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踏古寻春,在钓源探古访友
乡村古镇,对于久居现代都市的城里人来说是十分诱人的字眼,丽江、凤凰、婺源、黄姚这些古老而充满无限风情的地方早已是出游者们的热点选择,直到今年春节长假,才有机会去江西体味婺源这个“最美的农村”,以及钓源这个延绵了千年的民俗古村。
从景德镇驾车去婺源理坑的路程崎岖难行,因为有许多路段正在修筑,也因为当时天已黑透,尤其有几段搓板路把人颠得乱七八糟的,底盘稍低的车更要步步为营,蹒跚前进。每路过村庄停车问路,村民大多都热情指点,只是每当他们说到左或右的时候,不知怎地必是非常有趣地举起与所说方向相反的手来表示,而不是举相同方向的手,面对这些憋厚老乡们的“口不对手”左右不清,真不知该相信他们的“口”呢还是“手”才好,大伙都捧腹不已又无可奈何。这样且走且问,到埠已经满天星斗,村里人家都准备休息了,遂找了一户住在河边的人家安顿下来。
年初三早上七八点的光景,和熙灿烂的阳光从古旧的木窗框外闯进房间,渗透着每一个角落,使得本是十分老旧的木阁楼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想起昨晚三人挤在小房间的床上,窗户缝里穿进来的风在脸上冷嗖嗖地吹着,几乎是一夜无眠。窗外不时飘来阵阵欢声笑语,一种轻快弥漫开来,使我们倦意全消,迫不及待想出去探个究竟。门前是长条石板铺砌的临河大街,隔不多远都有窄窄的石阶通到河边,村里的妇女正聚在河边边洗涮边拉家常,春寒料峭河水仍是刺骨的冷,也许是习惯了她们毫不在意地有说有笑,看上去那么自然满足。阳光可爱极了,它将长街上的每个人都照得通体透亮,似乎身上的每一根血管都能感受到它温暖的触摸。这里的人们,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相识的或不相识的,都是笑脸盈盈喜气洋洋,我羡慕地望着这些快乐的人们,渐渐的脸上也有了被感染后的笑意,脚步也变得轻松起来。沿着长街是一间接一间的明清古宅,村里古宅大多保存完好,偶尔有些人家门口挂着大红灯笼,十分的古朴雅致。在每家门前墙根儿底下都一溜儿坐着老人和小孩在惬意地晒太阳,当我们饶有趣味儿地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友好地微笑着回视我们,倒不知谁是谁的风景呢。理坑是条仕宦名村,筑有不少气势雄伟的官宦府第, 虽然雕栏门楣色彩不再鲜艳,但上面灵巧精致的雕刻犹存, 抚摸古老凝重的石门,还是依稀能感受旧日的繁华和威严。漫步普通民居,大多很沧桑的样子,却另有一种熟稔的平和亲切。秀色可人的小院落,闲养着荷包红鲤鱼的好玩的池塘,屋内随处可见的精美的雕刻工艺,让人看着满心欢喜。
小河对岸就是古老的徽州古道,徒步其中,闻着刚翻转的掺杂着温热牛粪味的浓浓的泥土芬芳,和着淡淡的树香,踏着悉悉索索向下倒去的茅草,遥想着在这无边的岁月里,古道不知曾踏过多少官差的快马,商贾的车队,更多的是寻常百姓为生计奔忙的步伐,当繁华、苍凉、辛酸这一切烟消云散,只剩下石道上深一条浅一条的槽痕,铭刻着历史的风霜,教人唏嘘。沿古道上到山腰,村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都说春天是最适合婺源的季节,青山如黛,绿水如绸,白墙黑瓦的村落被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绿色所环绕,还有那满坡鲜艳的红杜鹃和绿油油的茶树,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让人无尽向往。许是今年春节来得太早,眼前见到的却是大片大片的暗灰色,山坡、田野、村庄到处光秃秃灰蒙蒙,少了绿色衬托的村落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的样子,让我们好不可惜。若在合适的季节,来这里准会有不想走的念头,悠闲地住在农家客栈,每天看阳光,看青山,看碧水,看村落,看老宅,看人,一定是件非常惬意自在的事情。
婺源不仅山川秀美,而且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更有显赫的近代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千百年来不知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由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婺源何以被称为是“最美的”了。近几年的旅游开发给婺源注入了新的生命,乡村的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甚至有了令人大感惋惜的表现。我们在理坑住宿的那户普通农家,事后我们发现,他家无论住宿还是吃饭价钱都比别家高出许多不说,主人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难免让人心里不舒服;在“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游玩时,同行友人看见有处住家挺有意思的(为存厚道,不在此标举),当时屋内没人就进去拍了张照片,刚要转身离开,却从屋里深处急急跑出一个大声嚷嚷着上了年纪的妇女,细听之下才明白原来她在理直气壮地索要照相费,最后友人只得付钱了事,弄得大伙儿好不扫兴。淳朴的民风不断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所冲击,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吗?显然这是不可抗拒的,游者们只能期望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尽量减少到最低罢了。
文章出处:http://www.cwyw.com 旅游热线:0793-7499599 QQ:410177499 251866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