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四川 逢人问到“你是哪里人”时,我总是至死不渝的回答我是四川人。但其实要论出生地我是云南人,偏偏我就认定自己是那麻辣四川中的辣椒且为此骄傲不已。因为我的老家宜宾除了特有的酒香缭绕长江第一城的特征之外,也拥有着川府之城共有的川府麻辣文化。 玩 四川人惯用“耍”替代“玩”,“一会儿玩什么”,就说“一会儿耍什么”。四川人耍的最多的是麻将。其实麻将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且展示着咱们老祖宗聪明才智的这么一种游戏。从古至今,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乃至外国友人都会搓两把麻将。但我认为没有哪个地区会像四川人民这样如此普及该项运动。老家宜宾街边的个体小店多半是半自助化,你吆喝着“老板,来包烟。”老板通常正鏖战在柜台旁的麻将桌上,老板会欠欠身回应你一句:“幺哥(哥们),自己拿嘛,钱科(放)在柜台上就行了!” 周末多数家庭或朋友会相约上山或去饭馆打麻将。翠屏山是宜宾人最主要的休闲场所。翠绿掩绕的山体除了茶馆就是满山的露天麻将摊。一位北方朋友见此情景大呼蔚为壮观,说四川人真是全民皆麻,无麻不欢。 饭馆里早就实现了一条龙服务,客人来了先点菜而不上菜,客人先在饭馆里战上四圈,待到饥肠辘辘时再招呼一声:“开饭”,店主会一边应答着:“要得”,一边替您收拾好牌具,换上餐具,待您酒足饭饱后是继续搓还是撤皆随君意。 好在四川人虽爱打牌,牌品通常不差,愿赌服输。 吃 火辣辣的夏伏天,火锅店里照旧红汤沸腾,肴香绕梁。男人们光着脊梁坐在条凳上,头顶上吊扇呼呼扇着,脚底下面巾纸一片,辣得你鼻涕眼泪汗水一把把,麻得你嘴唇颤巍巍舌头木呆呆,你仍照吃不误。这就是最典型的川府火锅情景。即使有名的“沸盆景”火锅店,虽有如此诗意的名字,却坚持走平民路线,不豪华装修,不装空调,不立“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就是要你免去淑女绅士客套痛痛快快的麻辣一把。 但现如今,四川的火锅已远远涵盖不了四川人民的饮食文化。四川人好吃、会吃更会做吃。随便一个街边不起眼的小店面就有着自己的招牌特色而吸引着众多食客宁愿拿号等着服务员拿大喇叭叫号。大排档的串串香越是深夜越红火,卤食摊上的卤制品香飘九巷,上百种特色面条、地方小吃,什么:黄粑、糍粑、鸭儿粑、口水兔、油酥鸭、粉蒸肉、燃面直叫远走他乡的四川人朝思梦想,魂萦梦牵;风靡全国的水煮鱼、鱼火锅在四川本地早已是过时菜式,四川人菜式的新旧交替程度可谓超音速,犹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什么巴吭鸡、豆花火锅、烧公鸡、酸菜黄辣丁、肥肠水粉……真真是花样迭出、百换百兴。 据说光是成都人平均每年花在吃上的费用就高达3个亿。此数据虽有待考证,但也足以证明川府人家的好吃非同一般。 人 都说四川人生活极其悠闲安逸,此话不假。竹椅、石桌、三套件盖碗茶具、经典的川府茶馆画面。泡茶馆的在四川不是老叟的特权,老叟、中年、青年乃至漂亮妹妹都会安逸的在茶馆里泡上半天。他们不象福建广东人为茶而去,多半只为三五闲人聚首茶馆大摆龙门阵(聊天)。四川人虽悠闲却不懒惰,且不说四川老农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只为赶集卖猪卖菜卖个好价钱,重庆棒棒军(帮人搬抬重物)举个棒棒挽着裤腿出大汗卖大力只为挣个三五块,就是下岗职退休待业人员多半都不会独坐家中等钱自天上来,有钱的开个小店面、小铺子,没钱的在街边支个炉子卖个早点、煮个串串香、修个鞋也能活得优哉游哉,但其中的辛劳苦楚唯有自知。 四川话也是又麻又辣,是各具特色。成都话嗲,重庆话爆,嗲嗲的成都话出自成都妹妹口中自然多生几分娇憨妩媚,让你听着就浑身麻酥酥的;重庆话就火爆爆的,即便是重庆妹妹在足球场上喊上几嗓子“雄起、雄起”也足以让你头皮发麻,大呼重庆妹妹太火爆。四川方言更不乏冷幽默色彩,什么:咋个卖(怎么卖)、扯靶子(撒谎)、二麻二麻的(形容酒喝多了)、答飞白(插话),烦糟糟的(脏乎乎的)、叮叮猫(蜻蜓),幺儿(对小孩甚至宠物的昵称),吃害了(吃不消了)……虽土得掉渣却叫人乡音未改,鬓毛衰。早期的四川人在四川本地碰上外地人是轻易不会改说普通话的,一是“川普”(四川普通话)不单外地人人连四川人自己都难以接受,再有,就是辣辣的四川人认为,你到了四川就该学会听四川话。如今,重庆直辖了,成都也位居中国最适合居住城市之三,川府人民也由接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乃至外资企业走进这片湿润的盆地,无论是服务业从业人员还是普通居民都能大方的以“川普”或标准普通话甚至外语以接待他乡来客。曾经听到一位热情的重庆的哥对结账下车的老外如是道别:“幺哥(哥们),good-bye!”,忍俊不禁的背后又别有风情。 好想回家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