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次章丘,看一眼李清照,品一回红藕香残 多年以前在济南的趵突泉边,我看到李清照纪念馆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写着: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居然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的手笔,于是我便以为,李清照出生在济南并住过济南了。 可是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篇专门研究李清照生平的文章,才知道,这位树一代婉约词风的女性,却是出生在距离济南东百里以外的小城章丘明水镇。按照中国人传统的籍贯说法,章丘,才是李清照真正的出生地和故居。 是什么样的山水风光,钟灵毓秀出领一代风骚的才女?带着这个疑问,我走了一次章丘。 在济南市买的地图上,我费了吃奶的劲儿,几乎把章丘市所辖的所有村屯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明水。难道明水只是一个比村还小的上不了地图的小屯子吗?这李清照生的也太不是地方了!于是,我便像瞎子一样闯进了章丘,去寻找一个走失千年的才女灵魂。 进了章丘一打听,真是“天下人都知道”,李清照故居就在城中心偏北的百脉泉公园里。原来,章丘这座小城,近些年越吃越胖,越长越大,竟把距它很近的明水镇吃了进去,明水,最后变成了章丘市的一个街区的名——明水街道。 走进百脉泉我才发现,它竟是一个很大的园林,不但有泉有湖,还有一处人工堆起的很高的小山。迷迷糊糊地闯进了园子,辨不清东南西北,但却看到了一座高大的雕塑傲然地在绿树丛中挺立着,那高耸的发髻,临风飘动的衣裙,若不是看到她左手拿着一卷书,我还以为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呢。 信步登上人工垒起的岩石上,走近李清照,抬眼看到的是一张自信的脸,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她的左手持一卷书向前抬起,右手向后摆着,好像在跳舞,整个身段极富浪漫情调。由此让我想起了,李清照,这个出身官僚家庭、书香门第的女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学修养,这为她登上中国文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其父李格非在宋神宗时中进士第,之后差不多一直在朝中做官,官至礼部员外郎。他还以文章受知于当时的词坛大家苏东坡,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毫无疑问,李清照间接地从他父亲那里受到了苏东坡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和填词写诗了。 1102年,李清照18岁,嫁给了当朝宰相越挺之的第三子、21岁的赵明诚。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里读书。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不过,据历史记载,他们的婚姻却是有一定的自由恋爱基础,还有些浪漫主义色彩。 据史书上说,在一个元宵佳节的日子里,赵明诚和李清照堂兄李迥在相国寺赏花灯,无意间与李清照相识(是不是无意很值得人怀疑,也许是李迥与赵明诚串通好了的)。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闺中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回家后,他给父亲写了一个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委婉地向父亲提出自己的婚事。赵挺之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看了后恍然大悟,知道儿子要做“词女之夫”,于是就派人去向李清照的父亲求婚,想那李格非只是一个京官,宰相求婚哪有不允之理,由此成就了一对美满姻缘。 婚后第三年,赵明诚被授予鸿胪少卿。不想两年后他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奸臣蔡京当权,赵明诚一家受到株连而丢官。之后,赵明诚携李清照屏居青州乡里13年。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可惜的是,没等他到任就病逝于建康(今南京)了。死时年仅48岁,李清照则只有45岁。 丈夫的去世,是李清照生活的分水岭,这从她留下的词作能看得一清二楚。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相当幸福和快乐的,并且与丈夫二人感情和谐,无论是赵明诚当官期间还是无官寓居青州时,她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除了写诗填词外,还以收集金石字画为乐趣。有一段时间,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每得一部奇书,他们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搭配书画器物。在仔细把玩的同时,他们还互相给予评价,并把评价的文字写成了一部书叫做《金石录》,即当时他们所见到产古代留下的青铜器和石刻上的文字的专门书籍。可以想见,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很高的古文字基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做不了这桩雅事的。由此也让我们想到,他们夫妇,也一定是一慢很有修养的考证古文字的专家了。 我围着李清照的巨大塑像绕了两圈,飘动的衣裙,衣带,还有那临风长啸的模样,让人想象着,古时候,李清照一定也是一个十分开朗好动、豁达不羁的人。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女教授写文章说李清照好酒、好赌、好色(见杨雨《莫道不消魂——杨雨解秘李清照》一书),除去过激的成分外,我还真的赞成这种说法。 在宋代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李清照的行为,包括她在闺中未嫁、出嫁后的贵夫人生活,甚至丈夫死后的改嫁,真的很有些前卫或是离经叛道了。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天喝的酒,今天还没有完全醒呢;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却把青梅嗅——活脱一个怀春少女初见少年郎时的媚态;绣幕芙蓉一笑开,斜依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竟然像一个偷情的女子! 如果说流连在李清照这座高大的吟诗塑像下,感受到的是这位女性的风流倜傥的话,那么,来到她的故居,看到的另一个塑像,则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位很受伤的女性穷途末路的形象。 过了一座桥,穿过李清照词园向西走不远,面前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小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代词宗”字样。抬眼看一下不太高在院门,上面写着“李清照故居”的匾额。走进门厅,是一个照壁,照壁上刻着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在照壁前,是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铜像。此时再看李清照,完全颠覆了先前那座塑像给我留下的印象——一身素袍裹着瘦弱的身体,双手抱在前胸,无助的眼睛望着远方。据讲解员介绍,这是一位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正面看愁,侧面看忧,整体看瘦”。愁、忧、瘦,成了铨释女词人后半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最经典的三个字。而她身后照壁上的那首《声声慢》,头一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把这种晚景的悲凉推向了极至。 国破夫亡,流落南方,寄身弟弟李远之家,还不是她的最痛处。我想,给她打击最大的,应该是她闪电一样的失败的再婚。 怀着对李清照的无比同情和怅惘,绕过照壁,我进入了李清照故居的庭院。进入我视线的,是曲廊画栋、小桥流水、假山花草。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喷涌而出的泉水,泉上一石上刻着“漱玉泉”三个字。生前,李清照就曾把自己作的词作编成了集子,命名为《漱玉词》。如今,女词人的一切幸福和烦恼,都像过眼烟云一样过去了,只有她的词作,还像这漱玉泉水一样,每每让人看了后会激起层层波澜。 45岁,在今天的人看来,应该还是中年,李清照就过早地守寡了。更让她愁苦的是,她一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只有膝下有了子嗣,才可以名正言顺地顶门立户,撑起赵氏的门庭继续生活下去。由于没有赵氏骨肉,又是嫁出多年的人,所以,她竟然处在了赵、李两家都不好存身的尴尬境地。最后,在北宋灭亡,南宋初定后,才在建康找到了他的弟弟李远,无依无靠的她,只能寄身在她弟弟家里了。不幸的再婚,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有一位太学同学叫张汝舟,迁到南宋后,任了一个军中审计的小官吏,而且正好妻子亡故不久,当他知道李清照在其弟弟家中寡居时,就打起了要续娶李清照的主意。现在看来,这位张汝舟看中的并不是一代旷世才女的美貌和才华,而是才女携带的稀世古玩字画。因为,在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时,他与丈夫收集金石的名声就已经传遍了天下了。于是,这位昔日的丈夫的同学,摇动甜蜜的口舌,信誓旦旦地要给李清照一个幸福的后半生。就这样,只有一两个月时间的了解,单纯而涉世不深的女词人,毅然嫁给了这个世井小人。 我站在李清照故居庭院中,看那已经凋残了的荷叶,还有那发黄了的芭蕉叶子,心中油然升起了凄然的感觉。记得好像是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悲剧,就是把世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李清照,这个横跨南北两宋的文坛名人,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能冲破各种阻力再嫁出去,她是怀着怎样一种向往新生活、寻找幸福的愿望啊! 让李清照万分失望的是,和张汝舟结婚不久,这位市井小人就露出了奸邪的嘴脸,想占有李清照在离乱的年代所剩不多的古玩字画。凭着李清照的性格,当然不会让这样的小人染指她的收藏。结果可想可知,张汝舟凶相毕露,三天两头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如果在今天,李清照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述张汝舟而离婚。但是,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妻子无论有什么理由,都是不能提出离婚的。 回忆起女词人的这些往事,让我的心也像那湖中的水一样起了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也许那假山上有太湖石,坚硬的棱角,还能表达出女词人的刚毅性格。正是李清照被逼得无路可走时,与张汝舟只生活不到百天的李清照,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向朝廷告发张汝舟的罪行——他的履历造假案。 原来在宋代,一个举人只有经过一定次数的考试才能申请朝廷授予一定的官职。张汝舟做官,是向朝廷虚报了“举数”,相当于今天的学历造假。妻子告发亲夫,而且是李清照这样的名人告发亲夫,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甚至连宋高宗都知道并过问了。于是,张汝舟被罢官,发配柳州。不过,按照当时律法,妻子告丈夫也要坐牢,结果,李清照获刑两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官太太,并且深知官场内情的人,李清照宁可蹲两年大狱,也要争得一个自由身,这种勇气,恐怕一般人也是不会有的了。 幸运的是,有一位丈夫的生前好友叫綦崇礼的,十分同情李清照的遭遇,联合一些朋友向朝廷,甚至向宋高宗进言,为李清照辨冤求情,得到皇帝恩准,她只坐了九天的牢就出狱了。行文到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立独行、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的李清照的形象。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当时和以后的媒体上,都对李清照的再嫁讳莫如深,更有一些学者企图掩盖李清照再嫁的史实,生怕有损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金童玉女的光辉形象。就像我面前这座华丽的庭院一样,人们需要完美,却不知道,正是这种完美的追求,反而湮没了真正的完美。 来了一伙游客,簇拥着一个打着小旗的年轻女导游。女导游的解说词,一直都在这位女词人的美好生活和美好诗篇上转来转去。我知道,就像人们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一个或两个李清照的华丽故居,可是,却像这泉水流去汇入大江大河不再复返一样,人们再也无法再现李清照故居的原貌,更无法再现李清照那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了。 不过,正是李清照晚年这些不幸的遭遇,使她的词终于冲破了香软的牢笼,向着舒发惆怅、叹息命运、悲悯社会的方向发展,就像当年南唐李后主一样,坐上北去的囚车后,才知道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循着这样一个轨迹我们发现,她几乎和南唐的李煜一样,奢华的生活,加上良好的文学素养,还有就是不羁的性格,造就了李清照前期词委婉香媚、后期词悲苦凄惨的特点,这便是文学史上说的婉约词。李清照,便和唐后主李煜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