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楼主: 云中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的南方是远方》我的越、柬、泰三国之旅(全文完)

  [复制链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23:3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18 23:49 编辑






       走出最外层的围廊,视野马上就豁然开朗起来,一条长达500多米的宽阔石板路直通吴哥寺正中央的主体建筑十字形王台。这座王台由数米高的三层石头台阶砌成,三面各有两对石狮守卫,中间是三层完整的同轴心式回廊,逐层增高托举起五座尖塔护卫的神殿,那里就是古代高棉人对“天堂”的完美想像。



       与中国古代宫殿寺庙门前的狮子不同,古代吴哥宫殿前守卫的狮子是有名字的,叫做——辛玛(Singha),辛玛是印度神话中的狮子神,作为忠实的守护者,吴哥古迹中的寺庙大门大多都有纳伽和辛玛的雕像。



       吴哥寺原本的名字叫做(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是公元12世纪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治下的鼎盛时期动用举全国之力,历时三十多年年才完成这个人类史上的鸿篇巨制。作为吴哥王朝的国寺,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石刻艺术令人望之兴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在十字王台塔门的两侧有着与之前大门两侧同样的石砌长廊,只是规模比外围的长廊更加高大雄伟,总长度达700多米,墙高近三米,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绝伦的浮雕,内容题材均出自于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浮雕场面宏大,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手法娴熟,绝对称得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浮雕艺术品,足以让所有站在它面前的所有人心生敬畏。



       在这幅史诗般恢弘的石刻巨画上,从西面按顺时针的顺序分别雕刻了:“楞伽之战”、“善神大战阿修罗”、“ 黑天阿修罗巴纳之战”、“毗湿奴大胜阿修罗大军”、“搅拌乳海”、“天堂和地狱”、“苏利耶跋摩二世行军图”、“俱卢之战”等内容。



       由于我的相机镜头没有广角,很难拍出这块巨幅浮雕整体的磅礴气势,所以只拍了浮雕上的一些细节,这仅仅是这部鸿篇巨制的万之一二而已。



       虽然在浮雕前面有围挡,但不少地方还是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好在并没有人在上面乱写乱刻,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细心留意会发现,墙面上的浮雕不少地方都呈现出红色的痕迹,我原本以为这是之前上面残留的涂料,后来才了解到,这是前些年文物专家用化学药剂擦拭浮雕上的附着物时留下的痕迹,虽然附着物去除了,却导致浮雕本身也受到了难以挽回的腐蚀。



       在回廊中的石刻壁画前停留了有大概二十分钟,我穿过回廊中间的塔门进入了内院,通往中央圣殿的是一段巨型十字形拱廊,周边层层拱廊相连,高大宏伟,气势庄严,足以和古代欧洲那些伟大的宫殿和教堂相媲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23:5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18 23:59 编辑







       这些支撑拱顶的巨大石柱和石梁,没有任何的粘合物,但依然坚固牢实,没有半点的变形和和裂缝。在拱廊中没有被雨水侵蚀过的地方还残留着一些涂料的痕迹,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许多地方依然色彩鲜艳,依稀还能看出八百多年前吴哥王朝全盛时期这座宫殿的绚丽与奢华。





       在十字拱廊的两边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形院落,周围是一圈逐层升起的回廊,前面的第二层须弥台比前一层又高出有大概5米多,四周也有一圈长方形重檐回廊,回廊内没有壁画,但两壁都装饰着精美的算珠式样棂窗。





       一些残破的建筑构件和佛像被整齐的码放在回廊边上,这些都是吴哥寺里的原物,也许有朝一日,通过古迹修复专家们的不懈努力,它们还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所在的位置上。





       吴哥寺如今除了是一处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以外,同时还是一处世俗的宗教场所,十字拱廊下的石柱旁有一位身着橙色僧袍的僧人,正在帮一家来寺里祈祷的当地人做着法事,从他的神情上来看还是相当的专注,不知在几百年前,在这个石柱下是否也有着他的前辈在做着与他同样的工作。



       穿过十字形回廊来到第二层回廊内,迎面便是吴哥寺的中心——一座高大的庙山形中央圣坛。在这座圣坛下面是按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十几米高台,高台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四周是一圈方形回廊,高台中央矗立着那座最高的石塔,就是象征着宇宙的中心的须弥山。






       通往中央圣坛顶端的石梯斜度几乎有60度以上,而且石梯台阶的间距特别狭窄,只能放下半只脚。在过去,无论是普通的信众还是国王,都必须要从陡峭的石阶俯首攀爬,方能登上中央圣坛的顶端,据说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神的敬意。吴哥寺开放参观后,曾经发生过游客从石阶上摔下身亡的惨祸,所以后来管理方才设置了一条仅可以两人通过有扶手的木梯供游人攀登,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0:0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19 00:05 编辑




       由于这会儿正是上午的游览高峰期,在登梯口处足有上百人在排队等候,我看排队登塔的游客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儿也上不去,就穿过回廊来到了中央圣殿的另一侧,打算等一会儿人少点再登塔参观。



       从这个地方,可以大致看到整个中央圣坛的全貌,据说,当年建造吴哥寺的每块石头都是由遥远的北方山上一块块地运来,每块巨石之间的衔接处几乎完美契合没有缝隙,最顶端的中央主塔高达65米(相当于现在大概20层楼高),在人类的建筑史上,这绝对是个复杂、精细的巨大工程,其建筑之难度,工艺之精美,相信只有在精神上有着狂热宗教狂热的人们才能够创造得出来。



       从这张网上找来的吴哥寺空中全景图上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看清吴哥寺的全貌。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总共占地达82公顷,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3公里,全长5.7公里,比北京故宫紫禁城还要多出大概10公顷,环绕寺庙周围的护城河宽近200米,犹如一道屏障,阻挡住了周围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寺相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的更加完整。



       公元802年,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吴哥建筑也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然而却在15世纪初却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曾经辉煌的古城被隐藏其中。直到19世纪中叶,一位法国的生物学家为了采集蝴蝶标本来到柬埔寨 ,他先乘舟到了洞里萨湖,然后穿过又柬埔寨西部的茂密丛林继续向纵深前行 ,然而走了 5天却一无所获 ,正当他准备返回时 ,忽然在远处的密林中看到了那 5个神秘的塔尖……,从此,伟大的吴哥古城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围着中央神殿的外圈转悠了大概半个小时,等到排队的游客少了一些,我这才终于顺着木梯登上了中央圣坛的高台之上。



       中央圣坛上的五座石塔之间同样有石砌的长廊相连接,只是高度比下面的拱廊要稍矮一些,但墙壁和石柱上的浮雕比前者更加精细华丽。



       在石塔莲花形的塔檐上也都同样装饰着许多精美的雕刻,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花点时间好好的去品味一番。通过记载建庙过程的碑文得知,中央圣坛的外部还曾经有大型的铜板进行装饰,而建造这座寺庙总共使用了1500吨黄铜。可以想象,当年全盛时期的吴哥寺是何其雄伟又金碧辉煌。



       透过环绕中央圣坛四周的回廊窗户,可以俯瞰整个吴哥寺的建筑群和周围的景色,土褐色的吴哥寺被一片绿色的森林所包围,就如同是漂浮在丛林中的一座孤岛一般。



       远处树丛环绕中的三座石塔就是吴哥寺的西门,也就是正门。按印度教崇拜太阳的思想,所有的印度教寺庙都应该朝向东方,而吴哥寺却是打破了常规,在吴哥窟两千多座寺庙中是唯一一座坐东朝西的寺庙,因此也有人推论,吴哥寺并不只是一座寺庙,而是皇帝陵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0:1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19 00:12 编辑




       一只小鸟在回廊拱顶的石缝中安了家,这里绝对是既遮风挡雨又不被打扰的好地方,漫步在回廊之中,耳畔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给这座雄浑古老的宫殿也平添了几许轻松悠远的意趣来。



       在回廊窗户边的一块石壁上,我意外的发现了一处用毛笔题写的汉字诗句,内容大概游览之后的感言,从笔迹上看年代应该比较久远,也许在当年吴哥寺还远不为人知的时候,一位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此地游览之后顺手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墨迹,但如今再有人这么做就实在是太不道德了。









       中央圣坛周围的宫殿大多数已经过了修缮,看上去除了还有些残破沧桑之外,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原有的格局和结构。这让我不禁想到,吴哥窟古迹群的建筑如果也是采用中国传统土木结构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可能也就无缘一睹这座伟大建筑的风采了。想想中国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宏伟的木构建筑,但不是被兵火焚毁就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朽烂消失,绝大多数都已经只存在于我们的诗词歌赋和想象当中了。








       在中央圣坛四角的四座石塔内各供奉着一尊站立的佛像,可能是由于年深日久,或许是香火太盛,塔洞内的墙壁上已经被覆上了一层黑漆漆的污渍,只有佛像身上披着的金色袈裟,在这幽暗的塔洞内烁烁放光。





       来这里祈祷的当地人,一般都是都是一家人举家前来,他们并不烧香磕头,也不口诵佛号,只是虔诚而又宁静地用跪坐在佛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心目中的神表达崇高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00: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19 00:18 编辑








       在中央圣殿中心主塔下的塔洞内,供奉着五尊佛像,中间是一尊高大的石佛,在佛的前方还有三尊小一些的佛像,另外还有一尊卧佛。这些应该都是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的产物,而苏耶跋摩二世时期这里的供奉毗湿奴像,早已经被丢弃或是毁坏而不复存在了。



       在整个中央圣坛上目之所及,处处都能看到仙女蒂娃妲的身影,这些仙女每一尊的雕刻都异常精细,细节刻画的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靠近塔洞石柱上的这几尊蒂娃妲的雕塑保存相对完好,风化程度也较轻,看上去神采奕奕,轻盈飘逸,令人过目难忘。



       蒂娃妲的面部阔鼻厚唇,身材丰满而不失婀娜,带有典型高棉人的特征。传说在修罗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从海中升起了女神阿普莎拉和蒂娃妲,她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发型各异,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女神阿普莎拉主要以歌舞娱乐众神,而蒂娃妲主要是泛指不跳舞的女神,较为优雅娴静。在吴哥几乎所有的寺庙中都能看见她们美丽的身影。



       我在中央圣坛上转了大概有半个小时,这才又顺着扶梯下来回到二层回廊,这会儿那位做法事和尚还在,只是面前又换了另一家人。







       走出中央神殿,来到外院西南角的空地上,我才注意到这里还有一座独立的石砌宫殿,本想到里面看一眼,不过看着宫殿前那狭窄陡峭的台阶,我还是打消了顶着烈日爬上去的念头。





       按原路回到中央神殿前的十字王台前,我不禁再度转身回望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神圣的宫殿,作为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吴哥寺完全有资格和同时期世界上任何的伟大建筑相提并论,它是神话灵感、创作激情、高超工艺的完美统一体,同时也是神秘主义的极致,对称之美的顶峰。如今吴哥寺的大部分建筑虽然已经历经千载,饱经沧桑,但依然屹立不倒,千百年的风雨没有损害它的华丽庄严,反而给它披上了更加神秘厚重的外衣,其建筑艺术之璀璨夺目,至今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在巨大的宫殿中连续几个小时的不停行走,再加上头顶烈日的暴晒,我已经感觉有些筋疲力竭,自诩从来不怕晒的我也被这毒辣的阳光烤的离烤肉仅差着一撮孜然面的距离了,走下十字王台,我看见在北侧的小树林旁有一排简陋小商铺,里面买些饮料零食和体恤衫之类的旅游商品,我在一家小摊档里花七刀买了一把廉价的太阳伞。有了手上这把伞,这才让我头顶有了些阴凉,只可惜这把太阳伞质量太差,用了没几次骨架就彻底散架,被我随手扔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2:5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22 23:10 编辑



       出了吴哥寺大门,我找了个阴凉处好好歇了一会儿,等把气喘匀后才起身接着去往下一个景点,从吴哥寺大门向北大概骑了大概十几分钟左右,前面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城门前,这里就是古代吴哥王朝最后的首都——通王城(Angkor Thom)。


       通王城也被称为大吴哥,是整个王国的心脏。历史上的吴哥王国曾经盛极一时,领土覆盖包括了今天的缅甸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统一了高棉王国,将首都定于洞里萨湖的北岸,取名“吴哥”,而“吴哥”在梵语中就是“首都之城”的意思。

       广义上的吴哥窟其实就是指吴哥古建筑群的统称,是由通王城和分布在周边数百座大型寺庙和王宫遗址所组成的。吴哥通王城呈正方形,全城共有5道城门,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还有一道是通向皇宫的“胜利门”,每座城门两边都有27尊巨大的修罗和阿修罗雕像,正怀抱着蛇神那伽,用酷似“拔河”的方式搅拌着乳海,以期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瞪大眼睛看起来脾气不大好的就是阿修罗。修罗表情则要和善了许多。


       通王城的城门恢弘壮丽,城门宽7米,高23米,顶端有呈山形的三座宝塔,塔上的四面佛微笑地注视着南来北往的世人。大门旁四角各有一只三头大象用鼻子卷着莲花。通王城内有巴戎寺、巴普昂寺、古皇宫、战象平台、癫王台、普拉巴利奈寺、提琶南寺和十二生肖塔等建筑。在门票三天的有效期内,我每天都要从这座城门下经过最少一两次。

       元代地理学家周达观当年奉命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据其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等等,其中对通王城有如下记录:“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皆巨濠,濠之上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共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四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旁,凿石为象形。城皆叠石为之,高可二丈。石甚周密坚固,且不生繁草,却无女墙。城之上,间或种桄榔木,比比皆空屋。其内向如坡子,厚可十余丈。坡上皆有大门,夜闭早开。亦有监门者,惟狗不许入门。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曾受斩趾刑人亦不许入门。”


       穿过通王城城门,沿着大路向前又骑了大概两公里左右,前面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塔庙式建筑,这就是吴哥景区另一处著名的寺庙——巴戎寺(Bayon)。巴戎寺始建于12世纪末,是吴哥三大圣庙之一,最初是苏利耶跋摩一世时期修建的一座印度教寺庙,后来由阇耶跋摩七世改建成佛教寺庙。然而随着阇耶跋摩七世的去世,吴哥王朝也随之开始衰败,因此巴戎寺被誉为是“吴哥文明的最后一道光芒”,然而让这座神庙最终蜚声世界的则是寺中49座宝塔顶端巨大的四面佛雕塑,这一百多尊精心雕刻的佛像每一尊都面带神秘莫测而又难以言喻的微笑,因此被后人誉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内的石柱上也有许多女神阿普莎拉在莲花上翩翩起舞的浮雕像,虽然雕工不如吴哥寺中的华丽,但动作看起来要比前者要舒展生动的多。


       石柱上这两只神鸟组成的圆形图案, 看起来和中国明清时期建筑中的团凤图案形式颇为神似。


       巴戎寺中的建筑还基本上保持原样,只经过了简单的加固和维修,阳光从神殿顶端破损的石头缝隙中透射进来,使得昏暗的神殿中变的稍稍明亮了一些。



       由于长年渗水侵蚀,神殿内的不少墙壁已经斑驳脱落,刻在上面的精美浮雕也因此变的支离破碎,模糊不清了。



       在神殿的神龛中供奉着两尊石雕的佛像,也不知是寺内原物还是后放置进去的。如今佛像前已经摆上了简单的香烛和贡品,方便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和膜拜。


       穿过宫殿层层大门,可以看见中央神殿之中供奉着一尊巨大的“林伽”石刻。林伽象征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神,由此可见,巴戎寺虽然是一座佛教寺庙,但还保留着最初作为印度教寺庙的一些痕迹。



       穿过巨石门洞,顺着陡直的石阶爬上巴戎寺顶端的平台,几十座巨大的四面佛头便豁然出现在眼前。这些佛像面相丰满,神态庄严,有的微扬嘴角浅笑,有的凝神思索,神情似莲花般宁谧,直慑人心。



       由于这会儿正是一天中光线最强烈的时候,雕像明暗反差极大,影调对比生硬,相机很难把这些佛像的气势和神韵照出来,照了几张照片都感觉不很满意,所以我决定另找合适的时间再访巴戎寺,希望能拍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作为留念。


       走下台阶经过一道回廊时,正好看见一位来寺里游览的年轻僧人站在廊柱边,摆好造型让他的同伴帮他拍照,我也借机偷拍了一张年轻僧人与古老的神像同处一框的相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3:3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23 00:28 编辑

                              

       离开巴戎寺,我骑车沿着大路继续向北骑了大概一箭之地,就看见在路西有一座看起来比巴戎寺还要高大雄伟的寺庙,这便是通王城内最高的建筑——巴普昂寺( Baphuon)。巴普昂寺建造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略早于巴戎寺,曾经是旧王城的中心,是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最为壮观的寺庙之一,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国寺,后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立体建筑之一。


       巴普昂寺主塔一共有三层平台,前面的阶梯已经被围栏遮挡,游客要想上去只能走侧面设置的木质扶梯,我手脚并用,用了好大力气才顺着扶梯爬上了主塔的三层平台。


       据史料记载,在主塔上原有24座铜塔和8尊铜象,不过如今已经踪迹皆无,三层平台上仅残存了一些宫殿回廊倒塌后留下的石柱和两座门楼。


       平台的最顶端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神殿,不过这座神殿如今也仅剩下两个石头门框孤零零的耸立着,早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气势。


       巴普昂寺虽然不如吴哥寺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完整的包含了吴哥窟建筑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庙门阁等元素。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写道“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文中的金塔是指45米高的巴戎寺塔。铜塔就是指当时巴普昂寺50米高的中心的铜塔。






       站在二层平台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在寺庙院墙外散落着许多石块,那是当年法国的修复团队整理并留下的原寺庙构件。早在1920年法国人就开始着手修复巴普昂寺,几经反复,直到1960年才开始正式动工,当时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把坍塌和拆下来的上千块石头逐一做好了编号并记录存档,仔细地记录拆散的全过程,准备在之后的维修中使用。这时恰逢红色高棉政权上台,不但赶走了法国专家,还把参与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屠杀殆尽,并销毁了所有档案,记录著石头位置的资料也遗失无踪。如今,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巴普昂寺旁边的空地上,以作为这座寺庙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从二层平台沿着台阶下到一层平台,可以看出寺院后身这座由巨大石块堆起的墙体上有明显的凸凹不平,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年代久远造成的塌陷,心里还有些惋惜,可当我离远再仔细看时才发现,这段墙面原来是一尊用石头砌成的巨型卧佛,这个意外的发现令我大吃一惊,不禁为当年寺庙设计者的天才构思感到由衷的赞叹!





       从这个角度望去,巴普昂寺超出想象的恢弘壮丽,大气磅礴,让人不禁对古代吴哥文明曾经的辉煌感到震惊和叹息,作为高棉王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中心,通王城以及周边曾经有超过100万以上的人口居住和生活,而同时代的伦敦还只是一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镇。如今幸存下来的数百座寺庙遗迹,仅仅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而其他大多数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由于是木制早已腐朽消失,后人只能凭借想象,或者从吴哥窟的浮雕中去一窥吴哥王朝当年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15:0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23 15:10 编辑




       离开巴普昂寺,我按照地图找到了离此不远处的普拉帕利雷寺(Preah Palilay)。在离寺院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左右对称的一组纳加雕塑,显然这里就是之前寺庙的入口处了。




       普拉帕利雷寺被包裹在一片浓密的树林当中,绝大部分建筑已经倒塌消失,如今只残存了十字形的大门和中央神殿两处建筑物了。






       普拉帕利雷寺的规模远比之前到过的三座寺庙要小很多,不过由于地处相对偏僻,而且知名度不高,所以这里人迹罕至,更加显得原始而神秘。










       普拉帕利雷寺的中央神殿建造在几米高的平台之上,神殿的四周原有门廊,连接着向下的台阶,现在门廊已经不见了踪影,平台也被上面长出的几棵巨大的木棉树挤压的支离破碎。可能是为了减轻平台上的重量,延缓平台的垮塌,这几棵树的主干都已经被截去,不过新生出的树杈已经从锯断的截面重新长出,并且看起来长势良好,足可见这些树的生命力之顽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15:1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23 15:18 编辑













       木棉树粗大强壮的根须从石缝中深深扎入了平台深处,摧毁了看似无比坚硬的石砌神殿底座,这虽然是对古代遗迹无法挽回的灾难,却也是生命的奇迹。





       我踩着地上坍塌散落的石块,小心翼翼的走进了中央神殿。神殿内部空间不大,地上堆满了从顶部塌陷下来的碎石,四面只剩下如烟囱一样细长的墙体,看起来也已经是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了。



       在神殿门口旁的石柱上还残存着几块已经风化严重模糊不清的浮雕图案,但透过表面斑驳的苔藓,却依然能分辨出人物、战车的大致形态,并且更多了几分沧桑古拙的韵味。





       孤云掠影,千载荒凉,昔日神圣的宫殿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城残垣,满目沧然,又有谁知道在这堆废弃的下面,曾经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级骑士

Rank: 3Rank: 3

积分
570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22:5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中客 于 2018-4-24 22:59 编辑





       离开普拉帕利雷寺,我骑车来到了位于通王城中央的胜利广场,在战象平台对面的一片密林中,隐约可见有十几座塔庙式的建筑一字排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十二生肖塔了。



       因为这十二塔庙的塔座上都雕有不同的动物,所以中文版的旅行手册上一般都称其为十二生肖塔,但实际上和中国的十二生肖并没有什么关系。据《真腊风土记》上面的记载,这几座塔庙在过去其实是用来囚禁犯人用的,也就是当时的监狱。古代高棉王朝时期的司法制度认为神明会辨人间的是是非非,需要判定原告被告谁有罪时,只要把双方关进塔内三天三夜,不提供任何食物和水,若三天后依然健康者就定为无罪,反之将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我骑车围着其中的一座塔转了一圈,看塔的入口已经被封闭,不得而入,于是就接着去往下一处景点了。



       骑车穿过通王城的东大门(胜利门)不远,就能看见在马路两边各有一座建筑形式完全一样的寺庙,路北边的叫做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另一座叫做托玛侬神庙(Thommanon)。








       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是吴哥窟著名景点之一,以精雕细刻闻名,是由苏耶跋摩二世建于大概十二世纪初,建筑风格和结构与吴哥寺相仿,只是规模小了许多。周萨神庙四周的院墙已经坍塌,只剩下大门还在巍然屹立。



       如今看到的这座周萨神庙和托玛侬神庙都是由中国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经过长达七年的时间重新修复过的,修复之前的神庙损毁严重,被淹没在一片疯狂生长的大树和灌木从中,几乎成为了一座废墟。





       除了大门之外,周萨神庙如今还残存着中央圣殿和南北两座藏经殿共七座石质单体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体布局精巧,工艺精湛。



       周萨神庙主殿内已经没有了神像,只有磨盘形状的“瑜尼”台一座,由此可见,周萨神庙是一座印度教庙宇。





       除了墙面和基座布满浮雕之外,每扇窗边都雕刻着女神蒂娃妲的浮雕像。这些女神像胸部丰满,细腰长裙,手持莲花,耳下垂挂着耳饰,造型端庄典雅,韵味十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