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之高,不一定亚于北京。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咱们来说,如果问100个人澳大利亚首都在哪?估计有40%的人会说是悉尼,40%会说是墨尔本,只会有20%的人知道是堪培拉。同样,据网上调查,问老外中国的首都在哪,40%的人会说是西安,40%会说是上海,只会有20%的人知道是北京。可能数据夸张了点,但西安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其中西周、秦、西汉、唐,是西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看过了海,爬过了山,也想看看人文,虽然不在计划之中,有些唐突,但初秋的一个晚上,我和老婆还是站在了陕西的黄土地上,从咸阳机场坐机场大巴,混混沉沉,猛然间古朴的城墙悄然出现在了眼前,顿时心头彭湃了起来。 D1 放好了行李,在细细地品味一下西安美食还是好好地逛逛西安夜景两者间矛盾了一会还是选择了后者,匆匆地在解放路一家有点门面的店吃了一顿饺子宴后,我们便打车来到了大唐芙蓉园-西安大唐芙蓉园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面面积300余亩,投资13亿元,它凝结着国内外上百位知名大师的智慧,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建成的文化主题公园,是中国最大规模仿唐建筑群,有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紫云楼,园内仿唐建筑涵括了唐时期所有建筑形式;拥有全球最大水幕电影,堪称中华历史之园、精神之园、自然之园、人文之园和艺术之园。 (夜游大唐芙蓉园) 身处静谧的幽径,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大殿,居然有一种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的遐想。凉风徐徐,不知过了多久,再往前踱,人声渐盛。正巧赶上晚上的表演,赶忙去观众席占个位子。 show之后才是高潮,开始播放号称全球最大水幕电影了,鉴于光线不足,又没有三角架,没有照片了,不过本来觉得50块一张门票有点不值,但一场表演下来觉得还是物有所值的。 表演结束8点半,据说大雁塔的音乐喷泉也是此时开始,匆匆出门,狂奔大雁塔而去。 远远就听到了一阵阵雄壮的音乐,喷泉开始了,20分钟的表演要用多少水啊~ 看完喷泉,觉得也尽了兴,打道回府,准备了第二天去华山的行头,洗洗睡了。 D2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因为觉得坐国营的车比较放心,所以早早起来赶旅游1号线,这个时候是淡季,每天只有8:00一班,我们提早了半小时到。不过错过了也问题不大,私营的去华山的车也有很多。 上华山可以硬爬、也可以坐索道上北峰 一般上华山有这么几种路线: 1、最传统的线路,从起始的玉泉院开始,到北峰有30里路,包含了很多传统景点,比如“千尺幢”、“老君犁沟”等,体力好者强烈推荐,因为不走这条路,就不能算是看到了完整的华山。 2、到东山门,先坐华山旅游公司进山的汽车,票价10元,然后坐索道,单程60,双程110,到北峰。 3、与索道同一个起点,全长2160米,3999个台阶,没有什么景点,就是体验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当年攻下华山的不容易。 上了北峰之后,再一路游过去,把其它几个峰看了。 至于我和老婆,当然选择路线一,观景健身两不误。 华山,我们来了! 可能现在是淡季的原因,一路上几乎没看到什么游人,红叶点点,流水潺潺,飞鸟啾啾,忽然感觉整个华山,整个天地之间只有我和老婆两个人。 开始几公里路都是平路或有一点坡度的路,但感觉很快就走完了,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台阶!与黄山的秀美比起来,华山的特点就是险,但经过开山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后,四平八稳的台阶已经遍布了华山主干道。一边赶路,一边也能欣赏山上的美景。 这里要说明一点,很多网友的游记中都提到过夜登华山,但个人认为夜登只能起到健身的效果,不能在一路上欣赏到沿途的风景真是太可惜了,时间够的话一定要在白天登山,然后住一晚,第二天再下山。 说实在的,徒步上华山是很耗体力的,不过华山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小店,可以不断休息、补给。这些小店按顺序用数字进行编号,据说是方便投诉,干了坏事逃不掉,所以宰客现象据说也几乎没有。不过,由于店里的东西都是挑上来的,越高东西也就越贵了,No.1小店5元一罐的红牛到了No.23可能变成10元,甚至更贵。 爬啊爬啊,终于上到了北峰。无限风光在险峰,一点不假。 虽然我们不准备在山上过夜,但现在时间还早,决定在往前走走。 过擦耳崖,爬天梯,到了苍龙岭,这是一条长几十丈,宽仅2尺余,坡度极陡的山脊,两旁千丈绝壁,仅有这条石脊通达对岸,人行走其间,心惊肉跳。。 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大惊失色,认为难以生还,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纵声痛哭。所幸山下村民居然还捡到了此书,上山救了韩愈一命。后人把这里一处叫的逸神岩命名为韩愈投书处。 体会了一下,打道回府,准备下山。 回北峰索道途中天公作美,太阳出来了,一下子照得云开雾散。蓝天白云映衬下,华山显得更加气势磅礴。 但转眼间月亮出来了,该下山了,我和老婆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华山。
D3 今天要去的是先是经典的西安东线,东线全程是这样的: 华清池—临潼博物馆—兵谏亭—秦始皇陵—秦始皇地宫—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 个人认为东线去秦始皇兵马俑和华清池就可以了。
东线的交通最方便,在火车站那里乘306(游5)即可,也就是乘游1的地方,10分钟一班,单程5元,建议买8元的往返票,可在任意站上下车。 为了避免回来的时候坐不到位子,我们准备先游华清池,在去兵马俑。
提到华清池,就会想到杨玉环,提到杨玉环,我不禁想起了爸爸,想起了小时候被强迫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惆怅了一番,买票进园。 华清池因为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而名声远播,其实华清池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早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骊宫;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也都在这里建立行宫;唐代更是大兴土木,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修建的宫殿楼阁更为豪华,并正式改名为“华清宫”。而近代,张学良兵谏时,蒋介石正在此办公,就是从这里出逃的。 看着这里的亭台楼阁,想象得到当年的纸迷金醉。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下一站-兵马俑,想想马上就能看到这世界第八奇迹了,不禁激动万分! 墓的营造自始皇登位后不久便开始了。墓地背山面水,是风水宝地,修墓前后共动用了70余万人,相当于当时青壮年人口的十分之一;历时40余年,直至公元前206年秦亡时尚未完工。 不知是何缘故,自公元前210年秋始皇入葬后,几千年来墓穴始终无人打开过。其中情形人们只能根据史书加以揣度。《史记》里记述:墓穴深挖,直到贮水层,上面加固,放置棺槨;墓室壁上制有日月星辰﹑山川地形图,墓中建有宫殿和百官位次,摆满奇珍异宝;墓道中灌注水银为江河,用人鱼膏做的灯盏长明不息,一具具暗器弩机设置在要害处随时阻挡盗者入侵…… 许多考古学家急欲揭开这千古之谜,然而由于秦始皇墓构造之特殊,工程之浩大,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宗旨,不得不审慎从事,将这历史时刻留待日后。 现在我们要去看的只是陪葬的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在秦陵东侧一公里半处,它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 1974年3月,骊山北麓的几位农民在打井时忽然挖出了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秦始皇的宿卫军先于始皇与世人见面了。 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 接着是享誉世界的“青铜之冠”-秦陵铜车马 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带着满腔祖国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离开了兵马俑博物馆,天气出奇得好,心情也是好得不得了。 带着辘辘的饥肠,只扑回民街。东西好像还满便宜的说。叫了著名的羊肉泡馍、肉夹馍、鸡蛋酸菜炒米、再来20串羊肉串、一杯酸梅汤。好吃!!!
D4 今天的重要活动就是在西安古城墙上骑车兜风。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而时至今日,古城墙已是西安人民休闲和旅游者怀古之所在。2005年5月1日,原解放门火车站豁口连缀工程竣工,由此,历经千年的唐皇城,也是历经600年之久的明城,实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大贯通。
从南门上去,摸着古老的墙砖,这是明代还是唐代的砖呢?
租自行车15元一小时,挑一部结实一点的捷安特就上路了。一路上阳光明媚,微风轻吹,感觉很好! 一圈下来个人估计15公里左右,拍拍照两小时之内就能骑完。又回到了南门主楼。 因为是下午的飞机,只好和西安说再见了。 很快飞机就爬升至三万英尺的高空,万里无云。 西安古城、黄土大地、华山、秦岭在脚下缓缓掠过,唐宋元明历史仿佛也在眼前一一浮现。拜拜了,陕西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