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6年09月03日 青藏高原纪行 晚8点半,高原的太阳还没有下山,我们除办理了一般乘车手续外,还在候车室工作人员仔细地过问下填写了一张健康情况登记卡,然后登上了西宁至拉萨的旅游列车。这是目前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列车。全密封的车厢,每个乘客的床头或座位上都安设了一个氧气输送的装置,一旦乘客因缺氧感到不适,只要随手揿铃,乘务员或医务人员即刻便会替你接通氧气管。卫生间安设的是高压冲洗贮存蹲式便桶,没有任何污染;感应式水龙头,洁净的卫生手纸,应有尽有,让你觉得似乎仍在家中的温馨;这列车如同航班一样,决不允许超载一人,硬座车厢宽敞有序,硬卧车厢也有别于其它列车——竟也像软卧车厢,一间间的隔离有致,充分体现了“人本”意识。 夕阳西下,夜幕渐垂,还未等我们尽情地体味完这新型列车的各种优越状况,列车便穿行在塔里木盆地之中。舟车颠簸,鞍马未歇,此时我们也觉昏昏欲睡,随着车厢内静谧的氛围沉入了梦乡。 “格尔木到了!……!”播音员的声音虽然平缓从容,却是那样的紧凑有效,几乎所有的乘客都随着这报站的声音,拿着照相机围向了右侧的窗口。眺望远处,晨曦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尽管此时的地域毗邻塔里木盆地,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浩瀚的渺无人烟的大漠;然而,广袤无垠的天际,缕缕霞光簇拥着那灿烂的涌动的日晖,而整个苍穹在它的牵引下正渐渐地脱去青衣而换上蓝装,你能不为这景色赞美吗?这是高原大漠的日出,这是苍茫大地的苏醒,这是篷勃生命的召唤! 沐浴着高原霞光,列车飞奔前行。我们忽而左窗浏览,忽而右窗凭眺,一路风光美不胜收。途经可可西里大草原,不时地会有藏羚羊在你眼前出现,或一两只,在不远处昂首张望,或三四只,在铁路旁跳跃而去,它们那紧张的神情都表露出对眼前疾驶而过的庞然大物是那样的惊羡而又惧怕。看到高原上这可爱然而也是珍稀的伙伴,我们在想,随着进藏的列车越来越多,藏羚羊一定会渐渐熟悉这滚动的长龙,会亲近与它们共享高原风物的乘客;因为长龙是友好的,因为长龙承载着我们的人类是它们的亲密朋友。看,那野牦牛不是已经习惯了轰鸣的火车声响吗?不是已经把眼前的长龙当作朋友了吗?偶尔在窗前闪过的一两头野牦牛踱着方步,不紧不慢,全然不在意,竟是那样的雍容大度! 列车时速渐慢,播音员告知:列车正在翻越唐古拉山脉,车厢内正在“强制”输氧,请乘客们坐卧休息,不要随意走动!此时车厢内的氧气管道正“咝——咝”地吐着气,电子显示牌也正逐渐显示海拔高度:3800米……4000米……4300米……,而周围不少乘客竟无视眼前美景,也“自觉”地就床而卧;而也在此时,手机声响,两位在另外车厢的年龄较大的同行者高原反映强烈,我们急忙前往探视,只见各自都躺在卧铺上,鼻孔插着氧气管,呼呼地喘着气。询问症状,都觉头疼目晕,浑身乏力,昏昏欲睡;果不然,当显示牌显示海拔高度5000米时,这两位同伴都已熟睡过去。还是政委这位老“高原”指挥得当,“没事!把他们的枕头垫高点!翻过唐古拉山脉,他们必定醒来!你们趁列车经行山口之际,赶紧抓拍几张蓝天雪峰的风景照!” 越过唐古拉山脉,列车又飞奔前去,穿行在羌唐大草原上,进入了祥和而富有生气的藏牧民生活牧养区。原野澄碧,湖泊荡漾;青藏高原大小湖泊一百多,而羌唐草原则占据大半。极目瞩望,蓊郁的山麓连绵起伏,湛蓝的天空云霞起舞,高处的雪峰在这绿色长廊蓝衣霓裳的映衬下是那样的洁白,那样的银灿;凭窗近盼,青青的草原生机盎然,散养的牛羊满山满野,天穹下那鳞光闪闪涟漪点点的湖面在这绿色的元素搭配中又是如此的勃发,如此的盎然。车过那曲,路基与草原的隔离栅栏逐渐减少,只见平时放牧牛羊的悠闲散漫地躺在草地上的牧民,或骑马,或开着摩托来到路旁,以那淳朴憨实的微笑,以那友善热忱的挥手,欢迎我们列车的到来,欢迎来自内地来自东部带来新的文化生活的客人! 三、在拉萨 整整26个小时,列车沿青藏高原爬山绕岭,穿云破雾,将我们送上了海拔高度3650米的拉萨。车厢门才开启,只见迎面前来接站的已在西藏探亲一月有余的学校一位女老师和她的援藏丈夫;再往前走,又见验票处手持鲜花哈达夹道欢迎的西藏边防部队的领导和战士们。乘车前往驻地已是深夜,但窗外扑入眼帘的拉萨夜景却处处呈现出高原山城的迷人姿色,撩人心动,睡意早已悄然退去,而因缺氧尽显疲惫的两位长者此时也精神抖增。顺着这些“老西藏”“新西藏”的指点,新建的横跨拉萨河的宽阔雄伟的拉萨大桥,耸立在拉萨广场旁的塔楼和高原圣宝野牦牛的金身塑雕,无不尽收眼底;尤其是眺望那宏伟矗立的布达拉宫,真可谓金碧辉煌,天上宫阙,人间琼台啊!我们在想,圣地拉萨召唤着藏族无数的虔诚子民顶礼膜拜,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欣然前往瞻仰,或许正是这布达拉宫辐射出的神圣金辉的影响。 正是前晚布达拉宫夜景的吸引,我们在西藏的第一天就直奔大昭寺——这里最高层的钟楼是瞻仰布达拉宫的最佳位置。当然这里也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迎娶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寺庙。相传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藏语为“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之意。这尊佛像凝聚着历史,凝聚着藏汉交流的深情厚意,它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道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古朴的大昭寺历经千年岁月,香火却长盛不衰,如今更是游人如织,其神、其圣已非一般。我们一行小心谨慎,侧身前行,好不容易才挤进了满地匍匐的祝福祈祷者堵塞的寺门。看到藏民对文成公主如此的景仰虔诚,不由地又想起了日月山所见情景,不由地再次激起对文成公主为国家和平统一,为民族团结发展所做贡献的敬佩之情。 在钟楼上,抬眼望去,布达拉宫巍峨壮观的身姿一览无遗。它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结构严谨,下宽上窄,错落有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镏金瓦盖顶,下端绝大部分是洁白的,在它的上端中间部分是由白宫环护着的红宫;它坐落的这座山峦叫红山,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它的背面更有高峻绵亘的山脉,在蓝天青山(除此时夏季外,其它季节这背景则是雪峰)的映衬下,更见其气势磅礴;在红白双色的交织中,更见其圣洁庄严。 浏览一会,我们便由钟楼而下,离别大昭寺,赶往布达拉宫广场,等待这里的工作人员安排我们进宫殿参观。青藏铁路的开通带动了西藏的黄金热线游,而游客的增多不仅使拉萨等旅游胜地大小饭店旅馆爆满,也使各景点门票费节节攀升;象布达拉宫这样的圣地门票已是重金难求,而且入内者需经过象乘航班那样的严格审查。到了约定的时间,导游拿了我们的身份证于十天前我们传真过来的材料进行核实,然后经过电子仪器搜身,便开始了布达拉宫的徒步攀登。谓之“攀登”,其言实不为过。我们沿宫殿右侧的耳门而入,穿过拱形过道,那由硕大的大理石石板砌成的一级级的宽阔然而却是陡峭的“攀登”之道便展现在眼前。这是一条呈W型的几乎是90度角的登宫入殿之道,欲上白宫的入口处,必得沿石阶绕着半个城堡攀登五个长长的坡道。听导游讲,这布达拉宫高119米,相当于13层楼高。此时我们开始担心已有高原反应的两位同行者上不了这高高的宫殿,昨晚入住边防大厦我们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在拉萨上楼梯,上一楼相当于在上海登六楼,上二楼便如同在上海爬十二楼;而眼前又是拉萨的十三楼哇!然而,“不登布达拉宫就没来西藏”的警语给了两位长者无穷的力量;虽然气喘吁吁,一步一挪,抬腿十分艰难,但在我们的搀扶下最终还是登上了白宫的入口处,已经先时到达的同组游客看到我们这批年龄稍大的游伴没有掉队,都向我们投来钦佩和鼓励的眼神。其实,这攀登是一种战胜“自我”的意志磨砺,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试想想,当初国家的足球队为冲出亚洲增强队员的体能,将队伍拉上云南的海埂基地进行训练;可那里是2000多米,而此处却是近4000米呀! 进了白宫,导游一边讲解,一边引领我们去瞻仰认识这庄严而神秘的大殿。相传,藏族吐蕃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经常在拉萨近旁的山上诵经祈祷,给这座山取名为“布达拉”。“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处。公元641 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后,欣喜之余,为公主造了布达拉宫。当年所建的布达拉宫高9层,共有999间宫室,连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堂皇壮丽。然而世易时移,布达拉宫饱受雷、电、战火劫难,历尽沧桑,破败不堪,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以来重新修建的。 我们绕墙柱而行,缘木梯而上。这白宫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大殿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一层是达赖喇嘛冬宫——这里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俗称“日光殿”;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珠光宝气,显示出主人高贵的地位。宫殿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美丽的拉萨河宛如一条缎带,从天边飘来。近处是片片田陇阡陌,绿树村舍;侧身旁顾,又见那古老的大昭寺金碧辉煌的金顶。 来到红宫,文物景观更为神圣灿烂。它的主体建筑是各类佛堂和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华丽,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当时,清康熙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100余名汉、满、 蒙工匠进藏,参与了红宫乃至整个宫殿精雕细琢的工程。红宫中最大殿堂是西大殿, 殿内正中上方高悬乾隆所赐“涌莲初地”匾额,设有达赖喇嘛宝座。殿中还存有清康熙帝赠送的大型锦帐一对,是布达拉宫的珍宝之一。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一旁的经书架上,还置放着雍正皇帝赐与七世达赖喇嘛的北京版《丹珠尔》经书。红宫最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传说殿内的坛城是用20万余颗珍珠串缀而成的。红宫有别于白宫,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灵塔祀殿,而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居室和政治活动中心。红白两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特征。 由白宫到红宫,徜徉近两个小时,如果不是时间限制,我们决不肯依依作别。因为这里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堪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尤其是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壁画,它是布达拉宫和整个西藏历史的绝唱,它所记载的宗教故事、风俗民情、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既再现了一千多年来汉藏民族和睦相处文化融合的情景; 又见证了西藏亘古至今始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永远不可分割的确凿历史。 四、在当雄和林芝 入藏后的第三天的早上,旅馆叫早的电话铃声已响过几遍,而同行中住在同一房间的另两位却觉得头疼脑胀,几经努力,才终于起身打点好行装,勉强吃了一些早点,便急忙赶到旅馆门口;而西藏边防部队的现任政委和其他领导已等候多时,为他们的老领导余政委和我们一行高原的继续跋涉送行。“高原反应对每一位第一次来访者都是公平的,或轻或重,或早或晚。象他们这样的,只要坚持挺住,更没事!”有老政委的“高原”诊断,开出的“良方”,这两位精神顿起,似乎那疼胀的感觉也随即化为乌有。 为我们即将长途跋涉的高原之行,西藏边防部队的领导调用了部队两部最好的越野吉普,选派了两位技术过硬的驾驶员;而且还专门抽调医院的张政委作为随行医护,并随车配带氧气袋。 我们的车一出拉萨城,便向着渐行渐高的公路疾驶。余政委和我们同行的两位长者坐前一辆车;我们和医院张政委坐后一辆车,驾驶员是一位藏族士官,名叫“边巴”,三十出头,前额高高的,脸庞黑里透红,是典型的西藏人的特点。峰回路转,翻峦越嶂,随着窗外的山壑丘林逐渐掉落最低处,我们的话题完全聊开了。我们此行前往当雄的纳木错湖,距拉萨市400多公里,海拔高度5100多米;随后要去的几个景点,路程平均都在300公里,除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外,其它海拔都在4000至5000多米。因此由拉萨出来,总的感觉公路似乎都是往上的坡路。正因为这后面的旅程对初来西藏的我们一行是更加艰辛的考验,边防部队的领导便格外重视,竭尽全力做好安全和后勤工作,保证老政委和我们一行顺利完成对边防战士对学校教育的学习考察任务。 医院张政委是山东人,医学专科毕业,入藏当兵后一干就是16年,前两年按资历可以转业地方,可他却主动放弃;从他朴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他对西藏对西藏人民已经产生了一种感情。或许是真的是一种与西藏的缘分,他竟爽朗地告诉我们,现在他回老家山东探亲,总觉得没精神,天天打瞌睡——当然这是“低原”反映;补充完这句话后,他便顺理成章地为我们诊治高原反应,让我们及时地服用了药丸。 司机边巴话不多,专心于他的两眼注视前方,双手紧握方向盘;但不时插上一两句,却也为我们了解西藏的风景胜地和风物人情添加了权威的可信度。说起西藏喇嘛多,边巴告诉我们,现在的西藏决不向内地人所传,世俗规定家有两个儿子的必有一个要出家,而完全是志愿。至于喇嘛特别多,那是因为在西藏有百分之九十七的藏民笃信崇拜藏传佛教,在他们看来,有幸能做喇嘛就是在积德,在行善,在为活佛普渡众生,让更多的藏民过上幸福生活。说起藏民一辈子只洗三次澡,边巴更是愤愤不平:如果西藏人还没解放,还是处在奴隶社会的话,大多数西藏人的确如此。可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在拉萨已经有感受了;若西藏人真如此,你们在八角街那样的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早就掩鼻而跑,还有心思购物吗?其实不苟言谈的边巴是很有西藏人的自豪感的;而且这也表现在他对我们这些内地汉人的特别关照上。西藏地域广博,可人烟稀少,我们沿途难得看到有村寨;而在车上因高原气候所致我们必须大量的补充水分,因此小解就成了难题了。起初我们谁也不声张,内练忍功,总盼着前面就会有人家;可边巴是个很细心的人,当他注意到我们话语逐渐减少,而且语调也不像先前那样的轻松,便在一个临近小河且长有几簇草丛的地方将车停住:诸位请便,这里是西藏天然洁净的洗手间!那铿锵有力的严肃中却也夹着几分幽默的声调把我们给逗笑了。说完,他自己便面对马路注视着两旁,那阵式一看便知,它是在履行警卫的职责(以后的几天他都是如此)。当我们上车后又特地告知:你所踩踏的土地很有可能是人类第一次涉足的地方。啊,他这是要我们体验一种荣耀啊! 边巴揿动了车上的CD键,车内响起了浑厚而高昂、淳朴而欢快的西藏歌曲。我们一边欣赏这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一边在体察这两位西藏军人,再想起前两天在拉萨时陪同我们的支队牛政委以及那些欢迎招待我们的藏族战士,不由地悟出:或许是西藏这特有的高原纯朴浑厚的文化孕育了这些边防军人?孕育了藏汉民族之间长盛不衰的友情?因为耳旁响起的藏族民歌的韵味和眼前这些战士的情味竟是这样的融洽啊!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伴着悦耳欢乐的《天路》歌曲,我们只感觉眼前的公路越走越高,天上的蓝天白云越来越低;当我们随车登临山顶时,路旁石碑镌刻朱红大字——雪山之舟;米拉山口,海拔5380米。这真是一条天路啊!此时正赶上高原时而升腾的云雾在四周环绕,再回望来时的方向,缥缈的苍翠中,似乎有一条白色的缎带波浪起伏般的,一直飘到我们脚下。 驻足盘桓一会儿,我们便又系着这白缎,飘向那被西藏人称为“天湖”的纳木错湖。这里已是游人攒动,那边的沙滩地井然有序地停满了大小车辆,这边的草地上一排排地安扎着白色的帐篷;然而再放眼朝纳木错湖眺望,豁然开朗,这周围的人呀,车呀,帐篷呀,似乎顷刻间都显得小了! 那木错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意为“天湖”。它位于当雄和班戈之间,北侧依偎着连绵的高原丘陵,东南部紧贴着海拔7111米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的主峰,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开。 站在这纯净安详的湖边沙滩上,环顾四周,瞩目远望。那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深蓝色;那山麓蓊郁绵亘,雪峰银装绿裹;那天穹湛蓝,云霞朵朵,真可谓水天相融,浑然一体,天公造化,精妙绝伦啊!难怪西藏人称它为“天湖”,因为它的确是天上人间,人间琼池呀!徜徉在纳木错湖旁,我们只觉得五脏六腑被这湖水洗得洁净空明,思想灵魂被这蓝天雪峰映衬得纯朴童真。借用古人之语,此时的我们真的是“望峰息心,窥’湖’忘返”。同时又在想,若陶渊明能来此境地,必能写出令后人更加叫绝的愤世嫉俗的山水诗;若吴筠能到此一游,也肯定能创作出让后人更加欣赏拜读的工整旖旎的风景骈文。 由当雄到林芝,公路呈下坡态势,透过车窗,路旁景物如风驰电掣般,几盘CD才放完,便来到已属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的林芝地界的路口,早已在此等候的林芝边防支队的政委等领导,以藏族最隆重的礼节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而当我们紧随林芝边防支队的吉普来到八一镇,来到林芝边防中队营地后,又受到藏族籍支队长阿旺和列队整齐精神抖擞的战士们的欢迎。 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些纯朴坚毅而又充满自豪感的藏族籍战士们,又回想着一路上陪伴我们的医院张政委和司机边巴,我们不由地悟出了他们身上的一种精神动力,因为顺着他们的眼神我们又看到了对面墙上我们曾在拉萨边防总队也见过的十二个醒目大字——领导有情,纪律无情,管理绝情。正是部队领导对他们的关爱,正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正是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陶冶了这些战士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情操。晚上我们又被热情洋溢的阿旺队长邀请到他家做客。 在林芝这世界上人类涉足极少的地方,我们在阿旺队长的陪同下,登南迦巴瓦峰,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游巴松错湖和鲁朗牧场,尽情地品味地球上仅存的坐落在世界屋脊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原始生态风貌。这里集中了西藏秀美奇异的风光,山峦、雪峰、草原、湖泊……应有尽有,可以说是青藏高原具体而微的体现,先前在高原各地看到的景色,至此可以说已完全凝聚到了一个绚烂而空明、壮观而神奇的画框里。 五、在日喀则和江孜 早就听说上海参与援建的日喀则地区发展很快,而当我们车抵市区沿几条主要马路缓缓行驶后,先前听说的抽象看法便形成了眼前目睹的感性认识。 日喀则也称“后藏”,是历代班禅的住锡地(即皇宫或行宫),是西藏仅次于拉萨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高原风光旅游城市,而且是世界海拔最高日照时间最长(一年中的日照时间比上海多1330个小时)的城市。司机边巴是距此地90公里的江孜县人,顺着他的指点介绍,从车窗两旁看去,东西向的青岛路将日喀则城分为新旧两片。旧城的中心在宗山一带,向西延至扎什伦布寺周围。旧城以藏式民居和穆斯林居民区为主,丹增施馆,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以及大洁真寺都在这一块。近几年在上海等东部城市的援助下,市府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既保持了原有的特色风格,又适宜地增设了一些城市居民的生活设施,极大地提高了老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新城区则以珠峰路、上海路和科技路为主要干道,重要的职能部门、商业区、宾馆、以及公交枢纽等都集中于此。尤其是穿行在新扩建的上海路和青岛路上,你所见到的是笔直宽阔的马路,两旁兀然矗立的颇具海派风格的新楼,商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很有几处竟然有内地大城市那样的购物超市和大卖场,前来购物的顾客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与同属地区级的林芝相比,更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活力,感受到这座城市在西部开发大进军时由“上海速度”牵引着所迈出的步伐。 初来乍到,日喀则城市就给了我们如此亲切的印象。下午在旅馆稍事休息,我们便去拜访学校那位女老师在日喀则援藏的先生。 马先生住在地委大院由上海援建的两栋四层宿舍楼的其中一栋。三室一厅的家居环境足以说明上海市府对毅然投身艰苦环境的援藏干部的关心。虽然是周日,但马先生堆在桌上电脑旁的那一大叠统计报表材料又告诉我们,这些援藏干部是没有休息日的,三年来他的行程轨迹几乎就是宿舍——办公室这两点一线;而这次如果不是夫人来日喀则探亲,他还不知道扎什布伦寺在哪条街,公园又在何方。作为地区行署审计局的副局长,对日喀则的开发建设投资项目等情况,应该说是驾轻路熟,容易谈及问题的关键。10年来,上海先后分四批派出近200位援藏干部来到这边远的日喀则地区,他们扎根雪域边疆,他们通过以“希望工程”、“健康工程”、“安康工程”为重点的援藏项目,把促进西部开发建设落到实处。最近几年,上海加大了对日喀则地区开发建设的力度,不仅以雄厚的资金、一流的设计专家以及建后的反馈服务领导了东部城市援建日喀则的重任,而且也凭借驻日喀则援藏干部严谨认真的态度律己宽人的精神赢得当地藏民的高度赞扬。有此成绩,有此殊荣,正是上海的援藏干部竭尽全力让资金落实在具体的援建项目上;正是上海的援藏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以党的纪律、藏民公仆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知道,这在多年贫瘠闭塞而一旦开放的青藏高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的这些看法以及作为援藏干部的精神品质,在上海驻日喀则联络组长、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赵福禧(入藏前为浦东新区副区长)同志为欢迎我们的晚宴上,在与援藏干部领导们的交谈中得到了更充实的印象。 根据我们在日喀则的行程计划,联络组委派马先生领我们特地参观考察了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 一进校门,屹立在通往学校主楼甬道上的落成纪念碑上醒目的朱红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一所2005年8月落成的由上海投资设计并全程监管建造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学校大门走向主楼的开阔空间是修葺整齐布局别致的大花园,主楼是一栋呈丁字形的综合教学实验楼,在它的右前方紧靠围墙呈弧形的大楼是学校行政机构和老师的办公室;而在它后面的正中处则是师生共用的食堂餐厅;而在食堂餐厅的右侧,便是刚刚建成的三幢学生宿舍楼;在食堂餐厅与学生宿舍楼之间有篮球、羽毛球场和其它各种体育设施。我们走在纵横有序的水泥路上,一路盘桓瞻望,只觉得整座学校结构明快,造型洒脱,绿化清新,颇有东部沿海城市学校的特点。正当我们感慨,如果这里再配上一个200米的塑胶跑道和中间宽敞的草场,谁还会怀疑它是坐落在上海市的一所学校呢?此时一直陪同我们站在一旁的校长说:“我们有哇!塑胶跑道和操场就在食堂餐厅的左侧;只是被围墙给遮挡了!”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穿过一个拱门来到了这由围墙隔离开的才建成不久的红绿相间的塑胶大操场。 就着“塑胶跑道”这个话题,校长激动地又娓娓道来。这所学校在去年落成时投资已经是2000万了,而这在整个西藏也已经是最大投入的“希望工程”学校;但你们的韩正市长到这所学校看了以后,也有了你们刚才的感慨,并说,要建就一定要建最好的。不久,上海政府为我们这所学校又追加了1000万,建造塑胶跑道操场和学校外这条长达200米4车道的水泥马路。谈到对这所学校援建的资金,专门负责上海援藏资金审核的马先生在一旁插话道,我们上海同时还分别投资600万元和650万元,援助建设整个地区远程教育网络和解决中小学设备等,形成了以地区中专学校为总站、上海市对口五县为分站的“白玉兰”远程教育网络,并且完成了15所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的续建工作。另外,2005年上海市政府专门拿出40万元奖励10名高考状元和190名应届考取各类学校的贫困生,另外又拿出10万元奖励全地区200名优秀教师。 我们边走边谈,当回到主教学楼大厅时,校长指着墙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深情地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你们上海人的希望!”看着墙上一半以东方明珠为中心的现代化上海的剪影,一半以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为中心的日喀则城的辉煌远景,我们顿时明白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不辜负上海人民的期望,一定要凭借上海支援的先进教学设备,凭借在上海精神感召下的正逐渐焕发竞争活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建设上海那样的现代化高原阳光城的有用人才!看到我们久久注视着这幅画,这位年轻而颇显魄力的校长随手拿出一本书,封面是那样的熟悉,书名是那样的亲切——《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探讨》,我们不禁诧异,而我们的校长猛然想起,眼前的这位校长就是去年曾接待过的西部校长考察团中提问题最多,记笔记最认真的年轻人。“这是我去年从你们学校带回来的,我这一年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正努力对照实施;尽管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用好你们成功的经验!刚才你们看到的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就是为面向全地区招生的即将入校的高一新生准备的,以后条件成熟了,还要办幼儿园!”听到这样的铿锵之语,我们的校长为能在青藏高原在世界屋脊找到教育之音事业知己,再一次握住了这位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校长的手。 离开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时,高原上那硕大的夕阳正缓缓地垂向天际。回首再看这学校,只见夕阳的余辉正慢慢地把它涂抹成金黄金黄的宫殿,就如同香火最盛的大昭寺的金顶,就如同夜色中布达拉宫的金碧辉煌! 此时在日喀则已是晚上8点多了,而余政委打来电话,让我们随即赶往地委;因为地委郭书记听说我们明天一早要离开日喀则去江孜,已在地委等候,务必要见见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客人。当地领导如此热情,如此重视,让我们再一次感到身为先行改革发展较快的东部城市的教育工作者责任的重大;而与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交谈,也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西藏的领导干部对西藏在统一安定的基础上必能迎来经济建设腾飞的信心。临别,郭书记特地送我们每人一本由他领导策划编撰的《西藏日喀则》,其意尽在书中:宣传日喀则,投资日喀则,建设日喀则! 江孜是我们青藏高原之行的最后一站。它与锡金、不丹接壤,海拔4040米,也叫“英雄城”。1904年江孜军民在这里谱写了反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英雄篇章;现在江孜县中心的山顶上,依然屹立着一座城堡,这便是闻名中外的宗山抗英遗址“宗山堡”。司机边巴的家就在紧挨宗山广场通往著名寺庙白居寺的老街上。数日相伴,情谊日渐;何况又是得益于英雄城泽被哺育的英雄后代!于情于理都决定了我们在江孜的主要活动就是拜访边巴和他的家人。 这是一栋典型的藏式民居,结构两层,均为石、木结构,外墙主要由深红和墨绿两种颜色搭配。楼下是宽敞的未经任何装修也没有任何家具只放着一些农牧用具的大厅,往里蹩进一个耳门,便是圈养着两头牦牛的露天牛棚;而在大厅更里面的耳门内则是相同结构的羊圈。 主人的起居饮食究竟在哪?纳闷间再掉转头环顾着偌大的空间,只见进门的左侧有一个窄窄的陡直的扶梯。此时的边巴又露出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自豪感,领着我们援梯而上。才一探头,就觉光艳灿烂,别有一番洞天!惊喜中我们鱼跃而上,竟置身在一个宽宽的足有40平米的大阳台上,好奇的我们仔细观赏着这独特的真正属于主人起居的楼台亭阁。朝南临街,车水马龙风物人情尽收眼底;北面红白相间的廊道屋檐上挂着火红辣椒,正中一张长沙发,正对着阳台上那姹紫嫣红的各色花卉,尤属那梨树叶子醉人的红与挂在屋檐上那辣椒撩人的红交相辉映;两边是两间主卧室,西面是配置完备的太阳能厨房,东面是一间长长的厢房与紧挨着的卫生间。见我们有如此的兴致情趣,边巴的家人始终等在一旁,待我们满足后才分别引我们参观他们的卧室和厢房。这长长的厢房主色调也是红色,中间有两根柱子,与靠里侧两扇窗棱一样雕着龙凤,鲜艳华丽;卧室的藏床也是雕龙刻凤,非常漂亮,而且也和这里一样,配上电脑电视皮沙发,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古典传统的华丽色彩与现代摩登的生活用品温馨迷人。 寒暄时,主人分别将沙发前长长茶几上的青稞酒、酥油茶等逐一地向我们敬上三杯;尤其是呈上牦牛、山羊肉干时那殷切情谊溢于言表,不禁又让我们想起在林芝边防队长阿旺家做客时的情景。“这是我们高原的珍品,它的养料是雪域高原的冬虫夏草和矿泉水……”,阿旺边说边用犀利的藏刀将一条腌制的牦牛腿肉一块块地切下塞到我们手中,直到我们大块朵颐地把那牦牛肉吃完,他那憨厚爽朗的脸庞便绽开了笑容。眼前的边巴重复着我们熟悉的动作和熟悉的语言,那热诚,那自豪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火红般的情感。而他这内心的火红似乎又和那梨树叶醉人的红,辣椒那撩人的红,以及屋内屋外所有的红汇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向我们四周,向青藏高原,向祖国大江南北涌去。 临行作别,哈达又挂胸前。看着眼前边巴和他家人如此热情好客,又想起所到之处那些藏族籍战士对我们的盛情款待,还有那些不相识的藏民对我们的友好招呼,思绪中逐渐强化了这样一个意识:自文成公主进藏后一千多年来,西藏人民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汉族以及祖国其他民族的朋友;而改革开放西部开发的步伐又将他们与祖国各民族人民的距离拉得更紧了,他们把自己的热情友善和幸福生活传递给我们,正是希望我们和他们一道在维护西藏统一和平的基础上去建设富强繁荣的明天!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伴着这熟悉而温馨的藏族民歌,我们踏上了归途,前往拉萨贡嘎机场。 仰望蓝天白云雪峰,仿佛伸手可接,因为登上了一条神奇的天路;俯瞰草原湖泊山壑,宛然缥缈图画,因为走进了人间天堂。 我们顾盼流连,依依惜别。 在村寨旁,我们和刚放学的藏族小学生合影留念…… 在青稞地边,我们留下了到访的足迹…… 在天然温泉池,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在贡嘎机场,我们得到了机场边防战士赠送的最新出版的两张西藏民歌的光盘…… 2006年9月3日完稿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