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春的某个周末有机会去诸暨玩,然后就有了下面的这段文字。 诸暨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是昭著史册,因为允常,因为勾践,还因为西施、、、、有如此久的历史,造就了一个带着浓郁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的诸暨。 我所到的是诸暨下面的一处古民居村落――斯畈村。从诸暨坐车,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便可到。车到斯宅镇后下车沿着小溪边的黄泥小道一路迂回而行,整个村庄异常的宁静,唯有路边小溪流水冲刷着河道中的乱石滩,阔阔阔阔~~~川流不息。溪的另两边是沿绵不绝的山体,有着春天最为显著的特色――万物生机勃勃。翠和墨绿层层叠叠,充满着生气和节奏。空气不必说十最清新和明亮的,春日的阳光更是柔和而温煦夹带着暖和的微风,在吹过脸盘的一刹那会让整个人沉浸在一种甜蜜的幸福中,会感到生命的可贵,为能如此自由而自然的生活着而深深感动。在走向千柱屋的途中,会路过下新屋,也叫发祥屋,意指万事吉祥如意之说,始建于嘉庆年间,在这里可以看到砖雕,木雕,以及石雕相柔相继的艺术之美。出了下新屋不远处,在路的左边青龙山的石壁上看到一块五米见方的摩崖石坊。是为阐扬斯元儒“赈济饥民,庇佑学士”旨准建造的“乐善好施坊”,但当时因没及时建造,现在看到此坊实为其曾孙斯迟香于宣统二年所建。当视线从“乐善好施”坊移开时,在远远的小溪的右边,一座整齐的村落便异常清晰的显现在眼前,村落的背面是山,前面是河,还有大樟树、、、当走的更近些,便可以看到村落门前那座小桥上三个用毛笔写的大字“千柱屋”也就是我要来的目的地。“千柱屋”顾名思义,一个有着千根柱子的屋,所以当我跳跃着跨过小桥,站在这座“村落”面前时,才知道,它原来只是一幢屋,而不是村落。它是一座白瓦黑墙,庭院式的明清建筑,距今有300多年。走到“千柱屋”的正门,可以看到一块注解石碑,上面是这么介绍的“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侍郎。道光奉旨建“乐善好施”坊。千柱屋现为斯姓后裔居住。该建筑分布5条纵轴,3条横轴,为庭院式群组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各纵轴线北端均设檐式门楼,共5座,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建千柱屋费银巨万有奇,越十年而功告成、、、、云云~~正门上刻有“於斯为盛”即为繁荣昌盛之意。当你跨入门庭后,里面自又是另一番情景,有了更为直观的体念和感悟。让我最为喜欢的是千柱屋后面半山坡上的“笔锋书院”。在路的右边,古木苍天,郁郁葱葱。《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锋书院,载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书院门前的巨大紫薇树,其中右两棵直径有近达一米之粗,另三棵稍逊小些,还有郎榆树,樟树,都是些百年大树,然后是大片竹林。书院正门边还有一棵盘槐,枝杆老态龙钟,曲虬横卧,难的一见的古树。书院是两层的白墙黑瓦的木结构房子,书院的后墙也已经全部的倒塌,一副破旧凌乱的样子,但作为300年前的遗留,已经是及其的难能可贵,可以遥想当年斯元儒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孙后代的用心良苦。因为是春天整个书院给人一派生机岸然的蓬勃与远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