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乌兰巴托散记(二 蒙古包·蒙面人·出租车)

2016-1-20 00:00| 查看: 816|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蒙古包   在我印象中,蒙古包是属于乡村草原的,那里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牛羊成群、牧歌嘹亮。除了展览作秀,简单原始的蒙古包在现代化的摩登都市里是不该出现的。然而在乌兰巴托,这个全国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成片的蒙古包群不仅填满了市区周遭的山坡,还在城市街区中随处可见。优雅圆润的圆锥形状,洁白厚实的毡布包围,与生硬死板的都市建筑相比别有韵味。如此奇特的城市风情,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事实上,蒙古有四分之三的人全都住在这种白蘑菇形状的蒙古包里,一是习俗,蒙古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五百年前,这种稳固保暖而轻便的蒙古包成了牧人们数千年草原生活的好家园;二是便利,搭建或拆卸一个蒙古包通常只需要一两个时辰,便于游牧民族经常迁徙的居住特性。一个好蒙古包的造价在蒙古绝不低于一辆好车的价值。   虽然蒙古包有诸多好处,但比起现代化的居室环境,仍显简陋恶劣。夏季闷热,冬季寒冷,即使布置上现代家具,也还是无法与设施完备的公寓楼房相比。在乌兰巴托,富人早已搬出蒙古包,盖起了连片的现代化住宅楼,而住在山坡上的蒙古包甚至比之更简陋的木制棚户里,是来首都讨生活的外乡牧民。   自2000年起,连续几年的干旱和大雪使蒙古的畜牧业遭到重创。在受灾严重的牧区,许多牧民都失去了“生活之本”——牲畜。为了生存,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世代居住的辽阔草原,纷纷“游牧”到城市。于是,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便成为这些“游牧”人的首选之地。   蒙古国土面积为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目前全国人口为二百七十万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乌兰巴托登记注册的常住人口有八十多万,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实际居住人口却有近一百五十万人。这多出来的六十万人口就是“游牧”人,给首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使就业竞争变得激烈,尤其是服务行业,工资水平持续走低,养家糊口日益艰难,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流落街头。另一方面,这些蒙古包和木板房在冬季完全靠烧木柴和烧煤取暖,从四周山坡上千家万户冒出的缕缕黑烟污染着整个乌兰巴托。尤其是夜间,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十分呛人的煤烟之中。草原之都在逐渐失去往日的纯净和清新。   我曾花了一天的时间沿着依山而行的图拉河徒步行走,拍些风景照片。河两岸是漫坡密集的木房和珍珠般的蒙古包,红顶白墙在蓝天碧草的衬托下分外娇艳,在照片中是如此美丽,却不知身处其中的人又有多少难言的苦痛。也许贫民之痛和环境恶化是发展中国家永远难解的试题,然而生活仍在以它应有的乐观方式继续着。至少,这些前来河边戏耍的孩子们的灿烂笑脸能证明这一点。 蒙面人   在市区闲逛时,我发现有群装扮诡秘的人散布在各处。这些人以妇女居多,皆头戴棒球帽,面戴口罩,将面部遮挡得严严实实,身背大挎包,手里举着一部带天线的电话机,在街头徘徊。最初我以为他们在兜售二手话机,每次端起相机想拍下这些人时,他们总是迅急闪到一旁,躲开镜头,显得神神秘秘,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他们并不是卖旧电话的,更不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充当着“移动公用电话亭”一职。只要前去打电话,他们肯定不会避开你,反而会很耐心地举着手里的话机,安安静静等你讲完,有时还会跟着你的步伐变动相应的位置,绝对是称职的“人工智能移动”。很想询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可惜只会简单蒙语的我无法进行如此“高难度”的对话。有人说是因为乌兰巴托的街道环境污染大,许多破旧的二手车尾气超标严重,这样打扮多少可以避免些污染,但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所以“蒙面人”之蒙面至今仍是我的一个不解之迷。   跟我国的公用电话不同,这些移动公用电话亭使用的是蒙古电信公司(MobiTel)的无线网络,营业者必须缴纳一万图押金才能开通拨打全国范围内的电话服务,交十万图押金才能开通拨打国际长途的服务。不同的地段话费不同,通常竞争越激烈的地段,话费越便宜。一般情况下,拨打手机每分钟150图(合人民币1元),收入的50%归营业者;拨打座机每分钟100图,收入的25%归营业者。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虽然近两年手机已经开始普及,并且是单向收费,但昂贵的手机号码购买费14900图(约合人民币100元)及手机购置成本,对于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圆的蒙古老百姓来说是个不小的门槛。所以这种信号不错成本低廉的无线电话服务仍旧有着广大市场。从营业者角度来说,这种投资额度小经营成本低的个人电信服务生意,也为庞大的“游牧”移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因为服务地点随意挑选,可根据使用频率灵活改动,更符合蒙古人民的游牧天性。   据了解,乌兰巴托的“移动公用电话”大概产生于2000年。刚开始时非常红火,最高峰时从业者超过万人,目前生意已大不如前。“蒙面人”们虽然不论严寒酷暑风雪无阻地工作,一天往往要工作八九个小时,每月才能收入几十美元,直叫人感叹生活的不易。 出租车   前来乌兰巴托的时候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中国商人,介绍乌兰巴托特点的时候告诉过我一句话:是女都是鸡,是车都是的(的士,出租车)。 “是女都是鸡”这一说法显然不厚道,蒙古人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道德习俗,从一而终等三贞九烈的道德廉耻观显然不属于他们所有,但把喜欢谁便跟谁过的蒙古女人等同于纯粹出卖肉体的妓女是完全不对的。而“是车都是的”,自然也有些夸张,不过形容倒确实很形象。   乌兰巴托有正规的出租车,车身黄色,顶灯、计价器、发票一应俱全,只是数量较少,覆盖范围小。作为自发补充,乌兰巴托的“黑车”数量之多,给人感觉似乎但凡正常行驶着的小车只要你手一招,就可以立马转正成为"出租车"。车费按250图每公里计算,车程依据汽车仪表盘上自带的里程表来统计。当然如果不清楚这一约定俗成,不知道起步价,不知道怎么看里程数,被黑车司机宰一刀也是经常的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私家车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充当出租车,只有每年缴付两万图(合人民币140元)后才可以自由地拉客。政府的宣传资料上自然也一再强调,不要乘坐无出租牌照的黑车,否则后果自负。   蒙古的进口汽车是零关税,因此车价相当便宜,一辆崭新宝马3系售价2.5万美元。二手车更是便宜,一辆仅仅跑了五万公里的丰田皇冠售价不超过七万。因此汽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鲜见,摩托车量少。   马路上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车辆都是韩国现代和日本丰田,也有些豪华车比如奔驰悍马等等。越野车和SUV所占比重不小,因为乌兰巴托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力,路况不好,除了市中心苏和巴托广场附近的道路比较平整之外,其余几乎全都坑坑洼洼,年久失修。   虽然交通规则是靠右行驶,车辆应该是左驾驶位。但也居然有些右驾驶位车在路上欢势地跑着。并排驾驶着的司机一左一右地坐着,状如哼哈二将,十分滑稽。这一情景,我仅在战后的阿富汗见过。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乌兰巴托散记(二 蒙古包·蒙面人·出租车)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86052-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