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黑河对岸静悄悄

2016-1-19 00:00| 查看: 577|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黑河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座美丽城市,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中俄边境贸易最繁荣的地方,虽说眼下来往的人少了,可过境旅游成了一个别致的亮点。
晚上7点,我们6人从哈尔滨登上前往黑河的火车,决定去远东俄罗斯一游。
从哈尔滨到黑河大约有600多公里,火车要行驶一夜。从哈尔滨到黑河,每天都有对开的列车,夕发朝至,既经济也很便当。
人说哈尔滨到处弥漫着洋气,真的不假,车站上格外明显。长长站台挤满了等车的俄罗斯人,那高高的个头,各种颜色的头发,棕色有些松弛的皮肤,装扮花哨的孩子,让这北国之都处处飘逸着异国风情。华灯初上时分,那些穿着牛仔裤,红绿体恤衫或背心,拖着行李,背着背包的男孩女孩,穿插在站台上,真有几分莫斯科街头的色彩。看这风景,让人觉着这趟直通车,像专为俄罗斯人开的。
刚上车时没在意,等列车开动后才发现,这软卧车厢里除了我们6个人,竟都是俄罗斯朋友。身处这样的境地,尽管在中国的列车上,好像我们是外国人。我们在6号包厢有4个铺位,5号包厢有2个铺位。5号包厢的另两个铺位是俄罗斯人的,一男一女。我在5号包厢,这意味着要与俄罗斯人在一个包厢里过夜了,虽说有些不习惯,但类似的经历多了,也就不在乎了。
过道里来来往往的俄罗斯人,尤其是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唧唧喳喳闹没个完。这些俄罗斯人来到中国做什么,是做生意吗?我看上去不像。他们随身没有带多少东西,样子也非常随意,各个神情自得,不像办事的样。从这支由妇女和孩子组成的庞大阵营看,他们多是来中国观光旅行的。
我的揣测很快得到验证,并且还输掉了一个赌局。
上车以后,我一直在过道的座位上看风景,和5号包厢那两个俄罗斯人只打了个照面。当时黑灯瞎火,我也没看清楚,以为是一对情侣。同行的小兄弟对异国客人很新鲜,观察以后让我猜他们是什么关系。我感觉比较模糊,一时说不准,也没敢说。他们便告诉我,那个男孩是女人的儿子。我不信,他们便和我打赌,让我亲自去问,如果不是一对母子,必须要请客。我说这难不倒我,这就到包厢里去问。
等我进了包厢,从他俩对面坐下来,立刻发现我逃脱不了请客的结局了。因为我看清了他们的年龄和神态。
"这是我的儿子。"当她看到询问的目光,还没等我开口,这位朴实的俄罗斯妇女就主动向我介绍。让我惊奇的是,她还能讲英语。过去我曾多次在莫斯科街头问路,能讲英语的人寥若晨星,我甚至怀疑俄罗斯是排斥外来语的国家。
"是吗?孩子长得真好。"孩子穿一条短裤从上铺玩着,看来有十五六岁了,像多数俄罗斯男孩那样,瘦瘦的,窄窄的脸,高起的眉弓下,嵌着两只混色的眼睛,游离着俄罗斯人的神情。再看母亲,背心短裤打扮,皮肤晒得比较厉害,淡淡棕色上浮着细碎的皱纹。不过她不像上年纪的俄罗斯女人那样胖,细高有些健壮的身体给人健康的感觉。可能她对晚上同行的旅伴有些介意,想知道我们一些什么。看她有意交流的神态,便和她聊了起来。
"到哈尔滨观光还是做生意?"
"不做生意,是旅游。刚去过秦皇岛、北戴河。哈尔滨早就来过了。"她慢慢说,说得很明白。这时,儿子一个翻身从上铺下来,坐在妈妈身边,两个人一齐看着我。
"你们在俄罗斯什么地方?"
"阿穆尔。"她说得很快,而且这个地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地方。
儿子看我不明白,跟上来解释这个地方,但地名对于一个不曾了解它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我笑了,表示不再用心悉听。
"你要去哪里?"她反过来,开始问我了。
"黑河。我第一次来哈尔滨,想去看看黑河。如果有机会,就过江,再到对面的俄罗斯城市看看。"我记不住那一大串俄罗斯城市名字,只知道它在黑河对面。
"布拉戈维申斯克。它是阿穆尔州的首府,我们就住在那里。"儿子抢着说。
听到他说这个名字,我也想起来了叫布拉戈什么的,于是笑着点一下头。他俩对视一下,都笑了起来。
"今年多大了?"我问看着我笑的男孩。
"十六岁了。"母亲代答,然后把儿子揽在身边,一脸的高兴。
"说起孩子来你挺高兴的。"看她喜悦的样子,我说"没有什么能比孩子长大更让母亲高兴的了。"
看着这个男孩,我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虽没像他这样活泼好动,显得略有斯文,也让我挺自豪。我告诉他们,"我也有一个儿子,18岁了,1.8米的个头,也很让人喜欢。"
他俩听了,对视一下,再看着我,好像有些惊讶,然后都冲我笑起来。
生活经历上有着同感,距离自然也拉近了许多。的确,生活的美好是没有国界的,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共同的语言。
在车轮声的伴奏下,在轻松的气氛中,彼此聊了很多。有意思的是,每次我说的时候,母子俩先一起听,然后再相互核对一下,然后再回话给我。直到乘务员说要熄灯了,我们才把话打住。我说下次来中国的时候,欢迎到我们那个城市去,享受一下泉水的美好。
熄灯了,旅客渐渐都入睡了。不过,在车上睡觉是我的短项。睡不着,就索性起来,来到过道上,打开窗户,让北国的夜风驱散剩余的暑热。北国的原野很大很深,睡得也很早,很香,茫茫不见灯影。
渐渐地,车厢里安静下来,那些孩子们也不再串门吵闹了,只有列车行进的节奏回响着。两个乘务员似乎习惯了应付外国人,她们没事也不去问,有事就去交流一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这番情形,让我想起在俄罗斯的列车旅行,那情景让我至今还心有余悸。在由莫斯科去圣彼得堡的夜车里,车上的小偷用特殊工具打开包厢的门锁,偷外国旅客的钱财,即使报案也无人理睬。而从圣彼得堡前往赫尔辛基的国际列车上,那些海关边防人员不是罚款,就是索取小费。这还是俄罗斯吗?

7点01分,N7次火车抵达黑河。晨风里,霞光中,都蕴着深深的凉意,呈现着东北夏季独有的晨冷。原先对此没有准备,在打开车门的瞬间,立刻感到短袖衫的单薄,同时也见到了接站朋友笑脸上涌动的热情。
到了宾馆,旅行社的人立刻赶来,给我们照相,又忙着去制作护照。等吃完早饭,八点钟赶到渡口去乘坐第一班轮渡的时,旅行社的人已经在中国边防站那里等候着了。过黑龙江的渡船每天只有几班,一日游的必须乘第一班过境,最后一班赶回来。两日游的就宽松多了,不必这么紧张。
黑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俄最大的边贸城市,曾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大批的货物从这里进入俄罗斯,让中国造的轻纺家电产品进入这个邻国的众多家庭。建在中国一侧大黑河岛上的中国海关边防,适应开放的需要,成为是一个运转效率极高的机构。我们很快办理好手续。
船离开中国一侧,穿越波浪翻滚的黑龙江上向对岸驶去,载着我们去远东的俄罗斯。
出了俄方严密把守的海关边防,来到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等中方和俄方的导游接上头,俄方旅行社派出的导游和车辆领着我们去观光。车进了市区,又去了乡村,俄罗斯那熟悉的景色又一次呈现在眼前。漫无边际的旷野,稀少的村落,并不平整的田野,天空下是无限寂静。阳光下的公路鲜见人影,茂盛的白桦树像是从没整修过,河道充满沙石,河水原始般肆意流淌,风也带有几分野性。在俄罗斯国土上,无论怎么走,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永远飘逸着一种清凉荒芜风情,是一方永不喧闹的世界。
俄罗斯的城市多是砖房,乡村则多是木房。由于地大,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并不是明显,所以各种房舍到处可见,不过很少能见到豪华气派的现代建筑。途中,我们见到一片新建的公寓,还有公园,据说是中国人去开发兴建的,不过有些烂尾楼的模样。在这里,见不到高楼大厦的工地,也难觅得脚手架,好像这里从此不再建设,任凭它一直风化老下去。苍老的俄罗斯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景象里始终带着一些原始风尘。
俄罗斯的人口少,在这里更能清楚地感受到。除了莫斯科,绝对找不到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大场合,这里也是同样。莫斯科地区聚集着整个俄罗斯大部分的人口,因此并不觉得人口稀少,尤其是拥有900万人口莫斯科,人潮的涌动同样精彩。可这里就不同了,稀疏的人影,空旷的街道,寂静的景象,把人口稀少的现实描写得淋漓尽致。据导游讲,政府为鼓励生育,对多生孩子夫妇给予许多补贴。为了支持年轻人生育,大学里也设有托儿所,以帮助那些学生一边照料孩子,一边完成学业。
街上绝对听不到刺耳的喇叭鸣声。这里的汽车也和人口一样,看上去并不多,但实际上俄罗斯汽车家庭普及率还是很高的。这里的汽车和莫斯科的不一样。莫斯科的汽车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拉达车,颜色也比较单调,新车极少,一看就是在吃老家底,享用过去那个时代的社会成果。而这里汽车就不同了,各式各样的新老车型都有,也有漂亮的高档车,显得比较混杂,像是从日本、韩国等周遍地区进来的。车有的是左方向的,也有右方向的,一看就是英殖民地或日本来的旧车,与当地的交通右行规则不一致。出租车也少,但这不影响出行。只要在街上伸手拦车,就会有车在你跟前停下来,送你要去的地方,当然你要付50卢布。不过这比莫斯科已经便宜了一半。还有,俄罗斯好像不强制报废汽车,许多已经快不成个的汽车还在街上奔跑,真让人担心在路上散了架。
我们去当地一户村民家参观。发现家院不小,还种了许多果菜,但有些清静。房主是一位独身老人,今年62岁,原是卡车司机,早已退休在家。尽管他一个人过,但不会寂寞,因为村里有他的几个情人。导游说,这里对情人有着特别的理解,谁没有情人好像没本事一样,让人看不起。不过,他家的房子和家具实在不敢恭维,和我们相比,简直就是凑付。窗户油漆斑驳,已经露出原木的本色。整个一个家,房子是旧的,家具是旧的,挂毯是旧的,好像他从来对新东西不感兴趣一样。一台橘色的晶体管收音机,算是一件新品,那还是九十年代初的韩国货。
中午,在一家典型的俄式饭店吃了一顿典型的俄罗斯西餐。这不过是用面包填一下肚子而已,其味道也不值得多说。俄罗斯人没有什么口福,不是说困难得连饭也吃不上,是没有什么菜可吃。夏季还好,到了冬季只吃腌菜、土豆,绝没有青菜可吃。记得那年在莫斯科办展览,我们雇佣了一名当地司机帮忙,也和在国内一样每天让他跟着吃饭。当问他中国饭好不好吃,他竟说每天和过年一样。相形之下,他们的饭自是不必多说了。但是,俄罗斯人要比中国人想得开,赚了钱,不会像我们那样当作保险基金存起来,花消之日遥无期限,或者等攒够了去添件什么东西。他们有钱就拿去花掉,变成生活中的快乐,从不保留这种曾经贬值几千倍、让俄罗斯人伤透了心、到最后一无所有的魔鬼。上几个月的班,赚够了钱,就去旅行,吃玩享乐。这也算是一种时尚。
政府大厦前的列宁广场,矗立着列宁的不锈钢塑像。他振臂挥舞着左手,就像当年检阅苏联红军一样,激情振奋。大衣在肩头上滑下来,他也顾不上扶,任其斜挂在肩后,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动感。这也是苏联雕塑艺术的体现,能这样雕塑伟人,其他地方少见。
俄罗斯人崇尚英雄、崇尚领袖。多少年来,列宁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响起十月革命的炮声,到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74年间的几代人是在列宁旗帜下长大的。这位永垂青史的领袖,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人们对他的爱戴始终未改。在莫斯科,婚礼后新人一般要去列宁墓、无名烈士墓和列宁山观景台。在这里,列宁广场上同样有装扮美丽的新人,他们遵循几十年来形成的风俗,到列宁广场缅怀英烈,祝福未来。
在红色的市政大厅一侧,趁着等车的时间,我们跑去看婚姻登记大厅。别看中国人多,却不一定比那里忙碌。进入侧厅,是一间大房子,里面一侧是办理结婚登记的,另一侧是约定举办婚礼的。里面有许多成对的男女排队等候,有的相互依偎,庄重中流露着幸福的不安,有的则显得郁闷无奈。导游说,这里既有结婚登记的,也有办离婚手续的,社会上百分之四五十的离婚率,让这里"繁荣"起来。结婚快,离婚快,情人多,算是这里的一景。
太阳有些斜了,我们赶去购物,买点小礼物,也算是探索俄罗斯的纪念。俄罗斯商店不接受人民币,不过不要紧,导游带了大笔的卢布,需要买什么就向她借,回来后再按汇率还人民币。我们看了几个商场,发现都不大,还显得空荡冷清,商品多是低档货,但紫金首饰、夜视镜、望远镜、相机镜头还值得一买。这里也有国际名牌化妆品,但价格不菲。在这个季节,大型商店里还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冬季的穿着。各式各样的皮衣、皮鞋和皮具,更能显示出这个民族的风格。不过用皮子做服装,料的庄重和板硬的质地,抖落不出轻飘的风采。不管在什么商场,中国货毫不客气地充斥着柜台,服装鞋帽,电视音响、手机电话机、五金工具、塑料制品、文具、化妆品等等,琳琅满目,活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商场。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也体现在他们的产品上。他们对精巧细致的东西不感兴趣,爱生产一些大东西,所以俄罗斯重工业、军事工业发达。他们喜欢用大家伙去换外国的小东西,觉得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枚导弹可以换回很多服装和生活用品,既省事又划算。就是这样,汽车、冰箱的坚固耐用与其粗糙的装饰相成强烈的俄罗斯反差。
下午四点,来到江边码头,等待离开悬挂着白蓝红国旗的俄罗斯。望江水滔滔而去,想走马观花情景,生出不少感触。多年来,我们与这个邻居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缘。从签定《爱晖条约》、《北京条约》到"海兰泡事件"发生,阿穆尔等地区由中国领土变为沙俄的土地,黑龙江也由中国内陆河变成一条界河。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后又出兵中国打击日本侵略军,帮助解放了东北。解放后,中苏友好,苏联援助中国搞建设。后来,两家又闹蹦了,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成了冤家对头。而今,那个强大的苏联已经解体了,经济萧条不景气,人们生活难了许多。而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念老大哥曾援助中国的"一夜之恩",对困境中的俄罗斯民族有几分怜惜和同情。想岁月流逝,看万物变迁,思兴衰交替,有几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感慨。
回望即将离去的这个地方,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情景:一个征战万里的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只身回到了家乡。家乡一切如旧,村庄、道路和房舍都没有变,只是萧条苍老许多。村里年轻人剩下不多了,围着篝火跳舞的场景也没有了,乡村的安静已经掩去了昔日活力。回到家里,面对茫然的妻子和空空四壁,让他对日夜期望归来的这个家有些陌生。他自言自语问,这就是我们不惜生命所追寻的结局吗?
(2004年8月11日)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黑河对岸静悄悄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73521-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