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尘封的旅行日记(1981年) 十六(泉州)

2016-1-14 00:00| 查看: 200|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1981.7.11 星期六 晴 莆田——泉州


又到了整装出发的时刻,被稀饭填饱了的肚子不时地向我显示着它的充实,我只好趁人不注意为它放松了腰带。今天不会脱水了吧,心里塌实多了许多。脱水的滋味可不好受,喝好几天也缓不过来。

我们捆好东西,带上小帽出发了。一上车,劲头十足,出了莆田城又是一番景象。这边全是桂圆树,树上果实累累,一串串的桂圆密布枝头,只是它们还很小,离收获季节还差半个多月,不然你随手就可以摘到。在北方是从来也吃不到鲜桂圆的。

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前赶,桂圆树成排从身旁掠过,没有风总是要省许多力气,可是也感到热得很,好象空气中的氧气少了似的,每一口呼吸总感到不足,越走越有些力不从心。我想,今天的路程短,慢些走吧,越急越累,到泉州就没有精神了。我们开始减速前进,福建的路没有一点平的地方,不是上就是下。

中午十二点到了惠安县城,县城里凡是交通干线上的街道都是很热闹的,小贩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叫卖。天热得一点食欲也没有,只能吃西瓜。我们买了一个西瓜,我总是自称自己会挑瓜,却总是挑不到好瓜,卖瓜人在一旁袖手旁观,全不管你。这回买的西瓜又不太好,象是没有熟透,不如切开的瓜。尽管这样还是要整的,切开的西瓜上面围满了苍蝇,叫人心生厌恶。

西瓜只吃了半个就饱了,我们坐在饭店里吃西瓜也没有人赶我们,不知这里的饭菜为什么这么贵,黑板上的价目表上写着:肉片汤2.5元;猪肝每斤3.64元;面条每碗2两0.5元。要是我们在这里食欲倍增,岂不要兜空如洗了吗?

我们喜滋滋地带着半个西瓜上路了,实指望它在困难的时候给我们补充一下。谁知这半个西瓜一点也不听话,在书包里不老实呆着,车子一颠,它就坠着书包往下掉,气得我们决定把它消灭了再走。

路边正好有个绝好的地方,马尾松的林荫掩遮住一堆打好的条石,这条石就算是我们的餐桌和椅子吧。我们吃着西瓜、馒头 、咸菜、花生米。真是一顿大杂烩。我的胃在接纳这些东西时是什么态度呢?我真有些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胃也同人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到了这种境地,它也什么都不在乎了,任你给它填进去什么,它既不撒娇,也不耍赖,而且比以往都认真地工作着,把有限的养分一点不漏地吸收了。我身上没有缺少的肉就是它出色工作的见证。为了不让它助长骄傲情绪,我把嘉奖令先藏起来了,到旅行结束时的总结会上再发给它。

在这旷野的路旁,也有不嫌弃我们的朋友,菲薄的食物引来了成群的蚂蚁做了我们的坐上宾,它们的要求不高,胃口很小,只要一点馒头渣、西瓜籽就够了。我们愉快地分食了这顿午餐,各取所需,大家都很满足。

吃饱喝足,躺在松软的土地上,除了偶尔过往的车辆驰过,伴随我们的就只有几个小孩子了。他们只有八、九岁,个子很小,身体很瘦,皮肤黝黑,打着赤脚。肩上挎着一个筐子手拿柴杷在路边扒松针。这种马尾松经常落叶,是当地人做饭的燃料,这些孩子每天的收获可以供一天烧饭用。在这缺少煤炭的地方,我们不能不感激大自然的慷慨赠与倍受烧柴之苦的地方,本来应该读书的孩子,还得每天拾柴,从小就担起了生活的担子,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啊。

舒适的休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速度,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好的精力。下午五点钟,我们到了泉州。很快找到了栖身之处:泉州市干部招待所,在这里美美地吃了顿晚饭。这顿饭太合口味了,我们吃完后第一次说:这回总算是吃饱了。回去照例是洗澡洗衣大洗一场,洗完后轻松愉快。

没有事了,找人去吧,我们在街上打听行政公署的地址。夜晚的泉州热闹非凡,没事的人都在街上转,路边的小房中时时传出尖利的香港音乐,人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张帝问阿妹》这样的曲子。等我们找到地方,问清楚要问的事情,这时已经九点多了,在没有路灯的街上,我们也很顺利地找到了来路,这就是小地方的好处。

没有什么要做的事了,明天的目标是石狮。一路上第一次感到有所依靠,到了熟人那里可以休息一下,放松精神,暂时不用再考虑行路、住宿、饮食的烦恼,什么都不用想了。我睡意朦胧地躺在床上,混沌的脑海里只想着:泉州有泉吗?如果有泉,泉在哪里?是天下第几泉?泉州人没有说泉州有泉呀,那么泉州为什么又叫泉州?叫泉州?叫泉州……?

1981.7.12 星期天 晴 泉州——石狮历山

泉州的古迹虽然比不上吴越、巴蜀,但是在闽地却是首屈一指。城北小山上耸立的东西塔,山下的老君岩,给这个古老的城市留下了美丽的传说。泉州是状似鲤鱼的城市,俗称鲤城,鲤鱼在中国民间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这里的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附近有一个永春城,状似网称网城。网可捕鲤,泉州的好风水就被永春夺走了。为了风水,于是这里开始了世世代代的争斗。

都是为了争好风水,泉州人不知得到什么神仙的指点,在山上修建了东西塔,用以刺破鱼网,鲤鱼就可以从网中逃出。这塔在人们心目中就象卫士一样日日夜夜守护着泉州,几百年来的风雨都动摇不了它。泉州人也不忘它的功绩,在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里,或是星期天休息日,总有人去看望它们,带去生活的欢乐。

泉州市中心有一处公园,这里有一池碧水,中间有一个亭子是水泥砌成的八角亭,看来是近几年修的。靠近马路的水边有一处小庙,庙上的匾额是已未年题的,一看也是新近的作品,不然怎么只用这种年号呢。六十年一轮回,这样写是不确切的。所以我得出结论:此额是新作。为了留个纪念,我们还是在这里照了张像。这池清水真是太让人依恋了,水平如镜,倒映着岸边高大的建筑物。在喧闹的城市中有这样一块静地,真是难能可贵,要放松一下吗?就到这里来好了。

谈到这古城的特色,我们不能忘记这里奇特的交通工具——自由车。这种车是自行车旁边安置一个车斗,用以载人。有时一个车上可以乘三个大人,在狭窄的街道上穿梭般地行驶着。这就是侨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看到侨胞们身着艳丽的服装自得地坐在这种车子上,他们熟练地跟车夫交涉着,不知是不是他们一坐上这种车就倍觉家乡的亲切,还是有其他什么感觉。反正你走在这种街道上总是要小心翼翼,不知什么时候,车子飞也似地擦身而过,就让你惊魂飞出九天外,半天回不过神来。

我们回到长途汽车站找到卖凉席的,这是可以折叠的竹席,妈妈夏天怕热,特意叫我们买的哦。和一个中年妇女讲价钱,她要十块五角钱,我们听人家说这种席子七块钱就可以买到。可是我们这种外乡人总是要吃亏的,讲了半天,最后用五十斤粮票换到一张席子,粮票还不心疼,一路上到处都是高价食品,粮票几乎没有用。

我们又在街上转了一圈,这里的东西都很贵,没什么能买的。沿着小街回到我们的住所,又看到了醒目的“鲤东小筑”,一个住宅上的横匾。昨天看到还百思不解,为什么叫:鲤东?今天全明白了,这是鲤城吗。透过敞开的门,我看到里面古老的供桌,祖宗牌位和耀眼的红色家具。这时才更深地认识到这个古城是多么古老,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古。

我们不失时机地在招待所吃了午饭,虽是普通的饭菜却胜过往日的珍馐佳肴,在福建可能吃不上这样可口的饭菜了。临走时别人告诉我们福建的饭菜不能吃,真是千真万确的应验了。

饭后稍事休息就踏上了征程,又是顶风。在岔路口上,我看到指向厦门方向的路是顺风,恨不得一拐弯到厦门去。马路上,农人摊晒着一片片的稻子,这里的季节就是早,六月中旬经过江南时正是插秧季节,七月中这里就已经收获了。

我们在树阴下急行,经过了晋江(青阳)县城,路又变得难行起来,马路中间积满了沙土,上坡下坡也渐渐多了。村庄一个个坐落在远近小小的平地上,看不见高大的工厂厂房,也没有什么公共设施。这里的人都以什么为生呢?是靠这块可怜的土地吗?

在僻静的路上,一阵非凡的喧响把我们惊动,这里竟有西洋乐曲,是个文艺宣传队的演出?疑惑中我加快了速度,总算看到了在一个山坡上,有个西洋式的乐队吹号敲鼓演奏着进行曲。一队人披麻戴孝缓缓前行,在为死人送葬,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种形式的葬礼还是第一次见。只见吹鼓手卖力地演奏着,人们有说有笑,不知是悲是喜。据说只有几个死者的亲属是哭的。哭什么呢?不是哭人,是哭办丧事花的钱。这里办丧事要大摆酒席,请乐队,跳国际舞。少则成百上千,多则几万元,旧风俗真坑人呀。

小乡村的趣味是无穷的,让人处处感到新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石狮。而后就是四处打听,几经周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总算找到了老许头家。历山村在当地众多的村庄中是一个小村,一片田野包围着几十户人家,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通到公路上。

老许头是菲律宾华侨,一九三七年时回国抗日,解放后在兰州军区当卫生部长,文革时被罢了官。文革后期到北京找总政平反时住在我们院里,没事老到我们家聊天就认识了。

老许头的房子坐落在村子边上,是村里最高的一幢楼房,三层楼全是用当地特有的金刚石条砌成,结构、形式都是古老的。门是双扇开的,一推就吱呀呀地响,窗户很小,中间安着两根石条。据二哥(老许头的二儿子)说,这里很久以前经常有海盗出没,为了防盗,这里的窗户都安上石条。现在虽然没有海盗了,这个习惯却沿袭下来一直没有改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社会要想有任何微小的变革也很难。

老许头在凉台上惊异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热情地招待我们这远方的客人。坐在风凉的楼上,喝着酒盅大的茶杯里的工夫茶,我们戏称为“转圈茶”,喝一圈也不解渴。老许头给我们讲着当地的习惯,地理环境,用起了军事家的口气。把楼房做为扼守要道的制高点,和远处的姑嫂塔连成一线,只要一挺机枪就可以控制住这个地方。

姑嫂塔是这一带最高的地方,不仅是军事要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们对于搞不清年代的都通称古时候)这里有一个善良的人家,家里有哥哥、嫂子、小姑,三人相依为命,每日里哥哥出海打鱼,姑嫂二人在家织网。有一天哥哥出海几天几夜没有回来,姑嫂二人心急如焚,日夜在最高的山上守望,眼睛都看穿了,终于看到了哥哥的渔船正满载而归。欢喜之余突然一阵大风,把将要靠岸的船打翻了。大浪无情地卷走了哥哥,姑嫂二人悲痛欲绝,从山上跳下大海随哥哥而去,葬身滔滔的大海中。

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塔,起名为:姑嫂塔。因为这里是闽南沿海第一高峰,很远就可以看到这里,出海的人看不见姑嫂塔了,就知道自己已远离家乡。回来的游子只要看到姑嫂塔,就知道已快到家了。姑嫂塔的故事之所以被脍炙人口地流传,还因为这是家乡的标志。

晚上,我们到老许头女儿的保姆家吃饭,两个小女儿跑前跑后地跟着我们,村子里的人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这偏僻的山村是不常来人的,内地人在这里比海外华侨更新鲜,牛、狗、鸡、鸭和歇凉的农人一起看着我们。这就是人们劳动之余的享受,这就是做人的权力,只是摇头摆尾的黄狗黑狗别看着我们新鲜,咬上一口,那狂犬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出门前学了很久外科手册,知道狂犬病是不治之症,谁不害怕。倘若死在这里,魂兮归何处?

在保姆家门口的小桌上,我们喝了到这里的第一顿稀饭。据说这里的生活是半年红薯半年粮,能吃稀饭的人家就不错了,我也很满足,稀饭烧得还不错。

天渐渐黑了,村子里静悄悄的,人们都藏在家里,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情。我们回到楼上,围着桅灯微弱的光亮聊天。我这才体会到光明对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在黑暗中人的感觉迟钝起来,神经也开始懦弱。

这就是侨乡的生活,畸形的生活。高档的录音机里的流行歌曲;人们身上穿的时髦港衫;最新式的电子手表和简陋的生活设施、单调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电,没有电的夜晚一片黑暗,萤火虫的光此时显得特别亮。人们只占有了白天,把夜晚让给了萤火虫,它们在人们的眼中是多么骄傲啊,只因为这里没有电。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尘封的旅行日记(1981年) 十六(泉州)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7657-1.html
本文关键词:尘封的旅行日记(1981年) 十六(泉州)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