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是座小城。 如果不是直接说,这是江苏的城市,可能不少人一时真弄不清它的出处。就连我,出生在相邻的另一座城,很久以来对这地儿也是熟视无睹,直到近年,去了,转了,看了,得了些所谓印象,故而方能够在此沾沾自喜地显摆一番。 水绘园与尘封的爱情 说起如皋,就不得不提水绘园,它位于古城东北角,乃明清之际邑人冒襄冒辟疆携爱妾董小宛的隐居之所。 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因为具备了才子佳人的经典流行元素,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记得小时候夏天乘凉,说书老人就讲过他们的段子,而且中间还有第三位人物的出现——顺治皇帝:据说这哥们横刀夺爱,强把董小宛召入宫中,然而这女子却一直心系她的冒郎,终致悒郁而死,结果多情皇帝也伤得很深,去五台山出家了云云。 不过现实的版本,与传说是有很大出入的。冒辟疆生于仕宦之家,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有感于明末之朝纲糜烂,他于是参加了当时的进步文人团体——复社,以期挽回时局。那时文人间的诗酒唱和,自然少不了名士风流,邀一些词曲俱佳的名妓,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便具备了和冒公子数面之缘的机会。仅仅到这一步,这故事还不算精彩,二人相识相知之后,又经董之姐妹柳如是、江南士林领袖钱益谦出面张罗,董小宛终于从青楼脱身,随冒辟疆回到了水绘园。如果仅仅到这一步,无非还是通常的大团圆大结局,然而命运再次给他们来了一次颠簸:随着清军入关南下,举家避乱、仓惶而去那是在所难免——还好,并未发生董小宛被顺治看上,征入北京这样的事情。当离乱之后,再回到如皋的这个园子隐居下来,我想:冒、董二人之间的爱情——这会儿该用上“爱情”这个字眼了——是此前任何时候都无法企及的。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大环境的关系。入关以后,清朝虽然用武力平定了全国,但是如冒辟疆这样的江浙很多士人并不认同这个政权,而是以前朝遗民自居。一个明显的例子,康熙上台多年以后,开“博学鸿词”科,意在笼络南方士人,放下与朝廷的对立态度;冒辟疆也是在应征名单上的,不过他坚辞不去,表现出不屈的气节。所幸的是,身边有董小宛这样温婉的女人,冒辟疆丧国后这段苦闷幽闭的日子,尚有一丝亮色,能够一起抚琴作画、谈诗论艺,这爱情的存在,对心灵是多么大的宽慰啊。 水绘园里游人很少,恍若还是私家园林一般。抱水而行,过涩浪坡,到古城墙,好几处园里园外只隔着水,而另几处登高即可往外眺望,颇有些通透相连。因为没有深院高墙,那些田畦瓦舍近在眼前,便有了一点点市井村野之气,这可是归隐的极高境界。园子里如此得静,走着走着,会觉得自己碰过的某一块石,看过的某一丛花,都尘封了这一对鸳侣的爱情断片。岁月无声,匆匆过去了三百多年;然而草木并非无情,那些心有灵犀的一颦一笑,应该都留在了它们的记忆中。 在园子里转到最后,便到了水明楼和洗钵池。水明楼是后世某人为了纪念冒氏,在水绘园遗址上建的一组楼阁,并且取杜甫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来给它命名。楼在洗钵池西,如同一艘画舫泊于池上,如今已经成了此园标志性的画面。楼内陈列有冒辟疆生平介绍,看到他的著述之中有一本《影梅庵忆语》,是回忆他与董小宛的爱情生活的。或许真的红颜薄命,董小宛与他一起只过了九年,便先行而去。所以冒辟疆在书中称自己一生之福,都在这九年享尽。其辞凄婉恳切,穿越了时空,令今日之我亦读之动容。 花木大世界与盆景艺术 如皋的花木在远近是颇有些名气的,间或看到一些有关的宣传,总之是发展很不错,苗圃办得相当多,而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可观的产业。 游水绘园的时候,边上有个盆景园,进去一转,不想竟看到了两件珍品。一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宅中之遗存——古柏盆景“蛟龙穿云”,苍劲挺拔,神韵不减;另一件是明代留下来的,可惜我只是个凑趣的非专业人士,它的名字、品类,这会儿我已说不上来了。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如皋的花木盆景,追溯上去是颇有些历史渊源的。如此一来我便很有兴趣想去某家苗圃看看,不过打听下来,如皋人民却给我建议了一个新去处——花木大世界。 所谓花木大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花木交易市场,不过其面积之大,分类之细确实配得上“世界”这个称谓。进门首先是盆栽品类的区域。采光的大棚,被隔成一个个门面,且各有各的经营特色,象君子兰园、牡丹园、盆景园……等等。再往里是大片的露天地方,被道路划成一块块的,密密地长着小树苗什么的,想必是用来做苗木买卖的。市场里的买主好象是结伴来的多,有本地的,一家子内部讨论完再接着和老板砍价,也有外省市的,轿车、卡车停在道边,交易谈妥了已经在将花草搬上车。看来买卖真不少。 逛的那天恰好是暖暖春日,穿行在花花草草之间,尽管不是什么公园景点,但那份轻快、惬意却一点也不少;更何况卖家见你来了,并不咄咄逼人,而是任你参观欣赏,有的还临时客串一下科普教员,告诉你不认识的花草的名字,这又更添一层愉悦。前前后后兜了一个多小时,问东问西,还真长了点见识。原来盆景也是分流派的,远的有岭南、四川,近的江苏就有苏派,扬派。而如皋的盆景是归入扬州这一派的。不过回到家做功课,发现如皋人民心气儿很高,对外已经称自己是如派了,呵呵。盆景流派的分野,主要的体现在于造型风格的不同。如皋的盆景,多选用松、柏一类的树种,为了达到严格的造型要求,是断然不能让树木任意生长的,要进行蟠扎,辅以精心的修剪,从而做出 “两弯半”的效果。这个最终成型的“两弯半”,便是这一流派的特色所在。此外,这类盆景的摆放也大有讲究,将两盆对称地放置称作是“蹲狮式”——对此,我望文生义的理解是,这种摆放格式,大概是因为象从前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取其神似,所以叫蹲狮吧。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南到北恁多的城市,为什么就如皋等区区几个地方在花木盆景方面具有强势的地位?这恐怕还是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严格来说,盆景其实是一门立体的艺术,它的发达与否,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最早的那批盆景作者,或许大可以被圈到农民的范畴里被称为“花农”,但他们与文人群体之间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简单,文人士大夫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乃至他们的购买意愿,无不对盆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甚至想,某些时候,花农与文士,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两种角色罢了。 这样我们再来看如皋这个城市,处在温润而富庶的长江三角洲——一个文脉深厚的区域,在这里文士阶层是不缺的,较有名的象宋代胡瑗,明代冒襄,前面都提到过。这其中的殷实之家,可能大小总有个私人的园子,所以盆景的市场需求也是不缺的。而且这里既是小城,就不似扬州、苏州那般热闹浮华,适于过平静的日子,这种氛围下侍弄花草,便很有“采菊东蓠下”的意趣了。或许,盆景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气候和历史环境里渐渐形成的。 东水关和古城风貌 最近若干年,房地产利益驱动的城市拆迁浪潮,几乎是席卷南北,如皋概莫能外。真应该感谢冒辟疆先生,亏了他们家建了水绘园,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周围这一片民居,出于跟园林相和谐的需要,还被留了点下来,算是古城风貌区。 这片区域里,我先去看的是东水关,即如皋城从前的一处水城门。如皋古城的别致之处,是拥有内、外两条城河。形象的解释,外城河是个大“U”字,套着内城河小“U”字,两个“U”上方盖着更宽阔的运河水道。而东水关,就是内城河连接通扬运河(如果我没弄错的话)的一个城楼。因为如皋的古城墙早就没了,残存的东水关孤零零地站在内城河口,样子并不光鲜,不过架势还在。估计这水关已经是落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是这一块的住家,如今已很少有人会转到这儿来。但是,时光倒转若干年,在曾经倚重水路交通的那个年代,这里舟楫往来,进进出出,沿岸的商号、食肆、耍子的去处,想必也跟着起来了一大批,那光景,该是闹猛得很呢。 东水关内,沿内城河走一会儿,过玉带桥,另有一桥——迎春桥。此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座石拱桥。平原地带没有山,原本平坦得少了很多棱角个性,好在因为有桥的出现,可以补形胜之不足。迎春桥无疑就有这样的效果,在一个线条为主的视觉画面里,突然看到河上跨着一个半圆,周遭的环境一下子就显得生动起来。走到桥上,两边的护栏各有一块条石,分别刻着“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据说这是当年邑人某某捐资所造,虽历经多年的风雨,字迹却仍然清晰。如皋的民风民情,从这些刻字亦可见一斑吧。迎春桥的东西两头,是古城的石板街东大街。说是大街,其实宽不过两米左右,两边是苏北常见的小瓦平房。在这样的老城区是很容易捕捉到一些生活场景的,因为左邻右舍习惯于一面在街边择择菜、洗洗晒晒,一面谈谈闲、拉拉家常。这是我曾经很熟悉却无法重温的体验。当我拿着相机准备拍一拍,一个骑车人从我旁边过,扭头对我说:“多拍几张,说不定以后就没了!” 是的,东大街迎春桥一线往南一点儿,便是如皋的东西主干道中山路,路南全是城市改造后的丰硕成果。也许,骑车人的担心不是一点没有道理。我不由地想起了迎春桥上的那句话——愿“人”常行好事。在拆迁的冲动面前,请保全这一小片故土家园吧! 长寿与秘诀仙方 穿行在如皋的街巷,总觉得看到的老人很多,心里于是嘀咕,莫非这是长期以来受了“如皋为长寿之乡”这概念的暗示?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如皋百岁老人的报道,陆续出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电视、报纸等诸多媒体上。所谓多寿是福,这自然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用来做新闻是很讨巧的。数据显示,全如皋市,百岁老人竟有一百多!这么排下来,九十、八十年龄段的人数更不用说,肯定要以千、万计。有硬邦邦的数字摆着,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挺牛。 益寿延年自古是凡夫俗子的一大念想,我当然也不例外。来到长寿之乡,秘诀仙方总是想打听打听的。我家乡的方言和如皋话并没太大区别,所以很方便去攀谈,跟一些老老少少聊过之后,发现他们对长寿现象的解释,莫衷一是。有的说,如皋人长寿是因为吃萝卜干——如皋萝卜干是当地特产,风味独特,平常人家经常就着这个来喝粥的;也有的说,长寿很可能跟喝黄酒有关——如皋产黄酒,这东西酒精度不高,又含氨基酸,每天来点是蛮合乎养生之道的。 特定的饮食习惯对人的寿命是否有影响?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不过把结论完全归于这一点,好象又太简单了点儿,否则,早可以去各地推广了。如皋人的长寿,想必更有其内在的因素。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和城市的气质有关。 从我攀谈过的几个人来看,他们给人的共同印象是淡定、随和的,应该说,这里面就有如皋的城市气质对他们的影响。作为一个江海平原的小城,如皋从未在历史上以极富影响力的形象出现,它只是一个并不显赫的城市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逝者如斯的平静生活:园林,盆景,市井,河桥……这样回望一下,如皋其实很象一位隐士,陶然在一方天地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了这环境的熏陶,该是颇有些隐逸的心境,“夫惟不争,故无尤”。试问,有此等心情心态,不嗔不怒,放的开看得破,又怎能不长寿呢?至少这概率也会高出许多的。倘若真要编出个秘诀之一,那不妨这样写:何以长寿,自往心中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