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 1, 绩溪存在于歙县的夹缝里,这么说是因为在歙县之旅的中间,我和CH开了个小差,跑去了绩溪。 在概念上,我一直当绩溪是歙县的,但是它也是县,同歙县平级,想来也不是隶属关系。难怪它们之间有着类似的味道,原来当年,它们都属徽州,只是今天,一个姓黄,一个姓宣。 历史跟古徽州开了个玩笑,婺源嫁给了江西,歙县黟县改了姓,绩溪干脆跑到了宣城市。 可是绩溪还是散发着古徽州独有的味道,跑都跑不掉。而且很绩溪到歙县的距离近过到宣城的,虽然嫁了,看来还是爱娘家人。 2, 绩溪到坑口只要大概1小时,坑口,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龙川,属于那类喜气洋洋的名字,我反而喜欢叫它坑口。 我和CH站在坑口的胡氏宗祠,一起赞叹古建筑的美。我形容不出那座祠堂的大气和雍容,似乎可以说简朴到极致的奢华,或者说奢华到极致的简朴,也可以说,那样富丽堂皇的建筑,努力用复杂的含蓄来表达。后来,我和CH又看了郑氏宗祠,原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味道,一个是富贵的红,一个是寂寞的白,胡氏宗祠属前者,它很精致。比如这里的木雕,100个花瓶,无一重复,且个个生动立体,仿佛可以触摸,还有故事,方寸之地,也有小桥流水人家。 这个村子的人都姓胡,现在只有1300多人,除了一家人姓丁。那家姓丁的是多年前胡村把他们请来的,因为“丁”能钉住船,可是船上只能有一个“丁”,于是丁家一代只有一个男丁,这一代的小男孩正读小学六年纪。 这个故事听的半信半疑,因为一代一个男孩,是那么不由自己决定的事。但说者表情凝重,我选择相信。 3, 我们这一代,渐渐“迷信”科学,这么说不是指胡思乱想是好,只是我们需要多一点的想象力,并去相信更多的可能性。只要不影响他人,又有什么不好?《纳尼亚》里的老教授对大哥大姐说:“现在的学校教了你们什么?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了?”那一刻,我觉得还是天真的小妹妹最可爱。 而古人,他们信鬼信神,但也不妨碍他们去严谨。他们把完美追求进行到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比如每扇门上的雕刻,比如是对称还是不对称,比如天井的大小,比如窗户的高低,比如门刻成倒着的瓶子状是代表平安,比如柱子用防虫的银杏木,比如写“国泰民安”的时候,国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个头,就是指国家少收一点税,人民的生活就好一点…… 欧洲人盖房子,有时候是祖父盖第一层,父亲盖第二层,到第三代,才把一栋房子建成。把家庭的居所当成艺术来做,虽然只是自己居住,虽然做的时候未必怀着一颗艺术家的心。 大概我们现在人口太多,生活节奏又快,如果也那样肯定行不通,但在这样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把生活当艺术进行的地方,我们还是感叹古人那近乎迂腐刻板的认真与追求完美。于是人散了,当时所思所想,还被建筑清晰地表达了倾诉了出来。 4, 离开这里,我们在坑口的街口等车,CH买食物的片刻时间,错过了一般到湖村路口的车。于是我们走路,走了一段,后面来了一辆到胡家的车,我们搭到湖村路口,又走了进去。 中午时间没有人售票,我和CH就径直走进湖村。人们很热情,给一位老奶奶拍照,村民围过来看,笑嘻嘻地同你聊天,说你拍的好不好,如何拍会更好一点。 老奶奶近90岁了,用我们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问:你们大学毕业了吗?这么出来玩很花钱——语气亲切如自己家的老奶奶。 湖村有很美的远方,也是大片的油菜花,还有一座敦实的桥,再远处的山上,是一片坟墓,并无荒凉凄冷的味道。 我们离开湖村,还没到村口,就有车在后面鸣笛,回到一看,居然就是湖村到绩溪的车,我们回绩溪再到上庄,上庄与坑口和湖村是两道线上。 5, 上庄于我们的意义,相信和很多来这里的人一样,是这里出过一个让我们不必再“之乎者也”的胡适。 胡适和林语堂一样,那么有才华,却那么不为所知过。他的故居很不好找,要拐很多个弯,不停顺着“胡适故居”的牌子走来走去,才走进了那个他出生成长的院落。 大量关于他的信件、图片等资料,也有他那个小脚太太江冬秀的照片,很多从前看过了,但这次集中看了这么多关于他的资料,其实还是很欢喜。 上庄另一位名人胡开文的故居则没有胡适故居这么幸运,他的家基本已经是另外修建的,关于他的资料也非常少,不过我之前对此人并无太多认识,只知道他的发家史很有意思,所以匆匆看了看,就离开了。 上庄的末班车在那停着,我和CH坐在路边的椅子上耐心发呆等待。 发呆是旅途中很美妙的时刻,时长时短,但一点点连接起来,都是很有意思的记忆。 在这里,才傍晚五点钟左右,村庄里就会飘满炊烟的味道,这样的时刻常常最温暖人心,除了内心觉得自己孤独的人。我不是内心孤独的人,虽然我走在路上,所以这样的时刻,我总是很爱。 6, 回绩溪的时候,那里下起了雨,回歙县的大巴也已经停了。因为老妈还在歙县渔梁,我们势必要回去,就同CH找了一辆面包,回到歙县。 这里的天空也下雨,我们吃完夜市,决定穿过徽园去看许国牌坊。我的布鞋湿透了,但是看到了有倒影的许国牌坊,与阳光下的它并不一样。 居然忘了我们在旅途,归人和过客的身份,在刹那间恍惚不清,模糊着,类似这里的雨夜。 7, 我们走在路上,有时需要的就是这种感受吧:远方有家,脚下也有家。 20060327 宏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