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值得大书的西北联大

2016-1-20 00:00| 查看: 456|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小年过了,初六,又是情人节。在这一天我们来到我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城固。尽管城固距汉中市只有40分钟的车程,但我估计这是鲜有外省人知道的县城。如果要说知道,可能不少人知道陕飞吧,从汉中一路在颠簸的公路上行进,才过柳林镇,路忽然好走了,有久看到一条向北的直路,标志曰:陕西飞机制作公司。城固的其它呢,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县,从那么多水利设施也可以看出来。但因为一个特殊的渊源,城固一直是作为从北京师范大学走出来的我向往的地方——西北联大!
从五门堰回到县城已是中午,雪虽然没有成势,但冷比前两更甚了,可能也因为没吃饭,还因为一直在向北走。打车直奔张骞墓,所谓城西1.5公里,真是不近。张骞近年来更为有名,因为中国的国势又强了,起码在国人的感觉上,所以当年能代表强势的汉朝出使之人当然倍受关注,其实张骞者不过一小吏尔。如在中国人,特别是故乡人总是对先贤加倍的恭敬,在此我又看到毕沅的手笔;另外在另一册介绍民国初年政治家李根源的书中也提到,李在陕西任主席不过数月,还为军阀所软禁多时,但仍发布了命令,拨下了款项,修缮名墓,其中就包括张骞墓。所以西汉的张骞墓能够一脉传承至今。
从张骞墓开始见到西北联合大学的名字了。墓前的一块为玻璃罩住的碑,正面:
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
西北联大常务委员徐诵明、李蒸、胡应华
讲师吴世昌、教授黎锦熙
5月吉日
背面是长篇小楷《汉书·张骞传》,最后的落款为:黎锦熙敬录。好个“敬录”,昔者,常以“刺血抄经多少多少篇”表现虔诚之心,可见认认真真地对待可以通灵的文字正是对某种精神的颂扬和追随。据博物馆中的介绍,抗战时期,西北联大曾对张骞墓做过初步的发掘和修缮。我想正是通过这样的行动,李蒸、黎锦熙这些教授们在向他们的子弟传递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字基因。
“西北联合大学”是一个很遥远的名字,时候远倒在其次,关键是在当时它可能就被另一个类似的名字所遮掩——“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初起,国民政府向西部疏散国立大学,北京的北平师范大学与天津的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为北路,组成西安临大,38年,落脚在汉中地区,北平师大始称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后改师范学院。校部设在城固县的文庙,恢复了北师大的国文、教育、家政等系,还根据战时需要新设了公民训育系、国语专修科等。
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要求战时的师范教育不得降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仍为四年,然后在校外实习一年,考试合格并且实习期满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一时间汉南的偏僻山区成为当时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试验场。三年后,师范学院再次奉命西迁兰州办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牌子又挂到了更西的兰州。
抗战八年,学校毕业了1300多名本科生,留在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绥远和青海!
抗战八年,这些未来的老师们仍然享受着免费的教育和食宿!
抗战八年,即使仗打到最紧要的关头,政府以“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在校大中学生应征入伍时,仍旧不征收这些师范生上前线!
抗战八年,胜利后的蓝图早早在这里描绘,黎锦熙任主任的国语专修科,为收回日据五十年的台湾提前准备了普及国语教师!
北师大的校训是“诚笃朴实”,每一个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学生,大都会染上这种精神,真诚或者带有些执拗,纯朴或者带有些迂钝。起码在20年前,校园间的评价还在说师大的学生脚踏实地、眼睛向下、肯于吃苦、平实朴素。这可能与这八年间,颠沛在褒斜道上,拘束在黄沙边缘的生命历程有关吧。也正是师大人的这种品格,才能够忍耐着西北的恶劣环境,筚路蓝缕,改变着西北的精神寂寞,以献身的精神,以教育普惠这片西北的山林。
城固老城的中心有一幢砖木结构的钟鼓楼,基座坚固,楼檐轻盈,全没有传统城市中心鼓楼的庄严。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留下的,当年师大的学生是否以此为新校舍所在城市的地标呢?檐角上挂着高音喇叭,楼内一层当起了商店,响应着从它放射出去的四条商业街。沿钟楼街北行不久,在路的西侧找到了文庙的旧址,但庙已经全毁。再前行至与中山街交界处,右手有通向与钟楼街平行的新街的苗家巷,巷内的若干个关闭着的门脸已经很破旧了,但大都中规中矩,没有近几十年来的新材料和新观念,不知道在校舍不足的情况下,这里是否借宿过师大的学生?在新街遇到一位教过书的老先生,他用普通话告诉我:“文庙,现在那地方叫招待所。”虽然世事变迁,有些地名应该是千年不易的,文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枢机,作为育人师者师大的校所当是现代人对文庙历史的再一笔重彩,可惜不存矣!
从苗家巷折回钟楼街,向左手去,进济川巷,巷内现存两栋较大较完整的院落是原来文庙两侧的民居,都还住着人。我开始是趸进一个小门,转了几转竟是一个大院,尽管里面有些杂乱,但格局未变,一个正在洗衣的老妇,听说我的来意,甩甩手上的水,边说“那边的院子更好”边一直送我转到院落的正门去。果然那个院落更为干净,没有什么太多搭建,但进大门处堆了不少砖,不知过几日是否也要建了。见我进去拍照,一位中年妇女亦用普通话问我从哪儿来,我依然像在新街请教老先生似的问她:“您知道西北联大吗?”她回答我:早几年有来拍电视的。早就折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房子是您家的吗?”“不是,我们也是租住的。”她说她是教师,而老房主已经不在世了,在外地的儿孙把其它房间出租了,但留下正屋,去年过年还回来过……院内最气派的正屋门前柱子上的对联纸已经完全白了,门口的台阶上也堆满了杂物。
我去找文庙的时间,李姐和吉李找到一家小铺,吃了两碗面皮,等我出来,推荐给我。只见老板在笼笹一样的家伙上倒上稀面,放到锅里去烫,稀面变成透明的一层铺在笹上,取下来切,并拌上作料,一碗面皮完成了。当年师大的师生一定也以此来调剂艰难的时日吧?当年师大另一处载处记录的校舍是考院,是在小西街,这个地名没变,打听之下,众人还都知道考院,就是说可能它还在!人说:就沿着这条街走到头是县政府,向左拐奔西至小西街,问考院就是了,好找。城固的街道有趣,我走的这条不长的街,从鼓楼出发,先是钟楼街,继而中山街,最后是解放街,中间也几乎没有什么垂直的大街来做明显的分割。在解放街的右手边有城隍庙,现在只余下顶棚了,抗战时被太原兵工厂占用,解放后给了城固师范,原来向南的大门被师范的新建筑堵死了,这样还是热热闹闹地供着神仙。终于找到考院了,原来只有名字留下来——“考院小学”,变来变去,教育一脉相承,很好很好!
从考院出来,我决定结束城固之行了,小西街已经成了大街,街边是新的多层住宅楼,在楼与楼之间的空当里,我发现一架已经荒得只剩下柱梁和屋顶的堂屋,额上几个大字从这个空当里瞪着大街:“业绍仲景”,这可能是个中医的旧居吧,院门一定是妨碍了前面的那两座楼房而被拆除。门牌钉在柱上,我记了下来:小西街57号。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值得大书的西北联大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94457-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