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底暂时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心满意足的爬回井底,继续平淡的生活。这就是旅游的意义吧……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南京回来的时候,我对这座城市有了直观的印象。秦淮河石头城钟山等等对于我就不再是书上抽象的概念了。我在南京待了三天,不可能把南京的古迹全部看完。但已经让我很有感触了。南京和西安一样,步步是典故,处处是历史。可以说不了解这个在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南京和别的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历史,沧海桑田的感受会非常强烈. 下火车后在火车站乘坐44路公交车直奔之前预定的“龙泊湾假日旅馆”,网友推荐的,早几天就电话预定了大床间,checking in后,感觉网友还真不是乱盖的,老婆一连发出了几个感叹词,特别是浴室,已经让我们想入非非了,呵呵,跑题了。
晚上旅馆对面的夫子庙景点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秦淮风月是我到南京的重点旅游对象,也是所有游客的重点。我只能被人群簇拥着从这头走到那头就算了。连夫子庙都没进去。是没能挤进去。(可能因为是中秋假期的原因)本来还想进江南贡院,爱人对此不感兴趣也就算了。至于王谢故居本就是营造的景点,还不如留住原本诗意的想象。秦淮河可能也只能晚上来,白天看到的或许只是一条臭沟,不过晚上乘上画舫,游览一下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魂牵梦绕的秦淮河,还是能找到一点浆声灯影的感觉的。 第二天去了中山陵。照样是人多。人再多也要排队瞻仰中山先生遗容,以表达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中山陵也确实气势雄伟,名不虚传。不过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灵谷寺。灵谷寺原名开善寺,是纪念宝志和尚所立。宝志也就是后来演绎成济公和尚的那位。我们在寺里吃了一顿斋饭,只是普通的面条,只要三块钱,而且让你自己投钱。在这里服务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真诚。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佛教的教化力量。相比之下,北方的寺庙只有泥塑的菩萨而没有真正的佛。从中山陵到明孝陵,明显地感到游人少了。这反映大多数来南京旅游的尤其是跟旅游团而来的只到秦淮河和中山陵。这也造成外地游客只知道中山陵,对近在咫尺的明孝陵却浑然不知。其实明孝陵才真正值得瞻仰。中山先生之所以自选长眠之地在钟山,也是因为这里有恢复推翻异族统治的朱元璋的陵寝。 第三天上午去了鸡鸣寺。这是梁武帝出家的地方。南朝四百八十寺,所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实在是开一代风气。从鸡鸣寺出来就去了九华山。这里有玄奘塔。缅怀一代高僧,只能用高山仰止四个字来形容。从九华山我们又登上了明城墙。这一段就是古代的台城。历史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活剧。当时人看来是悲剧,而对于后来的人则是喜剧。梁武帝曾经在这里被侯璟困住实在撑不下去了投降了;陈后主也是在这里和张丽华一起被隋军从井里拉出来,美人的胭脂蹭到井边,遂留下胭脂井的典故。 在明晃晃太阳照耀下漫步于这段古老的城墙,看着一块块砖上刻着的名字,想到的是我脚底下踩着的原来都是血和肉,这些人都曾经活生生的存在过,他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最不起眼的尘埃,但却由于这种生硬的建筑物而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幸还是不幸?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最终见证历史的都是没有生命的石头瓦块,多少年有多少代,它们忠实的守护着一段段历史,只有它们可以永存。不,他们也有生命,是一代代人的情思为它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它们已经不单纯是石头瓦块, 它们是诗是美丽的汉语文字。 下午我们去了清凉山,清凉寺早就没有了。诸葛亮就是在这里对南京做出了最早的风水鉴定。他说这里龙蟠虎踞真乃帝王之都,从此后一代代的帝王都把这里当作风水宝地,只可惜没有一个是长久的。这真是对风水学说的一个最大的讽刺。 这一天的晚上我们去了阅江楼。从楼顶眺望烟波浩淼的长江,我在心里说:长江,我和你的约会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在长江两岸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远比黄河两岸所发生的一切要悲凉。因为他们总是和战败逃亡还有民族的灭亡相关联。中原永远是王者必争之地,这里是胜利者的逐鹿场,人们在中原看到的想到的都是曾经的灿烂和辉煌。可一旦发生战乱和异族入侵,中原的名门望族以致平民百姓就开始了向南的逃亡。长江就是他们最后的屏障。只可惜没有哪个统治者可以在退缩到长江以南后还能再重新杀回去,要么是耽安于江南的温柔富贵要么是气数以尽,最终逃不过彻底灭亡的命运。 南京旅游到此结束。回来后再看有关的历史和旅游景点介绍,不胜唏嘘,遂纪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