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徜徉在湘江边,望北去的江水,心中始终向往着江水美丽的归宿—洞庭湖。不仅仅是洞庭的景色,而且是其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的名气,更诱人的是湖边因一篇千古不朽散文名扬天下的岳阳楼。武广高铁拉近的地域的距离,使我得以在三个多小时内,越珠江,跨湘江,穿越潇湘,直抵洞庭之滨的岳阳。不过,次日当我在湖畔远眺仰慕已久的岳阳楼,不禁有点失望,论气势不如滕王阁,论辉煌亦不及黄鹤楼,三大名楼中只能算是个小弟弟。 然而,走近岳阳楼,却逐渐感受到其饱含内函的深远,也领略到所代表的精神在升华。岳阳楼风景区地处洞庭湖边,我沿湖边走往古楼,微风吹来,湖水轻盈荡漾,翠绿的垂柳飘曳,岸边的连接栏链的石柱,刻着一首首咏岳阳楼的诗词,连绵近一公里,石柱足有近百墩,诗词竟然没有重复,作者中不乏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古今名家大师。走上山坡,过“巴陵胜状”门楼,迎面是五座古楼的模型,驻足观赏,原来是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岳阳楼,每座楼阁风格均有差异,但都挺拔雄浑且各具特色,它们都是三层的建筑,五座古楼跨越一千七百多年,但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可见岳阳楼的悠远。 过古仆的五朝楼观,就是迂回曲折的碑廊,碑文也是咏岳阳楼的文字,其中最多及最显眼的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对面的仿古建筑双公祠,则是纪念名篇作者范仲淹和拜托作文的滕子京所修,祠内既有两人的塑像,更多是图画、照片和文稿,记述了他们的生平与抱负,同时还详尽介绍岳阳楼的变迁和历史。现存的岳阳楼是虽清朝的建筑,但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是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古建筑,因为我曾登临过的黄鹤楼和滕王阁都是八十年代才复建的,相比之下,岳阳楼的价值不言而喻。 站在岳阳楼前,仰视神往已久的名楼,阳光下金黄瓦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朱红的门栏和园柱显示出高贵与典雅,三层的飞檐高高翘起,似鲲鹏展开的的翅膀,蓝天的衬托,楼也似乎开始遨翔起来,颇有壮观之势。 岳阳楼里面积不大,却珍藏着不少镇楼之宝,二层楼堂正面的大幅木雕《岳阳楼记》,据说是清朝大书法家张照的真迹,旁听导游娓娓动听的讲解,再看刻在紫檀木的文字,慢慢体味到大师级书法的精巧,全篇用了四种字体,有楷体、行书、行楷、草书,最为叫绝的是十个“之”字,居然有十种不同的风格,而两个象形字的出现,则增添了全文的情感,“怒”的“女”偏旁写成的交叉,象两把利剑;“临”字则象把酒临风衣襟飘逸的人物。如此绝妙书法瑰宝,难免引来居心不良之徒的窥测,清道光年间当地吴知县便企图将其盗为己有,他请人仿制了一幅屏雕,偷梁换柱更换了真迹,离任时把真品带上船,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船行至洞庭湖时,风起浪卷,船翻人亡,真品沉入湖中,枯水时被渔民打捞上来,当地名士购回重新悬挂楼中,而那幅赝品也挂到了一层。 吴知县的无穷贪念,绝非留恋范仲淹的文章,他的行径是对范公的亵渎,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情怀,至今仍然受推崇和传承,亦成为了许多高尚之人的座右铭。 我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洞庭湖波一望无际,波光粼粼中,泛起了黄色、灰色、白色的痕带,分割着浩瀚的湖面,确有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意境,我默默地在吟诵着《岳阳楼记》,这篇早在中学时就能熟背的文章,我也记不清读过多少回,但在岳阳楼上吟诵却别有一番情感,我自知才疏学浅,并没有范公志存高远的抱负和浩然的正气,但隐约觉得忧患意识尚未完全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