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清晰越伤痛 ------------游山西佛光寺、常家庄园 今天三月,买了一本冯骥才先生的《紧急呼救 民间文化拨打120》,被深深的感动,冯骥才先生为保护民间文化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那些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民间文化璀璨正渐渐暗淡,或许不久之后就会熄灭,我竟从书中深刻感受到冯先生的痛惜。看完书,内心有些伤痛,却完全无所适从。即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已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当然,在当今所有人都在为住房投入全身心时,谁会留意文化、民间文化呢。
六月的一个周末,我俩计划去山西,两个目标:五台山佛光寺、榆次常家庄园,都是冯骥才先生书中介绍的,一个是真正的千年古寺、一个是晋商文化博物馆。这两个地方一直令我魂牵梦绕。
早上六点,我们已行驶在高速,去往五台山方向。对于山西并不陌生,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壶口瀑布、云冈石窟、五台山,都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曾经令我欣喜,王家大院的精美与豪放并存,在气势庞大的建筑群中,处处有精致不俗的雕刻艺术,散发着醇香的古韵,那时,多么羡慕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王家族群,他们每天赏阅着艺术的浓香,该是多么愉悦的精神世界熏陶。
一路想着这些,并与他讨论着,更想象着常家庄园该是何等的气派与精细,我的内心充满了盼望与期待。
穿过岁月指尖的光阴
大约九点,我们进入五台山地区,因为佛光寺深藏在五台县以北的幽谷中,位于五台山南台外围,远离五台山腹地中心寺庙区域,一路没有路标,我们向忻州方向驶去,沿路打听,能够听说过的佛光寺的人不多,凭着资料与路人的指点,上午十点,我们终于走上了那条通往佛光寺的小山路。路上没有他人,鲜有车,只见绿色的麦田、高大的松柏树,静悄悄的,有点远迹人间的味道,经过几条弯路过后,仍是人迹罕至,几间房子、几片稻场而已,他对我的行为疑惑不解:“去五台山的人,谁会跑到这里来,不知你要看什么?”十点半,我终于看到一个小小的“佛光寺”指示牌,转过去,便有一座朱红色的古寺庙稳立在山腰中,一种安静、一种平和,未进大门就已影响到了我。 车子开到碎石板路上,一位穿棉衣的、蓬垢的老人指示我们停下来,我问他:“大爷,这是停车场吗?”他说:“是停车场,就停这吧,五块停车费。”我把五块钱交到大爷手里,又拿出香蕉和饼干送给他,他说:“谢谢姑娘,我的牙掉光了,吃不了这些。”我问:“您的孩子呢?”老人说:“外出打工了。”
资料上说,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佛光寺最传神的一段故事,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佳话: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先是在敦煌六十一号石窟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上发现了这座古朴优美的寺庙,转年来到五台山考察时,在五台县果然寻觅到佛光寺还幸存于世,于是,这座被忘却了千年的罕世奇珍一时惊动了世界。
沿坡而上,购得十五元门票,我终于走进了佛光寺。寥廓的寺院、飞檐卷翘的寺顶、满目清新的绿树、,好像能使每个人打开心扉。寺内安静之极,鸟语花香,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声音,好像闯入了神秘、遥远的那个时光。
中轴路是一条青石板,一侧立有一只唐代时期的八角石幢,灰色的柱身流淌着斑驳的雨渍,想必是岁月的痕迹。这座石幢秀丽消瘦、外形唯美,由荷花、荷叶精巧的装饰而成,两层荷花瓣托捧出一只荷花蕾,虽然是用青色的石块雕琢而成,却栩栩如生、出污泥而不染。根据记载,这座石幢立于公元877年,已有1132年,难怪如此静谧、端庄。面对千年的美丽,只有静下心来品味。
抬头望去,朱红色的文殊殿掩映在绿树林中,而古代寺庙的端庄、巍峨在山拥树抱中亦发古朴,胜似世外桃源。文殊殿建于金,公元1137年,曾多次进行修缮,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重新装绘过。
穿过文殊殿,走上陡峭的台阶,便仰视到东大殿,也就是寺内的正殿,位置最高,高出前面地面十二三米。院内依然松柏参天,清新宁静,几十株古树翠绿与寺院的朱砂红相得益彰。东大殿建在高台之上,颇为夺目,阔大的体量、平缓而舒展的屋顶、翼出的单檐、雄硕的拱架。记得冯骥才先生在书中写到:单凭这雍容豪放的气度,梁思成必定一眼就看出这是千年之前唐人的杰作。
东大殿建于唐朝,公元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佛大阁的旧址上建成,是最典型的唐代遗物,更是我们前人留下的稀世瑰宝。梁思成先生这样描述: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展示着唐代建筑的风韵。其斗拱断面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近四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大殿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人字架”,这种架梁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整个大殿凝聚着悠远历史的圣洁,散发着岁月斗转星移的气息,那个年代,盛唐,就这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站在雄伟的殿檐下,头顶上,那些木块的生命在延续,至今已千年,支撑着唐朝时代的崇拜。
走进大殿内,宛如一步踏入历史光阴,那曾经是过去,也许更是未来。店内佛坛异常雄壮,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那个年代的人,举止柔美内敛,神情安详平和,不似当代人的张牙舞爪、欲壑难平。
佛光寺1961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因此,佛坛已用铁栅栏从上至下密实地围了起来,并且禁止拍照,只远远的看,其实就已领略到温婉贤德的古风遗训。
在介绍大殿内的画册中,我看到了林徽因在殿内的照片,她娇小、清瘦、美丽的面庞,棉布素裙,光影下的澄净透彻,竟有着迷人芬芳的优雅气质,这种典雅的学者魅力失传已久。
流连忘返在殿内,殿外已雷声轰鸣,好像有一场大雨将至。
大殿一侧,见一座白色的六角形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几座佛像在塔内,应该是供人膜拜的吧。
东大殿前,又见一座石幢,八角形,与东大殿同年现身,比文殊殿前的那座又早了20年,这座石幢的底座上部雕刻有几只石猴、莲花座,最顶部是四座端庄精致的石佛像,中间石柱上刻满铭文,理应是佛经吧。
从东大殿返回,我们走到了几个旁院,有水井、还有僧人们种植的蔬菜、鲜花,整个佛光寺干净整洁,完全没有其他寺庙的熙熙攘攘。唐朝,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平和安静!
看着原来越阴沉的天空,担心下雨,只得依依不舍的离去。说实话,我想有空还会来的,尽管路不好走,或许还能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听听僧人们讲解这里的故事,深刻感受一下佛光寺及梁思成、林徽因为后人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
温泉度假村
从佛光寺出来不久,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看到窗外正被洗涮的绿色田野,心情无比愉悦。恰逢此时,接到一位山西朋友的电话,他说他刚到北京,打电话约我见上一面。得知我正在山西,他建议我们去忻州顿村、奇村的温泉度假村,那是泡温泉、避暑的圣地。
在朋友的指点下,大约下午四点,我们进入了顿村温泉度假村,整个小镇布满温泉旅馆、酒店,一家挨一家,毗邻相接,令我们不知所从。根据个人喜好,我们选择了一家比较新的温泉酒店,放下行李,换下长裙,穿上T恤、牛仔裤,打算到街上找特色风味,以解一路饥渴。正是七月份的盛夏,雨过天晴后,空气却清凉,理解了朋友说的避暑,我甚至觉得有点冷。小镇的街道餐馆甚多,找到一家热气腾腾的晋风小店,点了当地的特色菜肴,等着大快朵颐。邻桌的食客大都是当地人,看出我们是异乡的游客,有些奇怪的看着我们,后来了解,来这里周末度假的人以山西、或者周边省市的人为主,像我们这样突然跑过来的还真不多。
饭后,街上的人更少了,我们手牵手散步,心中是一种甜得发腻的幸福,是一份甜蜜、一份关爱、一份依恋。绕了几条街,几乎把小镇走遍,他看到路边有小吃摊,几个姑娘、小伙正在排队,也跑过去凑热闹,(因为我没吃,忘记是什么名字了)连叫好吃。
夜空中,满天星星再现光芒,一直喜欢月色,在夜色中静坐,没有灯光也好,只要静静地胡思乱想,就觉得心满意足。
走回到酒店,他去温泉池游泳,我则在房间里享受温泉浴。据介绍,顿村温泉系含氡、氟、硫化氢、硅酸盐等十几种矿物质的超级复合矿泉水,其泉水珍贵、奇特,矿物质丰富,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被中外浴者称为“祛病泉”、“不老泉”。温泉水温50℃,地热面积13平方公里,颇具规模。浴后,全身光滑柔软,极为放松,瞬间进入梦乡。
富可敌国
早上七点,天空中飘着朦朦细雨,在街上吃过早餐,便出发去榆次常家庄园。中午11点,我们便到达了常家庄园,午饭后,急不可待的奔往大门。
迎面而来的大门,常家庄园就展示了其独特的豪气,气势如虹的堡门坐西朝东,名曰郭艮吉,高大的城墙将庄园围住,门外有条环墙的护城河,大门口架着白色石拱桥。这简直就是一座坚固的城堡,是一个大家族的世界,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前奏。
穿过堡门,走在整洁干净的青石板街上,一侧是一字排开的幢幢院落、宅邸、宗祠,便惊叹常家家族的富有与品位,传世之家的渊源。堡门内侧,亦有精美之极的石雕,几近令人窒息。再往里走,宅院外墙又见一幅山水雕刻:云朵、树木、阁楼、拱桥、人物、流水、柳树、一只精致的木船、自上而下层次明细,船上的艄公与乘船人清晰之极。石雕,原来也可以这样精美,雕工技艺精湛、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原来,进得每一处宅院,心底里都会发出惊叹,这常家庄园,称得上一座罕见的雕刻博物馆,所有的门楼、照壁、、房脊、檐口、墙壁,几乎无处不雕;各类石雕、木雕、砖雕、灰雕,可谓无雕不精。有时一件雕刻便有镂空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兼而用之,玲珑剔透,令人折服。
这些雕刻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其中的内容,雕刻的题材,一方面是民间熟悉的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一方面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谐音图像,这些寓意着期望、富贵、健康、平安、好运的形象,全都化作优美与精致的雕刻,在宅院的里里外外,密密实实地布满了所有的空间。此外,还有大量千姿百态的楹联、抱住联、匾额和文字性的砖墙、木雕等,内容全是治家格言、圣贤名言和好诗与美文;从形式上看,书法美、文字美、绘画美、诗词美、雕刻美又融为一体。如此巨大的密集的文化信息都被浓缩到常家庄园,因此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一派儒雅的气息,一个浓郁、浑厚、具有教化意味的精神天地。人生活在其中,把生活理想化,又把理想生活化。
这一切,谁不会感叹!
我慢慢地细细地看着,想拍下每一副雕刻,每一座建筑,想在心底里留下每一处美好。
与宅院相应的还有百余亩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园林——“静园”,园内有楼台阁榭,还有杏园与桑园,大片的湖面,倒映着湖边的垂柳和嶙峋的硝石。
徜徉在常家庄园的正街上,看不到金碧辉煌,只有淡淡的儒雅,富有深藏不露。也只有这种品行双修、富可敌国的家族,才能传承家族的人格、内涵,才具有如此有实力的内敛品质。
看介绍说,常家家族鼎盛期长达150年之久,甚至俄罗斯皇室家族都因经济拮据向常家求助。
从常家庄园的堡门起,到反反复复穿越着几处宅院,我的震撼一个接一个,我一次次遭遇着出乎意料的美丽打击,欣赏前人的内心世界,再次被那些民间技艺的博大精深倾倒,那渊源而来的美丽精神曾经多么灿烂,而今又消失在了哪儿里?真想追随而去。
回京的路上,心情竟然没有了刚才的快感,眼前的粗鄙、野蛮迎面而来,现代人崇尚的品牌显得那么没落无知,紧追时尚的白领阶层、标榜奢华的名人、愚弄大众的媒介、引导消费的高档品,就如同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切时尚,毫无生命力。
只记得那句话:时光流逝,但愿精华永存。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