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一年前的峨嵋山游记

2016-1-21 00:00| 查看: 637|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二十日早晨五点半,峨眉山的天空还是黑漆漆的,我们却为了赶六点钟开往雷洞坪的首班车而整装待发。来到峨眉山脚的游客集散中心,却早已经熙熙攘攘,这得归因于周末的缘故。换了个地陪导游,我们钻进了一辆环保中巴,驶上了海拔落差两千多米的盘山公路。

导游说峨眉山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可我看窗外的植被,分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力提倡植树的产物,只有几种常见树种。但峨眉山到底是地处第二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过渡的地带,与常见的江南丘陵不同。两边的山峰千尺高,构成的V字形峡谷给人以置身笼中的感觉。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壁代替了山谷。为了提升一个高度,汽车往往要连拐十几个一百八十度的弯道。车窗内侧也出现了厚厚的水汽。当中途停车加水,自动门一开,冷气马上涌了进来。峨眉山这座天然氧吧中的空气质量出奇的好,只要猛吸几口,立刻精神百倍,毫不夸张。

大约七点半,我们到达了海拔2430米的雷洞坪。刚下车就感到冷飕飕的。大伙都麻利地穿上了自带的衣服,而我仗着膘肥肉厚,并不在意。这里的阔叶乔木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松林和高山灌木。停车场边有几家规模不大的旅店,光顾的都是计划看金顶日出的游客。由于金顶索道的运营时间晚于日出,所以他们要在四点钟的时候就徒步登顶。而当我们赶往缆车站的时候,他们已经陆续下山了。

停车场距索道站一千五百米。一路上零零星星的有山民摆摊兜售中药材,有的还是刚挖出来的。不过这些原材料,游客们买来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所以无人问津。

金顶有两条索道,一条是常见的六座小车厢,不过只有在客流高峰期才营业。另一条是近几年从日本引进的,车厢的限载重量为七吨,一次能运上百人。一千多米的的路程中没有一座索道塔,因此可以高速运行,单程运行时间只有两分多钟。

一般来说,缆车上的视野是相当开阔的,可是那天是阴天,山上云雾很浓,所以从头至尾,窗外一直是白茫茫的一片。

下了缆车,我只花了十分钟就到了金顶。金顶景区是零六年才恢复的,我只能用气势宏伟来形容它。上金顶的最后一段百米长的路宽三十余米,可与中山陵的墓道相比拟。而路的末端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十方普贤菩萨坐像。像高四十四米,重六百六十吨,全身镀金,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莲花座上有三头六牙象,驮着一尊普贤菩萨。菩萨肩顶三层十个头像,头像分别面朝一个方向。头像的表情各不相同,殊胜庄严。

坐像后面是铜殿,铜殿左侧是银殿,后面是高一个平台的金殿。三殿和普贤菩萨像构成了金顶的人文景观。由于之前寺庙遭到焚毁,使得金顶上光秃秃的,峨眉山管理会认为佛教氛围较薄弱,乃斥重金,根据佛经建造了这个建筑群。由于坐落在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的金顶,骄阳无遮,云雾围绕,因此显得尤为恢弘。但是我向来不喜新建的人文景观和宗教建筑,就溜到殿后的万佛崖,欣赏峨嵋四大奇观中最常见的云海。万佛崖绝壁千丈,要是在朗朗晴天能一览峨嵋腹地,还能远眺到百里外的贡嘎山。然而那天,半山的云雾因风上扬,缕缕飘上金顶,然后逐渐弥漫开来。万佛崖被遮挡得朦朦胧胧,我也好似身处天上仙境,觉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惬意。

山上的天气倏忽不定。将要下山的时候,云雾如涌泉一般,向每个人袭来。刚刚还悬挂在空中的太阳早已难觅其踪。我的鼻腔潮湿极了,像要流清鼻涕一样。气温越来越低,雨丝也渐渐荡下。之前因为爬山出汗而脱去外衣的人们,又慌忙罩上大衣。伴着难得的体验,我们下了山。

下午一时许,我们在海拔八百米左右的万年寺停车场附近用餐,然后再次乘索道到达海拔一千零二十米的万年寺景区。这里明显是一番夏日的景色,尽管一路上古木苍郁,遮天蔽日,可是一爬山路,还是热得透不过气来。万年寺与山脚的报国寺齐名,又是千年古刹,因此来峨眉山旅游,可以不到金顶,不到报国寺,却不能错过万年寺。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唐末重建,明末重修。寺庙曾用普贤寺、白水寺等名,后因万历皇帝赐额“圣寿万年寺”而延称至今。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规模宏大,几经兴废,现今只剩一座明代无梁砖殿(无梁无柱,不用一木,故名。全国还有一座无梁殿,坐落在中山陵东面的灵谷寺中)。无梁殿内有一尊建于北宋初年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菩萨神态安详,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满,神情肃穆;莲花花瓣怒绽,重叠四层。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鼻几触地,四足立于莲台之上。寺内右侧有一长方形水池,名为白水池,相传唐代僧人广浚曾在池边为李白弹琴。遂有李白的诗歌“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描绘了万年寺迷人的秋景,也介绍了附近的情况。李白一辈子游青山、涉绿水,对山色风光自然挑剔,却为此深深着迷。白水池还有一大看点——琴蛙,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游人只需在池边轻轻击掌,琴蛙就会鸣叫起来。叫声清脆悦耳,如同弹奏古筝。可那天任人们拍红了手掌,琴蛙愣是没吱一声。我的分析是,一年到头掌声从未停止,琴蛙不堪其扰,早已纷纷归西了。

在寺中歇脚的时候,一只白猫突然进入视线。它的毛色略显肮脏,体格也较瘦弱。它走走停停,对着地面上的任何东西又嗅又舔,显然是饿坏了。当人走进时,它并不逃避,而是蹲坐在地上,冲人“喵喵”叫上两声,期以得到食物。但我所带的饼干恰巧吃完了,两手空空,因此一会儿它又默默地离开了。

出了万年寺,我们走上了省力的下坡路。一路上有许多叫卖野生李子的山民。这有别于我们常买的黑皮大个的李子,而是圆圆的,鸡蛋般大小,有红皮的,也有青皮的,汁多肉甜,一斤不过两三块钱。我便买了两斤,用塑料袋兜着,边走边吃。而做滑杆生意的也是充斥于道,不过在这段下坡路上显然是惨淡经营,吆喝声大,落座者寡。另外,道旁还有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正用竹叶编织迷你竹篓,手不停嘴也不停。他们是利用假期赚零用钱呢,还是受到了家长的支使?这些东西大多受到了年轻女性的青睐。

我们又途径白龙寺等寺庙,在四点半左右来到了清音阁。由于缺乏高强度锻炼,一连十几里的山路走得并不轻松,到达清音阁时已是汗流浃背,还出现了轻度中暑的现象。正当我口干舌燥,四肢无力之时,一股劲风吹得我浑身都舒坦了,大有起死回生之感。坐在阁中,不免打量起四周来。清音阁虽然海拔不足千米,却地处峡谷深处,谷底又激荡着一条名为黑龙江的急流,所以因瓶颈效应而产生的大风格外的清凉。加之周围风光旖旎,绿影婆娑,算得上是峨眉山中的消暑佳境。两侧山高万仞,又极逼仄,本来就透不进几缕阳光,而檐广阁深,又当阴天,更令光线昏暗。所以四下而望,阁中满是一张张人形黑影,怕都与我一样,又热又累。

这时,导游说,愿意到生态猴区戏猴的抓紧时间,一个小时后回到这里。团里那些拖家带口的和中年发福者贪此风凉,都不情愿再往山谷里走了。可是藏猕猴可是峨眉山的标志之一啊。早就听闻这猢狲贪婪懒惰,不近人情,稍有不满意就又咬又挠的,但我岂是那种鼠胆之辈,不去可真枉此一游了。

我的决断的确英明。往猴区的三里路是峨眉山水的极至。那条桀骜不驯的黑龙江劈开原本一体的花岗岩质的山体,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猴区的大门,这便是一线天。一线天的高度过百,而宽度却只有区区六七米,其中宛若山洞般幽暗。两条反向的栈道架在离水面约五米的岩壁上,也只有一人宽。岩壁嶙峋,常冷不丁地突兀出来,须不时歪头躲闪。一线天还起到了扩音器的作用,激流荡谷之音隆隆入耳。

走出桃花源入口般的一线天,眼前又明亮了起来。两山后退,相隔百米,岩壁上攀附着一些顽强的植物,抗拒着地心引力蓬勃向上。山溪不再愤怒,臣服于石滩上,连推动卵石的力气都没有。在这里,去路岔为两条,一条是山腰的栈道,另一条是踩着石块涉过溪水,走在石滩上。我当然选择了近水的后者。水流如同透明的绸缎,在圆润的彩纹鹅卵石上快速滑动,泛起柔顺的波纹。当我去触碰它是,感到的则是寒冷刺骨。真好似一块冰肌雪骨的璞玉,不着修饰,浑然天成。

两百米一桥,三百米一亭,或凌于头顶,或隐于一隅,随意而具情趣。水蚤贴着水面游动,蜻蜓掠着头发低飞,一不注意脚下就会踩死大个儿的山蛙。这里不过是繁华的边缘,却犹如人烟稀少的深山,教人陡生隐逸之念。

这怎是江南哪条无名的小山沟能相提并论的。东海之滨无大岳,过千米而拥佳景者,比之峨嵋,充其量不过是一座盆景,只能供城市里的碌碌之辈稍除烦恼。真正大气伟拔而不乏秀丽多姿的,则多立于西南。但峨眉山的抱负却不仅仅局限于鹤立鸡群,它仰赖自己全面优异的素质,技压群芳,赢得了“峨嵋天下秀”的美誉。

终于来到了生态猴区。猴区之外有猴粮出售,装的不过是玉米,可小小一包竟索价三元。工作人员说,猴粮是正规的食物,喂猴子吃时也不会遭到袭击。我想这还要归因于玉米干巴巴的,嚼着没味儿,猴子若非饿晕了,碰都不会碰。但我还是识相地买了一包。

团里某些体力出众的朋友已经从猴区出来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主动走过来,指着我吃剩的李子说,猴子最爱吃这个,喂完了还发疯似的追着你要,可危险了。于是我又识相地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之前导游千叮咛万嘱咐,猴子最爱喝可乐和橙汁,所以不要带有色饮料进入猴区;猴子永远认为塑料袋里装的是好吃的,所以拎塑料袋进入猴区是很冒险的;口袋里不要装体积较大的物品,否则猴子会认为你藏着什么好吃的,主动帮你掏口袋;不要当着猴子的面拉提包的拉链,否则猴子会将其夺走;照相机的闪光灯不要直射猴子的眼睛,否则猴子会受到惊吓而袭人……我又一次次识相地谨遵其嘱,几乎赤手空拳地进入了猴区。不过还是需要略备薄利的。我轻轻撕开装猴粮的纸袋,往手心里倒了一捧玉米。

猴区呈马蹄形,左进右出,有四分之三个足球场的大小。黑龙江贯穿全区,是猴子的饮水来源。但猴子亦在此排泄,因此对人来说,有时能饮用,有时不能。两侧的木质栈道是游人与猴子接触的地方。这里的猴子都是山上的野生藏猕猴,只要饿了,它们就下山到此,无需觅食就有人类的孝敬,在品尝美味的“舶来品”的同时,也填饱了肚子。“舶来品”多半是高热量的点心、零食、饮料,久而久之,猴子们个个脑满肠肥的,还患上了“三高”的毛病。即使体型臃肿,它们的速度依然敏捷,野性依然完存,所以在挑逗的时候,千万要适可而止,免得引火烧身。

我在下午五点才进入猴区,这时猴子们在经历了一天的“食物轰炸”后,都托着奇形怪状的肚皮上山了,留守战场的只有一些体型过于肥硕的和正长身体又夺食不利的小猴。而当我看到一地黄灿灿的玉米时,就明白它们没有十成饱,也有八成了。要没有水果或糖果,很难让它们正眼瞧你。果然,一只蹲在木桩上的小猴看见我捧着的玉米,就伸出手,动作轻缓地抓了一半,送到嘴边,只吃了几颗,就松开手,任由玉米像珍珠一般摔落在地上,然后用光滑而冰凉的手掌握住我的手指,仿佛在询问你还有没有好吃的了。隔了两秒钟,当见我确实没有什么油水后,又松开了。

接着,我又把捧玉米的手伸到一只威风凛凛的公猴眼前,它伸出粗壮的胳膊在我手里挠了一下,一看是玉米,就一颗也没拿。我感到有点失望,又把剩下的玉米递了上去。猴子玉米见得多了,可用牛皮袋一包装,就不知是啥新鲜玩意儿。它利索地一把夺去,狠狠地嗅了嗅,却没嗅出啥名堂来,所以干脆叼在嘴里,顺着栏杆笨重地跑远了。

啥也没了,那就拍两张照片吧。天像是要下雨一样,乌云越聚越多,光线也越发昏暗,不用闪光灯根本拍不清。有陕西的“周老虎”这个前车之鉴,我担心看不清相片的人把我当作“朱老猴”,到那时可就黄泥巴掉到裤裆里……就在这时,有位小伙子拿着相机对着一只“怀抱小孩的妇女”一阵狂拍,闪光灯频频闪烁,刷刷作响。这可给犹豫的我吃下了定心丸。我走到吊桥的桥楼里,对着那只母猴的背影拉近镜头嚓嚓照了两张。突然,两只友爱的青年猴子掐起架来。它们倏地跳到桥楼顶上,我只听到头顶上咚咚的,然后是唦唦的,几片绿叶掉了下来。终于,其中一只从树上摔了下来,挂在吊桥的外侧,琥珀色的双眼充满了惶恐,手脚也畏畏缩缩的,不过只过了一会儿,它又活蹦乱跳的,如行无人之境。

离开猴区后,我又看见了一只公猴在讨食。乞丐都有地盘观念,猴子却不守规矩。它显然受到那老头的水果的诱惑,伸出爪子扒拉个不停。老头很不像话,右手捏着水果藏在上衣里,做出要拿出来的样子又立刻缩回去,很久才给一个。猴子的脾气相当好,耐着性子受他捉弄。有好心人提醒老头,老头晃了晃胳膊,依然我行我素,脸上还挂着猥琐的笑。水果喂完了,老头就开溜了。猴子才跟了几步,旁边的老太似乎觉得她没有享受到戏猴的乐趣,就空着手逗起了猴子。空着手还要摸猴子,那明摆着是调戏。猴子怒了,挠了她一下。她触电似的跳出一米,又转过身子,啧了一声,像是骂你这泼猴,毫不讲理。我看她站着不走,难不成想教训猴子一顿?孰是孰非!猴子理直气壮地从栏杆上跳下,准备做出进一步回应。已经有人开始摆场子售票了,我也瞪大眼睛,一睹即将上演的人猴大战,就在这时,老太被拽走了。我隐隐约约听到,干啥呢,活腻啦。

五点半,我准时赶回了清音阁。导游迎面而来,说,你已经落在了最后,跟着我赶快往前吧。我感到些许愧意,只在清音阁景区中最著名、最受游客欢迎的双桥清音照了一张相,就把步速加到了最大,追赶起其他人。导游的速度也是超众的,但在我把其他人逐一甩到身后时,就丢下我去催促他们去了。

走路并不妨碍观景,这浑一的峡谷风光也正需要走马观花,才能产生连续的美感。过了双桥清音,峡谷渐渐开阔,黑龙江也变得深沉了,若撑开了一张伞,水面骤然宽广。流速减缓了,人们也能下水嬉戏。也就是在这里,黑龙江汇入了清音湖。在这个天空只有乌云的傍晚,深青色取代了原先的瓦蓝色,使整个湖泊如一块凝然不动的墨玉,镶嵌在峨嵋这块物华天宝之地中。而藏得这么深,让我们寻觅了一整天才喜获至宝。

薄烟笼着寒水,湖边随意横着的小船也增添了几分诗意。湖心一棵参天大树早已死去,却站得笔挺。它孤零零的,像是看尽了沧海桑田,有些迟钝。它没有荣幸成为乌木,深埋地下千万载,一朝挖出,亦不朽烂,还能有别于硅化木,保留了树的本性。它泡在水里,终究逃不脱腐烂的命运,但它不会在消失前的岁月里一点点弯下脊背,而是等到那一天,轰然倒下。我仿佛听见了它悲壮沧桑的叹息,不由放慢了脚步。环湖的大树无不枝繁叶茂,有的估计是它的朋友,有的则是子嗣。它们都交了好运,唯独看着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长途跋涉了一天的人们,也都不会注意到它,只有我望着它,脑中轮番变换着峨眉山喧闹的白天和冷寂的夜晚。

清音湖在一道水坝前消失了,水流又在乱石横陈的谷底奔腾起来。山谷更加开阔、更加险峻了,有了海量之容。我们行走的路吊上了半山,头顶的藤蔓茅草像乱发一样簌簌摇荡,黑白已经在天幕下过渡,势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小雨开始轻抚起我的身体,但我没有被它的轻柔所蒙蔽,惟尽全力向车站冲去。

到达车站才三分钟,小雨就转为了倾盆大雨。小小的候车大厅里挤满了赶车的游客,颇有国民党溃兵逃跑的气氛。等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上了车。等车闲余,即兴赋诗一首:

峨嵋伟拔西南陲,巍巍万仞势雄猛。

善恶弟子趋若鹜,佛外檀越亦访登。

修竹掩映投凉影,百花含露喜相逢。

山岚忽起迷人眼,更看石上万棵松。

清音湖静凝似翠,黑水江怒飞如龙。

金顶云低犹可触,万佛崖深目难穷。

一线天中心澎湃,珍珠瀑前思朦胧。

佛烟袅袅拯众溺,钟声沉沉醒客梦。


(金顶)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一年前的峨嵋山游记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7940-1.html
本文关键词:一年前的峨嵋山游记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