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上甘棠,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上甘棠村是汉武帝时代苍梧郡谢沐县城所在地,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至今,上甘棠村仍保留着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的建筑,因人口集中和建筑用地有限,形成了密集型民居群体。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点。依山傍水,座东朝西,是一个1865人的大家庭,至今保存着清代建筑百余幢,精美的门庐壁画与栩栩如生的屏风木雕令人叫绝。由于整个村庄形状像一幅典型的八卦太极图,因而被称为是“千年八卦村”。上甘棠村为何叫甘棠?据说是因为他们的祖上是从宁远大阳洞搬来的,大阳洞有一种树叫甘棠,取名甘棠,是为了不忘祖居之地。而甘棠树亦大有来历。《诗经》中的《甘棠》一诗,歌颂西周时任西伯的召公受文王之命行政南国、决民间讼事于甘棠树下的事迹,后人思念召公之德,将爱慕寄托于召公曾休息过的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甘棠”的动人故事由此留传至今。上甘棠村保存的明代所修《永明周氏族谱》中也以“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自诩,并引以为荣。以“甘棠”名村,尔雅不凡,一改人们对古荆南“蛮荒”的认识偏见,也印证了召公曾涉足今湖南永州一带,并将德播于南国、爱结于民心的历史传说。 (图) 上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称为九家门楼十家厅,每一族沿次干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与主干道交叉处,建有各族的门楼坊和小型广场。这里现有453户,有坚固整石块砌成的500米长的防洪墙,有4座古香古色的门楼,有跨越400年左右的8座民居,有68座清代古宅民居。 据湖南道县清朝《周氏族谱》、甘棠村的《周氏族谱》所记,周氏族人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动乱从山东青州迁至宁远大洞。曾任唐代高州刺史的周如锡生子18人,哥哥生子6人,都以“弘”字排辈,是周氏家族中有名的“二十四弘”。周如锡的十五子周弘本的后代于唐太和二年迁居上甘棠,周如锡的长子周弘谦之后则迁道洲。因此,周敦颐、甘棠周氏都是一个祖先,同是“二十四弘”之后。“二十四弘”中有18人中过进士,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国,据《周氏族谱》记载,一代文豪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均出自“二十四弘”。居住着涌现过周敦颐、鲁迅、周恩来等伟人的一支周氏家族的后裔,世代繁衍,已历经1200多年。江永上甘棠,时光醒目地刻在湖湘大地上的标点,将岁月拉得很长,很长。我寻着周氏族谱来到村口前,忽有一只雄材魁梧的鸡元帅当道,当众唱道“吾村甘棠迎驾幸临”鸡鸣三声喝众让道。然吾站在那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步瀛桥上,看桥下小河淌水,桥边古屋青瓦;身边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圈半透明的光晕之中,慢慢地洇出一个名字:千年上甘棠。 当众唱道“吾村甘棠迎驾幸临”鸡鸣三声喝众让道 站在进村的山道上,千年古村尽收眼底,只见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村西南面是一大片沃野的良田。独具特色的远眺龟山、昂山毓秀、古衙遗址、月波雨亭、寿萱凉亭、步瀛古桥、文昌阁、古宅民居等甘棠八景一一展现在面前,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美丽画卷。早在宋代,当地人就这样描述上甘棠的风景:“春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 素有“千年古村”美誉的江永县上甘棠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该村继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获得的又一殊荣。 (图) 步瀛古桥、文昌阁 700年的古樟树 山野村庄 进村途径第一站是文昌阁,这座阁楼始建于大明万历四十八年,至今已几经修葺,楼阁共4层,高16米,宽10.6来,深10.2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现只留存几栋建筑物。文昌阁的左侧是前芳寺,右面是龙凤庵,前有戏台,后有驿道、凉亭,构成了宫殿式的建筑群。由此可以说,这里曾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和教育中心。治愚自古建文昌,明智今人办学堂。达德成才凭教化,新颜旧景两昭彰。穿过文昌阁便来到了步瀛桥。跨过步瀛桥,漫步在古风犹存的上甘棠,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具有典型特色的湘南民居,令人流连忘返。该桥位于谢沐河口下游的西南村口,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历经宋绍兴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的三孔石拱桥。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桥上游方向被洪水冲毁,垮塌长7米、宽1.5米。步瀛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现只留存几栋建筑物。 太极迷魂阵 同学们在写实上甘棠村到处是断壁残垣,古朴沧桑。建于1126年的步瀛桥,三拱大石已塌了一半,石缝里杂草丛生,石沐河倒影着残桥叠影。村民说:村里每出一个官员,桥就掉下一块石头,掉了100多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甘棠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先后造就了100多名文武官员,其中京官18 名,进士11名。最近一个是国民党时期的爱国将领周翰忠军长,中将军衔。很难想象,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经出现过100多名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如今不出官员了,桥也就不掉石头了。步瀛桥,又名度仙桥,是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三拱古桥。步瀛三拱古桥残,妙语八仙天意传。千古相承成故典,众期石落出大官。 这块石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掉下来 高达1.05%的双胞胎出生率是上甘棠的另一大耀眼之处,相对于人类双胞胎出生率平均水平的万分之一,你也许会顿感惊谔,并重新审视起她的神奇来了。为什么能造就如此玄乎的生育文化?迄今尚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说法。但也许与上甘棠村前的谢沐河有着某种关系。当地人称谢水为雄水,也是父亲河,而把沐河称为雌水,沐水也就是母亲河,谢沐二水在上甘棠村交汇后就形成了谢沐河。有人认为,正是这一阴一阳,一雄一雌两条河水的交融,才催生了这种神奇的生育文化。这种观点虽说没有太多的科学由头,然而你一旦将它与古村的八卦文化联系在一起,便愈加觉得其间的关系道不清说不明了。谢沐河水像一首古朴而浪漫的歌绕村而过,它是由谢水和沐水两条河流交汇而成。两河的交汇产生了双胞胎出生率高的奇迹。据统计,上甘棠村的双胞胎出生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0倍,因此被众多专家称为“双仔第一河”。父河母河交汇而成,谱写出了双胞胎出生率的奇迹。当我步入上甘棠村,还是像到了一处令人分不清方向的迷魂阵。在高大的青水墙面矗立两侧的窄小青石板路间左拐右拐,触目是似曾相识的高屋旧居,只能以门户上隐约还能辨识的“爱敬堂”、“翰里故”、“厚德祥”等宅名来区别。据说村里巷道格局其实是按周敦颐的太极图布置,外人贸然闯进来还真的走不出去。正房、厢房、楼房,都有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中间天井铺满青石,高大的风火墙上青草萋萋,墙体上“古今风月”的斑驳字体依稀可见。天井旁主楼的大门上雕花窗棂极为讲究,使正屋能充分采光。房屋的地面都支有六七寸高的架子,既解决南方潮湿的问题,又可让屋下通风。走到了上甘棠村最主要的出入地,也是上甘棠村极见风格的佳处。沿那条已有1200多年的青石板路向南,便可见到一块天然石壁上“月陂亭”三个大字。这是湘中乃至百越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口,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凿开一条小径,形成了天然石亭。这也是一个下马亭,据说从前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因上甘棠以前是县城、出过诸多大人物,故能享此官府律例。 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手迹 “月陂亭”石壁上现存碑刻有26方,记述村中大事,功德名言,绵延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被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千年石刻家谱。石刻中有规劝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学“吟风弄月”典故最早的诗文,铭记周敦颐教诲后世的道学风流。其中最遒劲壮观的是平均高达1.8米、宽1.3米的是南宋大臣文天样手迹“忠孝廉节”四个字。当年文天祥曾在江永作战,并将上甘棠作为一个御敌要寨设防。时上甘棠村周德源在文天祥属下任太守,相处甚笃,了解到上甘棠村与周敦颐的同源关系,便为上甘棠村题此四个大字,“忠孝廉节”四字为文山公亲笔赠与。周德源如视珍宝,带回故里,据村里人说,文天祥原来写的字在一幅大布上,一个字就是一块布。因为布快要腐烂了,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永明(今江永)县正堂黄平、王伟士十分崇敬文山公,令临其手书于石壁上,以传后世。人们便将其刻于石上,永记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对上甘棠的勉励。字迹苍劲有力,镌凿工艺甚佳。这样一处由一个家庭,在近千年的历史中,陆续镌刻的专门反映该家族历史的发展过程的摩崖石刻,可以说月陂亭摩崖石刻是上甘棠村周氏家庭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谱。也是湖南省发现的最早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