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第一天,天气晴好,阳光充沛,是个出游的好日子。对奉化溪口雪窦山上的露天弥勒大佛,慕名已久。趁着今日的元旦假期,又逢好天气,加上路途又不远,我便轻装就简,想去观赏一番。 第一次来奉化溪口,是两年前的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那时一个人放足从武岭门入得,施施然穿梭过蒋氏故居,循着碧波如镜的剡溪水,一路寻到一个闹中取静的桃园里,在一树一树开得烂漫的桃花丛中,饱览了一番水蜜桃花别样红的胜景。 这第二回,由于有了最初的记忆,对于上雪窦山的交通,便不至于让我这个“路盲”措手不及。在溪口车站转乘去雪窦寺的中巴车的客流量没有想象中的多,司机要等乘客坐到一定的人数,方才驶动车子前往。这一路上,山路坡度可不低,转角又甚多,山路十八转,要换作古代,必然是艰辛之旅途。在现代交通技术的驱动下,费时不多,大概二十来分钟,即至目的地。 眼下是自驾游盛行,下了车放眼之处停满了私家车,鳞次栉比,这在如今假日的各个景区门口也算是见怪不怪的景象了。还没进雪窦寺门,我远远地便望见了半山腰上那尊大肚罗汉像,金灿灿的夺目。 雪窦山,望文生义,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有雪的,总觉得有雪了才显得高洁。也许是受王子猷“雪夜访戴”之类的故事所累,容易想入非非。在我们南方,除了2008年初这50年一遇的雪灾,有积雪的日子是少见的。听说此处近邻的商量岗倒是有一个人造滑雪场,但终究不是天然的,总会缺少一点自然天成的韵味。 雪窦寺,其实有个比较知名的别号,叫“应梦道场”。雪窦寺志》载:宋仁宗赵桢梦游到一处清幽秀美的山川古寺,于是醒来后“诏图天下山川以于是,披览及于雪窦,恍于梦合。”顿时龙心大悦,赐号“应梦道场”。福从天降,皇帝老儿还免除了雪窦寺一带山民徭役。所以,雪窦寺有“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前几个月,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在雪窦山还轰轰烈烈搞了一次弥勒文化节。雪窦寺的弥勒道场缘于奉化的“布袋”和尚的传说:早在五代梁时,奉化有一个身材圆胖、大腹便便的游方僧人,整天于人面前笑逐颜开,行事又有点疯疯颠颠,不着常规。这种情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台山的济公和尚。由于这个“怪”和尚常常身负一只布袋,所以被人们称作“布袋”和尚。 传说,“布袋”和尚身后背着的这个口袋是有讲究的,遇到人的时候,他即放下口袋。如果见那人一副茫然的样子,他就把口袋再背起,然后唱着歌扬长而去。有人作了这样的理解:当布袋和尚放下口袋,意味着劝人把世俗的一切都放下,放下了,自然就解脱了。如果不能放下,那就挑起来。 “布袋”和尚在坐化前留偈说:“弥勒真弥勒,合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才晓得“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化身。 对于弥勒佛,我印象最深的是莫过于小时候在寺庙里常常见的那副大肚皮、乐口笑的形象。特别是这样一首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充满哲理,至今念念不忘。 进了第一道寺门,再上山门,先得买门票。这个弥勒大佛景区是2008年11月开幕的,售票窗口贴着告示,说至2009年4月30日为优惠期,原价90元的门票折后60元;其中,如果是奉化户籍的居民,凭身份证享受10元一人的优惠待遇。这个本土化的“VIP”待遇,可谓颇具中国地方主义色彩。我手持一本绿色证件,从绿色通道进入,则享受了免票的“特殊关怀”。 跨进了内院,见好多建筑刚修缮一新,有的区域有工人在忙碌着,大动土木,还在兴建之中。我今天的目标是奔大佛来的,只要可以看得大佛就行了。一步步地朝着大佛走近,一遍遍地按动手中的相机,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把佛像收入这方寸之间。上至平台处,一下子空旷了,一阵阵的寒风吹得紧,一个劲地脖子里钻,裹紧大衣,大步地迈上一个个台阶,渐渐拉近着与弥勒的距离,心忍不住雀跃了几分。
不能不说,弥勒佛是众佛形象中最具亲和力的佛。单看他笑容可掬的模样,看着看着就让人乐了,世俗里的烦心事即使做不到抛置脑后,也冲淡了几分。笑,往往是最好的药。 不能不说,弥勒佛由外而内都具有真和朴的性情。且看弥勒之相,两耳垂肩、坦胸露乳,不做作,极尽自然之态。心宽体胖,心无千千结,以一颗宽容或包容的心,对人对事对己,这才是真、善、美。 不能不说,弥勒佛一脸的福相,咧着嘴只管憨笑,童心未泯,这都是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浑身上下都可概括为一种平民化的福文化的代表。 所以,此刻我与弥勒大佛虽近在咫尺,我也不觉得这净高33米的弥勒佛像有多么地庄严;虽说这佛身面积6600平方米、用1200吨钢材和锡青铜铸就,我也不觉得有多少地伟硕、高不可攀。 立在莲花台上,我没有顶礼膜拜,也没有虔诚地肃然起敬,只是仰起头,与弥勒对视着,然后冲着微微一笑,心也乐了。因为这一瞬,我似乎感念到了这样四个字:乐己,悦人。 出了寺门,冬阳暖熏,目光滑落至路道上一排排卖奉化芋艿头的摊位上,当地有名的土特产,生的堆叠得高高的,熟的在铁锅里冒着热气,它们在这里都被赋予了一个很有佛缘的名字,叫“罗汉果”。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大肚罗汉,胖胖憨憨的,乐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