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台湾进入日治时代,大量日籍移民进入台北市。考虑其城内建筑分布与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缘,台湾总督府规划台北城西门附近空地为日人居住处所。而为因应包含末广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筑地町、寿町、滨町、泉町(今 台北市中华路一二段两侧及西门町徒步区)等地的日人生活机能需要,西门旁的“新起街”于1896年出现以简单木造房舍为主的市场建筑,此市场主要目的就是供应当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1907年,于市区改正过程中顺利拆除台北城墙与西门的台湾总督府,则进一步委由知名建筑师近藤十郎兴建正式的西门市场以提供更完善的市场来替代本有的木造旧市场。 也称为“新起街市场”的西门市场正式落成于1908年12月,为台湾第一座官方市场。该市场入口为每立面8m八角形的两层楼洋楼建筑,另一边则为“直”约65m“横”约45m,内部“宽”约15m的“十字形”红砖砖造一楼楼房。日治时代的中后期,市场周边陆续增建多处私人平房店铺与摊贩。1911年市场附近也设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椭圆型小公园。(均在今 台北捷运西门站附近) 西门市场入口的两层洋楼,即为现今红楼。因其外观为八角形,因此被当地日人居民称为八角堂。八角堂从立面可见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墙的女儿墙装饰突出的三角形的“山头”,另外,外墙则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横带装饰。在内部方面,八角堂采用八角形梁柱系统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上面为钢铁支架称起的八角形屋顶。以空间论,约可包含二楼的八角形大厅,与一楼入口大厅与分居八角落的八间小店铺。 1908年落成后,西门市场一直都是台北当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费市场。除了充当传统菜市场的十字型西门市场外,八角堂的红楼建筑的一楼共八间小店铺也分别贩卖休闲文教用品与西药等用品,八角堂二楼则贩售台湾土产、明信片及日本土产。 2008年8月,台北市文化局为活化西门红楼,引进茶餐厅于八角楼提供茶品与茶点,提供观光客体会在古迹中饮茶的特色文化。而后方十字楼部份,前端部分隔成16间小型创意工作室,供台湾自创品牌的创意设计家进驻,统称为“16工房”;后端则由PUB经营团队进驻,邀请独立乐团入内表演。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期,连同八角堂的西门市场都转由新政府官方经营。除了后方十字型建筑与周遭店铺继续担任传统市场外,1949年,因国共内战退避台湾的上海知名商人陈惠文连同数人向政府承租八角堂,并改名为沪园剧场。陈惠文于该剧院二楼添置戏台与三百余座位后,以表演京剧为主。不过,该表演并不受当时由中国大陆移居台湾的新移民所欢迎。 1951年,陈惠文将沪园剧场改名为红楼书场,表演内容也从京剧变成了说书相声。而取其红楼名,一则是因为该建筑的红砖洋楼建筑,一则为配合说书的雅致别号。 由表演京剧转变成说书相声的红楼,因其来自中国大陆移民增多及大小场地适合,颇受欢迎。1956年,沪商陈惠文更于说书表演项目外,增设越剧表演,同时将红楼书场正式更名为红楼剧场。 1963年,因应电影于台湾当地日渐普及,红楼再度改名为红楼戏院(红楼电影院),开始播放江山美人等黄梅调与其他国语电影影片,该电影院也为西门町早期电影街的起始点之一。 1970年代初期,大型的西门町电影院数量急遽增多,空间座位与声光设备无法与新电影院相比的红楼戏院日渐没落。1970年代中期至1997年正式歇业为止,红楼除了成为二轮电影院之外,还以播放色情电影著称。1970年代至1990年代,红楼旁边广场也是台北男性同性恋除了台北新公园(今 二二八和平公园)之外的少数聚集场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