主料削到碗里就叫“削削”;还有“然然”。不过就我看来,用手抓碎给客人吃,似乎不太卫生;但在天水人看来,不用手抓碎又不入味。为了避免矛盾,团队餐是一般不上“瓜瓜”的,要吃自己到街头去,但是要注意选择戴一次性手套来“抓”的,或者自己来“抓”。 其实对饮食也要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各地饮食之精华为我所用,入乡随俗,入境随俗,海纳百川,肚量大了,气量也会大的。 崆峒山上把酒来 出天水去平凉(班车大概45元),经过很长的六盘山隧道,看到高高矗立的红军纪念碑,也陡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 去平凉的路程有300多千米,沿途看看六盘山区层层叠叠的梯田,看看山坳里正处在生长期的农作物,仲夏季节田野一片绿油油的,不禁感叹一切非想象中的黄土漫漫、风沙蔽日。 平凉市中心西南10千米处的崆峒山号称西来第一山,既然是西来第一山,就表明平凉一带在古人的眼中不属于“西”,是从西域过来之人遇到的第一座风景优美、顶礼膜拜的山。平凉新修的宽阔的崆峒大道可以很顺畅地将你送到山脚下。 崆峒山的山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义务修建的,路面质量很好,盘山道很长、很陡、很窄,所以要在管理处收费口换乘景区专用的车辆到中台。到中台后有崆峒山的当地导游带你爬山,当然最难爬的是“天梯”了,黄帝问道处再朝上有那么一段“天梯”真的有点怕人,倾斜度大概有60-70度吧!当时已近日落,我曾经想过,如果回头必须经过此处,就请道士帮忙送我下此“天梯”!还好,导游带我们走了另一条路。 崆峒山是道教圣地,后来又有崆峒武术流派,这应该与明代道人张三丰在此隐居有关。从雷声坪遥望南崖,南崖绝壁千尺,平台是练硬武之地、悬崖是练轻功的绝好地方呀!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绝壁应该是断层,如黄帝问道处也是断层。崆峒山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有许多铜制标牌说明,可以增长见识。 据说,秦王汉武都来过崆峒山,中台还有传说中的秦王汉武种植的两棵树。 中国官方、民间的英雄人物都来过崆峒,今日我等小人物也来此一游,山顶晚餐时几个人分酌一瓶啤酒,也算有点胆气、英雄一回了! 十五年前从银川坐公交车到西安,曾经在平凉车站旅馆住过一晚,那时的主要目的是在黄土高原上走一遭,对平凉留下道路不宽、一路黄尘、打路边公用电话得知小孩发高烧的印象,只记得自己对自己说:原来上海平凉路的平凉在这里,今后再来吧。 从崆峒山下来回到平凉,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打车到市中心的西大街、街头广场、步行街、大排挡夜游,仍然是人头济济。平凉,今非昔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