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黄埔涛声

2015-2-1 17:48| 查看: 352|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黄埔涛声

10月2日,我们来到长洲岛探寻黄埔军校的踪迹。原以为国庆期间广州人都外出旅游,黄埔这个偏远的小岛游人会少一点,谁知跟白云山一样人头涌涌。一个革命旧址有这样的吸引力,真令人惊叹。

我们拾级登上八卦山瞻仰孙总理纪念碑。象全国的中山纪念工程一样,这座1930年落成耗资18200银元的建筑,也是一处庄严圣洁的精品。在这里眺望珠江,风景无限。纪念碑需要仰视才见,正面的“孙总理纪念碑”几个隶书大字是胡汉民书的,碑身左面刻有戴季陶手书军校开学典礼的总理训词,右面是当时军校校长何遂书的总理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

碑顶铜像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的。伟人站在碑顶,神情坚定,在他的身后就是中外闻名的黄埔军校。山下的孙总理纪念室刚好有个“孙梅结盟”的展览。一个日本商人,能全力支持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终生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援,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孙中山在日本的活动,很多时候得到梅屋庄吉的支持。孙中山去世,梅屋庄吉亲自到北京西山碧云寺拜祭,回日本后捐献四尊总理铜像表示对孙中山的无限景仰。孙梅这段鲜为人知的结盟故事,正如戴季陶先生给他的题字所说的,“知君重意气,相思不可忘。”今天黄埔军校又岂能忘记这段中日友情?

看完展览,我们迈步向军校校本部。这座位于珠江要塞长洲岛原为清末陆军小学堂的建筑,1924年被孙中山选作黄埔军校校址,1938年在日军的轰炸中毁掉,现有校舍是1996年耗资超过2000万元修复的。

孙中山经过多年革命实践的教训,终于明白要“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于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苏联的支持下创办了这所“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从全国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校演讲,鼓励年轻人:“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国革命随着黄埔军校的创立从此有了全新的面貌,可惜孙中山英年早逝,未能看到这所军校后来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年“要革命,投黄埔!”的口号一呼天下应,成千上万的青年不远千里投奔到这个小岛,接受最新的思想和军事磨练;满载武器的苏联船只,不止一次驶入这个码头支援中国的革命事业。多少热血青年在这里创立革命的信念燃起革命的激情。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一位黄埔老人告诉后辈:“我的一生,从踏上这个码头的那一刻彻底改变。”

黄埔军校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国民党方面,黄埔师生授予上将军衔的有近40人。共产党方面,十大元帅中有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5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有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人毕业于黄埔,上将中陈奇涵、陈明仁、周士第、宋时轮、杨至成、张宗逊、郭天民、陈伯钧八人均是黄埔系的。黄埔军校真的是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



(黄埔军校正门)

如今军校一楼,辟为“黄埔岁月”、“黄埔英杰”图片展,让游人通过图文解读黄埔军校的历史。黄埔军校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毕业生共8107人,这些学生成为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统一广东和北伐的骨干力量。令我吃惊的是,半年一期,每期过千毕业生,时间这样短教学质量这么高,靠什么?靠革命的信念和激情。革命的信念使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陈诚、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顾祝同、郭沫若等一大批精英来到军校任职。革命的激情使徐向前、林彪、陈赓、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等全国的优秀青年聚集到这里。此外,黄埔军校还有七个杰出的苏联顾问,包括顾问团团长加伦将军、军校总顾问兼政治讲师鲍罗廷两人。

第二展室黄埔英杰的油画中,我觉得孙文、廖仲恺和周恩来的画幅都很大并且占据醒目的位置,但是蒋却不能占到很好的位置,真有点为他不平。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毫无疑问,他无论当时或后来都是黄埔军校最重要的人物。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37岁,正当盛年。当孙中山和廖仲恺正全力筹办黄埔军校,他却由于国民党“一大”的不如意,一气之下在2月21日留书请辞,连照面都不打便“拂然而行”,跑回上海西藏路好友张静江公馆和娇妻陈洁如逍遥快乐去了。孙中山多次促其返粤并委任校长之职,他如愿以偿,在4月14日才打点行装回到广州。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志得意满,身边虽然带着娇妻陈洁如,但他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忘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戒除了以前的一切恶习,回到年轻时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的军人生活习惯。身为一校之长,他励精图治,时时处处为学生表率。他每日清早一听到起床号就翻身下床,军服笔挺和学生一起出操。他为军校题写“亲爱精诚”校训,亲自教唱校歌,三天两头向学生训话,灌输忠孝仁爱的儒家人生观,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不怕牺牲。他的床头放着《三民主义》、《曾国藩家书》、《俾斯麦传》等著作,日夜捧读,每每读后必认真做读书笔记,他将自己的心得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并印发给学生学习。入夜他则悄然巡视学员宿舍。走马楼二楼西向的一个角落里是蒋校长办公室,只有20多平方米,清一色的满洲木棱窗格,室内木门木地板,大写字台后面有一个木圈椅,一条长沙发、一个挂衣架、一个木书柜。蒋在黄埔期间最爱读的三本书陈列在木书柜上。蒋介石非常喜欢读书,一生勤读不辍,即使在东征帐中,他还在军务空余读上几页。圈椅后面的墙上挂着蒋介石自撰的联句字幅:“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从容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己于心意初动之时。”蒋的书法就象他的名字中正一样,极其严谨,用笔一丝不苟,字字如军人挺立。侧面的墙上贴着军校第1期学生名录,可见陈赓的评语栏上写着:“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带兵。” 蒋介石很重视考查学生,他与第一期学生朝夕相处,谆谆教导,感情深厚。墙壁上还挂着主人照片,身着戎装的蒋介石,眉宇间英气逼人。蒋介石喜欢穿军装照相,年轻时和孙中山合影是这样,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时也是这样。

蒋介石在黄埔狠抓军纪,他以身作则,对学生要求很严,亲自制定了《革命军连坐法》、《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和《学生队学生遵守规则》这些典型的黄埔军校军事法规,并彻底实施。孙良是蒋介石的远房表弟,但在第一次东征淡水之役作为连长却临阵逃脱,蒋介石亲自枪毙他以正军法,蒋大义灭亲维护军纪令全军震慑。

蒋介石的努力收到很好的效果。毕业生被他塑造成自己的古罗马式禁卫军。多年之后,他身居国家元首,但他的黄埔学生依然习惯地称他为校长。

在黄埔军校期间,他领导了两次东征,他和他的黄埔学生初露锋芒。黄埔之前,蒋介石未露头角;东征之后,他开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后来他统率国民军从广州出发北伐,不到两年就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那些分省割据的军阀有的战败投降,有的改旗易帜表示归附。通过黄埔这个台阶,他一步一步攀向权力高峰。北伐之后,他已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手握重兵坐镇南昌向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权叫板。

黄埔军校另一个重要人物当然是共产党的周恩来。1924年,周恩来从法国乘船回国,这年他26岁,风流倜傥。11月,他被委任为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和廖仲恺两人是黄埔革命精神的缔造者。

政治部第一任是戴季陶,后由邵元冲继任,但工作都没有起色。周恩来上任伊始,首先调整了政治部机构,增设指导、编纂、秘书三股,充实了人员,把共产党人杨其纲、王逸常等人先后调入政治部,工作由此迅速打开局面,充满朝气。军校的政治课早期有8门,后增至18门,最后增加到26门之多,除讲授三民主义,也宣传马克思主义。除课堂教学外,还采取政治演讲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多种教学形式,出版各种政治军事书刊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政治演讲会除请蒋介石、廖仲恺、胡汉文等演讲外,还请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鲁迅、何香凝等社会名流来校作专题演讲,并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政治讨论会采用政治问题解答结合的形式进行。“政治问答箱”每周一开箱解答问题,由政治主任教官恽代英和肖楚女作答。后来政治部还编写了十余万言的答案册正式出版。政治部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支援工农运动。1925年就有15名二期毕业生被派到省港大罢工委员会。6月23日沙基的游行,周恩来亲自组织黄埔师生参加,当时牺牲的52人就有黄埔师生27人。黄埔军校当年编印了《沙基屠杀中党立军校死难者》一书,周恩来在该书封二写了一篇题为《沙基惨案与廖党代表之惨死》的悼念文章,并为死难的黄埔军校学生写下“喋血沙基为帝国主义死敌,转战潮广为国民革命先锋”的挽词。政治部还组织了宣传队,成立了血花剧社,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高政治部的影响力。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政治部到1926年人员增至70人,机构进一步扩大。周恩来建立了组织条例、服务细则、政治教育大纲草案,从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上保证了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周恩来在军校政治部的工作成效显示出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良好人际关系,由他执掌的政治部和教练部、教育部成为黄埔“三大支柱”。他工作很努力,每天清晨,他乘小汽船从广州城去黄埔讲课,他的课堂常常是挤满了人。他讲课很有吸引力,蒋介石也十分赞赏他,当时有一首《清平乐》来描写他讲课的情景:“风儿止步,雀儿悄悄顾。屏听堂上细谈吐,拨尽心头迷雾。一副和蔼笑容,亲如浩荡春风。红棉摄其笑靥,衬得花儿彤红。” 周恩来演讲确有超凡的魅力,风儿止步雀儿细听!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能言善辩,无论是国共两党的谈判,还是中外记者的恶意刁难,他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这与他黄埔军校的教师生涯有必然的联系。政治部在走马楼第一进首层西侧,室内陈设简单,仅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清廉简洁,宛若周公一生。

黄埔期间蒋对周的印象颇佳,而周对蒋也颇为尊重。他与蒋曾在黄埔军校亲密合作。两次东征,他和蒋生死相随。孙中山逝世噩耗传到军中,他站在蒋的身后捧读孙中山的祭文。“中山舰事件”他们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后来越走越远,他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蒋也没有料到,当年的政治部主任,成了那个只在黄埔军校作过一次报告的毛泽东的智囊,一直与他争天下,最后的结局他成了历史上的另一个“霸王”,失去大陆逃到台湾,孤岛送余生。

蒋介石年轻时追随孙中山革命多次来粤,军校期间他与陈洁如在广州共筑爱巢。虽然广州是他发迹的地方,但是他不喜欢广州这座城市。周恩来却对广州有深厚的感情。1925年8月8日,周与邓颖超在广州太平西餐馆结婚。1954年,周再次到广州时,他深藏不露,但邓颖超写给周的信却流露着真情回忆:“羊城,是多么值得纪念和易引起回忆的地方!它是我们曾和许多战友和烈士共同奋斗过的地方,又是你我共同生活开始的地方。” 蒋和周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爱记日记,笔下每每省吾身;他们是模范丈夫,都爱穿中山装;他都有个相似的外号被世人尊称为蒋公周公,离世时民众都是自发相送哭者塞道。他们留给国人太多的记忆,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当年出入黄埔军校的都是中国的英杰,他们就象秦末刘项聚于楚王帐下共赴国难,但国共两党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孙中山死后两三年间,当年同在一校军训同睡一个宿舍的这两党校友就兵戎相见,打了十年的内战,最后发展到二战后虎争天下。


(从军校望珠江)

中国近8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黄埔师生缔造的,如今黄埔人纷纷逝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没有惊涛拍岸,黄埔的涛声,从来都是细细咀嚼着江岸,仿佛参透了天下兴亡人间盛衰。天下兴亡谁主浮沉,人间盛衰岂又无凭?当年的蒋公周公,是否就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而如今,广东这片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又是怎样的一种印证?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黄埔涛声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1306-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