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川藏线十日记之二成都――新都桥

2016-1-21 00:00| 查看: 46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川藏线十日记之二成都――新都桥

夏季出行,自然是满眼皆绿,四川也不似南京的酷暑,骄阳虽挂,但也不难耐。成都到雅安已经全程高速,车子无需开空调,窗外拂进的凉风极是爽身,而起伏的小小丘陵,零落的片片田地,由翠生生的绿将它们全染,十分养眼。

盘曲的田垅围成了田块,若干田块又围起了一小丛绿荫,那丛绿荫是竹林,竹丛中露出房舍的黒瓦,是一户农舍,门前一块小小的土场,或者还立着几株乔木似伞般撑开。以前就注意到,天府之国的农村,不象其它的地区,总是由许多人家聚在一起,构成了村庄。而这里的农舍却是零零落落,只是一二人家一处,似星星般的散布在大地,也有了一份悠久的田园农耕气息。

正好与谢老同车,可以向治史已久的他讨教一番,为何蜀地的乡居有此别一番风景。他娓娓道来,原来那时正当明末,战乱涂炭,屠掠焚毁皆成白地。待到清初年间,移得湖广人氏来填补这丰饶人稀之地。那些远道而来的百姓,人地生疏,举目无亲,遂逐一划分地亩,各自居地过活。由此而来,天长地久,便成了当下这般散居的景致。

谢老很是赞赏这种分散式的农家田园居住方式,特别绿色环保,最具自然生活。而当下为了建设新农村,正在规划集中建设,将这些小农的分散统一到很能显示新时代的地点去。说到这里,谢老不禁叹息。桃源虽好,总在诗人笔下,学者们的异议,只能如清风般飘去。也许,再过几百年,另一个谢老又会如同今天的谢老一样,来介绍这蜀地乡居新的兴衰变迁。

车到雅安,这里号称有着“雅雨、雅鱼、雅女”。所谓“雅雨”,是每年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大且多;所谓的“雅鱼”,是指产自青衣江里的一种鱼,味鲜美,且头部有一小骨呈剑状;雨水多润面,鱼鲜美养颜,自然此地的女子出落得别一番风情,成就了“雅女”之誉。

不过,由于这些年来气候反常,降雨量大大地小了,“雅雨”移去他处(重庆暴雨成灾);而味的鲜美,人的贪欲,导致了“雅鱼”的几乎灭顶;而“雅女”的风韵,由于我们绕城而过,只能花容凭空想,月貌遥望处。

高速路结束了,公路开始收窄,通向不远处的群山,那里将是由山系、峡谷、激流、高原构成的地貌,以及持续漫长的各种路面组成的公路。一组雕塑立在路旁,是驮着货架的马匹,背着货物的背夫。

这是一组茶马古道的写真,他们曾用双脚跋涉在来往川藏的崎岖山道上,我们将沿着他们曾经开辟的路线,只是用四轮取代了双脚。

天全附近吃午饭,在店堂后面的小院里,一棵遮蔽着阳光的树荫下,菜蔬、鱼、西瓜,使我们大快朵颐。四川餐饮的价廉物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体验,往后,由于运输的缘故,怕是要多费银两了罢。

路,沿着青衣江曲绕,半是陡壁半是江,水极清澈,哗哗地激流,一路用白浪拍打着河里大大小小的乱石,将它们摩得光滑,雕得怪异。河滩稍有宽阔处,便见农田、房舍,再有索桥将两岸相连。陡立的山可是浓绿重荫,遮得阳光也不轻易射入,不时可见悬瀑,从半山腰喷出一匹白练挂下。

路,离开了水,向上盘去,开始翻越二郎山,当年这可是进藏路上的第一个下马威,令人心怯。现在,位于2200米的1999年修通的4176米长的隧道通贯而过,只是在隧道入口外留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记录了当年修筑“高呀么高万丈”翻山公路的歌曲。

一出隧道口,另一番风光扑面而来。依旧是大山连绵,所不同的是山形舒缓了,气势也大了,不过树却少得多,山坡上只是披了薄薄的块块草皮,淡淡的绿,不似隧洞的东面那般浓绿。

大渡河在山谷间弯曲出一条黄色,也没有了青衣江的碧澄。

一山之隔,反差极大,是何缘由。又是谢老解说,原来是气流跨越山脊时形成高低压差,导致一面雨水量大,出现雅安的“雅雨”现象;而另一面却少水干热,形成“干热河谷”。如此景象,将在我们的进藏途中时常可见。

车停在泸定桥的口上,大家操起家伙下车,直扑各自的取景点。有的全身披挂,五花大绑,长枪短炮;有的武器精良,一机一镜足矣。

取全景的,驻足河边栏杆,一览铁索无遗;拍特色的,钻爬并用,立足方寸,波涛翻滚于下,铁索高悬于上。只有小周去走索桥,用摄像机记录过桥的脚步。

这里有漂流,几只橡皮舟连在一排,载着身穿橘黄救生衣的游客,在汹涌的大渡河水里起伏着冲向下游。

十三根铁链泛着寒光,在行人的走动中微微晃动,俯视着被跨越的河水,俯视着漂流中兴奋的游客。当年的枪声与火光已经遥远,为博出生路而经过的故事使得这里吸引了我们,除了记录下铁索桥的光与影,泸定只是匆匆的路过。

车子继续开往康定,康定以前又称打箭炉,那是传统的藏汉交界处。谢老又对我们讲起了一段传说,那是关于诸葛亮用射箭划分地盘的故事,据说这一箭就将康定成为了藏汉的交通、互市、商贸集散之处,而今的甘孜州首府。

这首府位于峡谷间,并无多少平地,一条河水被城市束成窄窄的一线,愤怒地在落差很大的石砌河床里汹涌。

楼房高高的拥挤在山脚下,不多的老木房萎缩在楼脚下。藏民是这里的主体,游客们的装束自然地划分出了差异。

六年前来过,爬上了“跑马溜溜的山”,当时惊异那不大的山顶如何能将马跑得溜溜,又在山顶那刻着歌词的石碑前,与几个德国人唱了一通关于张家大姐和王家大哥的韵事,最后遥望了一气折多山,便掉头往东去了海螺沟。今天在康定,也是路过,大家在停车的附近走走,拍了几张后,车子随即开始翻越折多山。

随着海拔的升高,景色开始萧瑟起来,从乔木、灌木直到草甸,青灰色取代了绿色,不远处的还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也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中。当然气温也降了下来,一身短打的我赶快套上了长衣长裤。

到了折多山口,一下车立刻瑟瑟然,单薄的衣裤挡不住高海拔的寒气,这里是4298米。路边有白塔、经幡,一块大石上刻着“康巴第一关”。

地上的一小片黄色吸引了我,走去一看,那里开着片小小的黄花,细细的茎干,单薄的几片花瓣,在山口的寒风中摇曳,可是依然用明亮的色彩改变了地貌。


(茶马古道雕塑)


(遥望大渡河)


(大渡桥上铁索寒)


(康定河水汹涌)


(康巴第一山口)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川藏线十日记之二成都――新都桥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9174-1.html
本文关键词:川藏线十日记之二成都――新都桥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