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曲阜:圣人之风犹存?

2016-1-20 00:00| 查看: 483|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前段时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女学者于丹,以其对《论语》平实的解读和清新的讲授红遍大江南北。虽然她未必达到了儒家思想研究者的高度,但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阳春白雪”轻轻从“高阁”取下,并向广大普通受众加以宣传的行动还是值得称道的。

带着对圣人的景仰和被于丹女士感染的情绪,我走进孔子的故乡;确切地说,是走进孔子的“家”,也就是孔府、孔林、孔庙--他身前身后的宅邸以及他羽化为“圣人”后的家。

【身前之家】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是孔子身故后,鲁哀公在其所居三间茅屋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秦始皇当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因而王朝也很快被推翻。相应地,他 “焚书坑儒”的统治理念也被彻底颠覆,出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自此,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也开始了思想统治的登峰造极之路。历代皇帝对孔家多有封号,到北宋仁宗时达到顶峰,即“衍圣公” ,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这是何等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宅邸的布局符合封建官宦人家的一般模式,分为外院和内宅,但规矩似乎更森严些,据说擅闯内宅可被处以极刑,甚至孔家日常的饮用水都是通过特制的沟渠引入内宅的。印象深刻的还有那“贪照壁“和“冷板凳”。那流丹描摹、色彩浓艳的照壁上绘制了一条传说中名为 “贪”的猛兽(形态是多种动物的大杂烩),因过于贪婪,最后被暴晒而亡。有趣的是,向来以谆谆善诱为主的孔子,也对“贪”字之害如此恐惧,要用这种“反面教材”的方式来警示后人:勿要失小节而坏了孔家的盛名。还有那介于内外宅之间甬道内的“冷板凳”,传是因奸臣严嵩有要事求见“衍圣公”,却被晾在这板凳上足足两个时辰,最后悻悻离开而得名。我不确定这板凳的来历是否真有其事,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后世对孔子景仰的人们始终在小心翼翼地打造和呵护“圣人”及其后代头上的神秘光环,虽未必奢望圣人的思想一定能发扬光大,但至少试图向外界传递“圣人之风犹存”的理念,真可谓用心良苦!

圣人思想和封建传统虽然被坚守了几千年,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不可阻挡。积贫积弱的国门被洋夷的坚船利炮轰开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思潮的涌入和蔓延,这座最具传统意义的宅邸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孔府最后的主人--孔德成,不就身穿长袍马褂,在此迎娶了一袭婚纱的留洋女子,举办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吗?后花园里还有幅“奇妙”的西洋画作,画面中那条乡间道路从任何角度看都朝向观者,难道,主人是想借此寓意:不论是谁的天下,圣人思想永远能引导你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身后之“家”】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在他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因而称之为林。孔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余亩,总面积是曲阜城的两倍有余(现在在曲阜,人们死后交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不等,就可以安身在这圣人墓园之内)!据说,津浦铁路最初也是紧靠着孔林西墙而过的,但被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以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为由上书国民政府,竟最终迫使铁路改道至兖州!可见,孔家后人虽然在祖先盛名的荫蔽下鲜有人才(除了孔鲤和孔尚任)出现,但他们对于祖先留下的赖以世代安逸的资本还是知道倾力保护的。

大墓早已经如同小山一般。墓碑前的矮墙堪堪遮住了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中“宣”字以下的部分,为的是让康熙皇帝可以拜圣人而又不至于尴尬,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只拜圣人而不能拜王。康熙也是古往今来难得的英明皇帝,依旧难免时不时处于各种规矩所圈定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时候,也只得无奈地接受这样类似“掩耳盗铃”的救驾之举。

古人对于汉字的理解显然比我们要深刻,也更喜欢通过文字游戏来表达情感。孔子墓前的甬道起点处立着一块碑,为圣人弟子子贡所立,上书子贡手植楷;而其间的“植”字故意少了一横,寓意恩师驾鹤西去之时,自己未能在旁送行,以此来表达遗憾和怀念之情。

(小插曲:在去孔林的路上,我们被一位老车夫说动,成了他人力三轮车的乘客。虽然山东方言稍显浓厚,可老人家谦虚的风格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最初印象。不想一路“陪同”下来,他竟开始要价,在我们表达了按最初谈妥价格付款的意愿后,他居然大声骂起街来!我们实在不想以争执结束圣人之乡的旅程,可那份心情是大打折扣了。)

【圣人之“家”】

类似子贡手植楷的典故在孔庙还有很多,比如大门前的金声玉振牌坊,出自明代书法家胡缵宗之手,可偏生玉字一点却点在中间;原来敲击玉磬时,敲在正中间的时候声音最动听,而这也正好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又比如紧接着看到的棂星门,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本来繁体的字应当写作欞”,而在这里的欞”字却少下面的字,这是说孔子的儒学是正大光明的学问,怎可有鬼神巫术掺杂其中。这实在是含蓄到精妙而又有点偏执的程度了!

之后照例是长长的甬道,和两旁参天的松柏,营造出肃穆的氛围。孔庙的精华集中在杏坛和大成殿,前者是孔子当年设坛讲学的地方,后者则是供奉圣人的主殿。杏坛上有亭,亭内两碑对立,一块为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另一块则又是乾隆御书杏坛赞;这里还有个故事:文革时,革命小将看到“杏坛”碑上有党怀英的“党”字,因而不敢动手,此碑竟得以保全;相反,“封建专制头子”乾隆的墨迹就不那么幸运了,可笑之极!

大成殿的规模虽然未必比我之前见过的平遥文庙大多少,但它毕竟是最正宗的祭祀孔孟之所,故而皇帝手书也特别多;尤其是清朝,竟然从康熙到光绪悉数到齐,将门楣和殿内可挂的地方都占满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清王朝也不应该再延续下去了,开个玩笑。殿前有十根深浮雕龙柱,每根石柱上有二龙上下对翔,盘绕升腾,柱间镂空刻宝珠一颗,玲珑剔透,较之山西晋祠里的龙柱更加华丽精致,的确称得上世之罕见,它们也是孔庙的金字招牌;据说当年凡有皇帝驾临,总要将这些石柱用红绸遮住,免得激发皇帝老儿的醋意。

参观“三孔”过程中,对于孔子经历的了解是最触动我的部分:孔子生前,颠沛流离于诸侯之间,思想并不被统治者接受,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设坛施教只不过是抱负无法施展下为免学说失传的无奈之举,这才有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发乎内心、平实谦进的中庸之道,终于在身后得到发扬广大,至今仍旧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姑且不论其中是否有“糟粕”,但套用尼采“存在即合理”的理论,能够流传并影响世人那么久的学说,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而往往伟大的事物总要在被创造出来多年后才能遇到伯乐,又比如凡高和毕加索的画作。在如今的社会,姑且不谈孔子学说对统治者的效用,单就他崇尚的“礼义”和“内心平和”之风而言,对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这些,在他的家乡,是否都被传承下来并身体力行了呢?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曲阜:圣人之风犹存?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89604-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