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济 寺 秋沉寂一切。一年来阳光雨露之下,万物竞为自然妆点以成熟色彩,然而在这般景物明朗和人事欢笑中,却似乎蕴蓄了一点儿寂静和深邃,近乎厚重。 农历七月中,盛夏流火煮沸的空气终被秋风冷却至十分宜人,烦闷的喧闹离去也很突然,瞬息无踪无迹。向晚,游人尽散,翠螺山渐融进了暮色,林荫道上,全然没有了知了无休止的干嚎,白日里蛰伏于烈日淫威下的小虫,此时也开始了琐琐屑屑的夜谈,整个山林弥漫在清幽的秋韵中。这般的夜声不枯不滞、澄明渊深,一种深沉的安宁,就像禅。 沿山路拾阶而上,借暮色中尚存的微光,几间江南民居建筑的硬山瓦屋静卧山林间,这就是广济寺。广济寺是翠螺山的居士,自东吴赤乌年间始建以来,就没怎么断过香火,虽然更迭朝代的战火让它形体数度变成废墟,却依然能很快顽强再生于瓦砾间。翻尽地方志书,广济寺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僧,千余年默默隐居天地间,一如禅的体验:惯看沧海桑田、星移物换,终是“拈花微笑”的真正性灵安宁。它的经历,就是这样不喜不忧的过程,一种空虚万有的对立和无感与大乐的统一。 今天的广济寺,简单的有些简陋,失去了当年盛大的道场和成群建筑,却还是如同过去一般的庄重,几个老尼用自己的方式重复着每天的功课:吟诵佛经,打坐参禅。人世间事物的极大进步似乎与它毫无关系,泯灭义利取舍的纷繁世界像是与它完全绝缘,一根细细穿过屋檐的电线便是它存活于过去或现在的唯一区分。一直陪伴它的,是门前的那口早已干涸的水井和足以证明曾经喧嚣过的残破地基。 菩提达摩与梁武帝佛性未能共鸣的遗憾却成就了影响中国文化最广泛的佛教流派——禅宗。面壁千年,广济寺顿悟于漫长的静虑,在它千余年的生命历程里,许多人事变故,无不各有宿命的结局:提着酒葫芦的李太白,踉踉跄跄向捉月台奔去;和尚装束的樊若水,深夜往返寺前去度量江面;农民军首领陈友谅,潦草结束登基大典;充耳不绝的刀光剑影硝烟和呐喊…… 月光穿过厚重的暮色,水银泻地般的明亮。独步山径,是“扁舟满载明月还”的心境,终南捷径未能走通的李白,经历大半生的坎坷流离之后,终老这样一片宁静深邃的土地,是偶然的归宿,抑或诗仙醉酒冥冥中直指本心的不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