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曾经去过李庄。那是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看了网上的介绍,说是抗战时期一批学术泰斗以及同济大学师生曾经西迁至此,在那里呆过6年之久。当时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央研究院,所有人文方面的学科,如历史、语言、考古等悉数迁往李庄,如雷贯耳的名字有傅斯年、李济、赵元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董作宾等等。我一向对抗战时期的人事很感兴趣,就在一个周末收拾行囊而去。 果然是川中。到了三江汇流的宜宾以后,便坐上破旧的中巴,一路摇摇晃晃的穿过翠绿色山头和村庄,不时有大河在公路下面奔流。最后到了一个小庄,一路走进去,发现不过尔尔,也没有号称的“东有周庄、西有李庄”那样可与周庄相比的古镇建筑。正在失望之际,路边一个圆脸朴实的中年人问我是不是记者,也许是因为他看见我拿着一个小相机探头探脑之故。我心思一动,便向他打听去处。不料他就是网上曾经提及过的一个姓李的当地人。他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同济医学院的学生,抗战时期随同济大学西迁至此。由于有这层渊源,他对李庄的历史非常的自豪和熟悉,曾经给很多采访的记者带路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无意间碰到这样的人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而且更难得的是老李接待了这么多的人仍毫无狡烩欺生的样子,还是很热情的陪我到处转。 水文标志 李庄紧靠长江,每年4-5月据说长江可能会泛滥。历史上长江曾经淹过李庄多次。我注意到一条小巷子里有很多的水位标记,颜色有红有黑。我问这是做什么的。老李回答道那黑色的标记是上世纪初的长江水位。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以我现在站的位置如果被淹的话,整个李庄将无法幸免。 张家祠 穿过青石板铺就的羊街,到了张家祠。这里是当年中央研究院的临时居所。现在是李庄小学。门口一个小房间是当年李济的办公室。李济是中国现代考古第一人。张家祠内有用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50扇窗页,据传当年每扇窗门的雕刻工价为14两银子,而清朝时期一个正一品的官员1月的俸银也才15两,可见造价之高。但让我感兴趣的是,墙上贴了很多游客来信,大都呼吁要保护这些遗迹。其中还有很多人特意提到梁思成、林徽因的旧居住着人家,里面的陈列缺乏修缮,门口还有一个老太婆在喂鸡,对人极不友善。好玩的是紧挨着旁边贴了那位人家女主人的信,极为委屈,叙说梁家毕竟已搬走60多年,如果要保护也要政府由出资组织才行;而她80多岁的母亲更为不服气地争辩“不喂鸡干什么”云云。两封信就这样堂皇贴在一起。我一向非常喜欢四川人,他们草根的性子里带着自嘲和幽默,在这件事上就展露无遗。 祖师殿 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进入小巷深处蓦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门宇,旁边一棵老榆树,绿叶婆娑。进去就是四、五座乒乓球桌大小的石台,座落在杂草中。当年同济师生就在此解剖尸体。曾经有位老乡爬到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然后便传开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为了平息谣言,傅斯年决心举办一次科普展览。又由于当时整个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迁过来了,所以最后办了无数的展览。展览轰动四方,重庆的大小名流都来参观。想想看,有一天把台湾故宫博物院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展览,会是怎么样的盛事吧。 老李领着我一直进去,里面又是一个大院子,一个老人坐在那里看报。老李必恭必敬地喊了一声“爸爸”,然后介绍我是外地过来的观光客。老人缓缓地抬起头来。只见他穿着一件洁白的圆领汗衫,国字脸,头发根根竖起,眼睛威严地穿过黑框镜片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示又慢慢低下头看报纸。岁月在他的脸上、脖子上留下了片片老人斑,但仍然腰杆笔直,具有那个岁月的人的独特气质,让人无法相信会在这么一个偏僻的乡野村庄里出现。他父亲在刚才的沉默不语之中说明早已世事看透波澜不惊? 月亮田 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的旧居在一个叫月亮田的地方。一辆小车穿过一畦畦的绿油油的菜地,拐过几堵石墙,最后开进一片翠竹林里停了下来。拨开竹枝,就看见前面是一座农居。一排大约有4-5进房间,前面是一个大约20平方米的院子,一个白衣青裤的老太婆在喂鸡。这大约就是那个“不喂鸡干什么的”老婆婆了。推门进去,里面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当年住过的卧室以及工作室了。岁月可以抹去记忆,但在这里,却令人惊叹的保留及其完整!午后的太阳照在工作室的窗楣上,你可以看见这光线、这窗格子,和墙上挂着的梁思成当年的工作照中的窗户一摸一样!当年的木桌子被推在了墙角,上面放了很多杂物,但我坚信这一定是当年用过的,不比很多故居里的桌子一看就知道是后来的。一柱灰尘在光线中旋转,四周寂静无声,仿佛梁思成仍在这里伏案工作,由于脊椎的剧痛,他将花瓶顶在下巴上;隔壁仍然传来林徽因的咳嗽声,远处的长江在呜咽,全国的抗战烽火到处燃烧。屋后面也是一个院子。老李指着一张金岳霖(又是他!)喂鸡的照片说,你看这张照片应该是从这个角度拍的,鸡在这里,逻辑学家在那里。。。。。。为什么喂鸡?因为林徽因当时患肺结核,需要鸡补充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