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澎湖游记:菊岛不恋菊

2014-12-6 00:00| 查看: 1168|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澎湖”是由100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群岛,极东是查母屿,极西是花屿,极南是七美屿,极北为目斗屿。澎湖本岛与白沙岛、西屿岛呈环状连接,三岛中间是著名的澎湖湾。澎湖列岛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

澎湖观光休闲,主要分为本岛、北海与南海三大系统。本岛有“海上公园”之称,有特殊的海蚀沟景观及著名的远东第一深海大桥“澎湖跨海大桥”。北海系统被称“海岛乐园”,其中最有名的是吉贝屿的沙尾海湾,可做各种休闲活动,是最佳消暑圣地,距澎湖本岛船程约20分钟。南海系统有“世外桃源”的美喻,由玄武岩纹理分明的石柱罗列环抱而成的桶盘屿,壮丽的景观被称为“澎湖的黄石公园”。其余尚有七美海岛、望夫石等风景区。

“金马澎”旅行地理概念里,澎湖显然远离了“炮弹”和“坑道”,但是,澎湖不仅仅有“阳光、海浪、沙滩、仙人掌”。澎湖因盛产“天人菊”,又称“菊岛”。

笃行十眷村:竹篱笆的春天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中唱颂的澎湖湾温馨场景,就在今天澎湖马公的笃行十村内。笃行十村是全台湾最早的眷村。

什么是眷村?眷村,是台湾土地上特有的政治和文化产物,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因国共内战失利而撤往台澎金马的国民政府,为安排自大陆各省迁徙过来的国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群。台湾地区说的“外省人”,大部分来自眷村。所以,眷村是台湾人的集体记忆,见证“外省人”从临时居住到落地生根的过程。当年,眷村人家相信“回家”之期指日可待,许多人家里的家具都只购买最廉价的藤制品,更不敢奢望拥有不动产如房屋和土地。1960年后,眷村渐趋凋零。“眷村的竹篱笆外,是经济突飞的台湾社会,竹篱笆内的世界,交织着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随着老人的凋零而埋葬。”有文学作品这样描述。有一说是,眷村如台湾文化的“摇篮”。从眷村走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名人,曾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眷村也就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不过广义而言,眷村也包含荣民与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

张雨生和潘安邦同在澎湖的笃行十村眷村长大。在台湾的其他名艺人,胡锦、胡钧、赵舜、赵学煌、阮虔芷、陈淑丽,也都曾是笃行十村村民。赵舜的家已被拆除。胡锦和胡钧的家只剩一根烟囱。现在,村子里的地标,只有“张雨生故事馆”和“潘安邦旧居”最特出。红遍海峡两岸大街小巷的《外婆的澎湖湾》便源于此。

2006年时,笃行十村已整个搬空,并由“文建会”规划成“眷村文化园区”。澎湖海陆空军所有眷村居民都搬往14层高的新大楼“龙行新村”。

潘安邦在笃行十村一直住到成年,后来举家迁往台湾本岛。潘安邦的父亲潘时哗,当时官拜少将。潘安邦幼时,潘家旁的空地种豆芽菜,住在市区的外婆每天都会来采豆芽菜并帮忙照顾孙子们。“外婆的澎湖湾”需要诗意地理解。现在潘家的旧居还在修缮中,简陋的厅堂里可见潘安邦的音乐作品集、潘安邦和外婆的照片,以及一些纪录下来的小故事。

潘家正门出来,50米左转,便是张家,幼时张雨生在这里度过。说是张家的生活空间相当狭小,一家4口一个卧房,兄弟俩睡上下铺,爸妈打地铺。但比起潘安邦馆,见到的“张雨生故事馆”的陈设及故事整理相对更多。张雨生原本取名“张澎生”,但他出生时澎湖难得下了一周的雨,“澎生”因此变“雨生”。张雨生幼时体弱多病,不时要送急诊,张家父母照顾这个小孩其实非常辛苦。后来,张家搬回了中横公路上的梨山。

笃行十村所在地,清朝时期,是练兵校场;1907年,驻防日军炮兵大队在此设要塞机构,兴建有军事设施、官舍和宿舍;1946年,台湾光复以后,这些建筑和设施由马公要塞司令部接收,并分配给军眷居住;1949年后,大批军民从大陆迁来加入。眷村有日式屋舍,也有纯眷村屋舍。

当年,随着澎湖的军眷人数增加,军方陆续在日式官舍的周边增建眷舍,共有78户人家。每户住家的格局、型式也不相同,建材以竹、石灰、黄泥、玄武岩和咾咕石为主。另外,笃行十村被称为“将校眷村”,原因是在这村居住的眷户大多是高阶军官眷属,住家有等级之别。高阶军官分配独栋建筑,一般军眷则是合并建筑。独栋建筑基础抬高,屋顶为日式炼瓦,墙面则是编竹夹泥墙,有客厅、餐厅和廊道,室内有卫浴,院子还有独栋厕所,并有前院和后院。部分建筑建有烟囱,建筑手法和一般屋宅直穿屋顶不同,也是笃行十村建筑特色。有烟囱的都属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建筑,胡锦和胡钧两姐弟的家就属于这种,但胡家现在只剩一根烟囱立在那里,胡家旁边的幼儿园,是眷村明星们的“母校”,当时免费入校。

军眷迁住初期,因为眷舍供需不足,当时将日式宿舍以木板隔分成两户,生活设施则轮流使用,还将日据时代的仓库、马厩等翻修为民宅,居民以防空洞养鸡鸭,在妈宫古墙边搭炉灶,以增加使用空间,也有人留着旧日的套马栓当纪念。

笃行十村和相连的莒光新村,澎湖人统称“金龙头眷村”。所以,“金龙头”算得上是“台澎金马第一个眷村”。

实际上,“金龙头”是从马公城内发展出来的,后因“城内”房舍不够使用,便在“城外”继续盖新房舍。一个眷村也便被城墙隔分成两片。不过,城墙在日据时代已没有实际的防御任务,因此,眷村区的残留的一段旧城墙上,还能见当年的“方便门”。现在的眷村观光路线也建议由“城里”通向“城外”。

2008年,笃行十村被公告为澎湖历史建筑保存,现由澎湖县政府规划为眷村文化园区。

二莰聚落:创意再造故乡

二莰村在西屿乡中部东侧临海,从马公过来,约30分钟车程。

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二莰村的开山基祖陈延益从金门下坑(今夏兴)移民至此,并形成陈姓家族为主的聚落。二莰村地处东、西两高地之间的凹地上,建筑物也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这大大避开了东北季风的侵袭。

走进村里,第一印象是,闽南特色的七架子双护大瓦房顺着地势蜿蜒,散落在农田间,屋脊是拱形的。二莰居民用咾咕石(珊瑚石),沿着农田四周堆放砌成半人高的挡风石墙,当地人称作“菜宅”。居民还充分利用附近宽广的浅礁地,在潮间带,以石滬为陷阱,圈地捕鱼或捡拾螺贝虾类。实际上,除了砌菜园子的墙,珊瑚石还被用来围居住的院子,垒田埂,统统这些,本岛人又称“蜂巢墙”。昔日二莰村,以农渔为生,自给自足。

但是,二莰村因缺乏天然良港,船只须泊外村,故渔业不发达。当地海岸是居民的生活凭借。每月两次之大退潮,会有十余公尺的岩礁海滩出现,礁石夹缝中,藏有潮水携来之丁香鱼、螺、扇贝等,居民拾取出售,是为副业。

该村因从事中药材销售人口很多,是澎湖一大特色。村人的说法是,早期陈氏族人赴台湾中药房当学徒,休假返乡时再邀族中幼年伙伴同行,也从事该业,或为药商或开药铺。二莰人大量赴台谋生,足迹遍布于台南、高雄、屏东等地。其中也不乏成就卓越者,陈家大厝的主人,即是经营中药致富。所以,就算现在,二莰男女老少对药理都能略通一二。

二莰村也和澎湖的一些其他村落一样,最终逃不过“生活困苦,居民几乎离乡工作”的命运。目前,四百多年的老聚落只剩数十人,古屋,断垣残壁,几乎面临废村的危机。二莰村外围,是一“大片草原”。据说,“草原”昔日是农地,因村内人口外流严重,人力老化,导致农田逐日荒废,仅少数勤奋老妇仍保持耕作。

但是,因保有30多家传统古屋,及一栋外门仿南洋风格、内部是传统合院的三级古迹陈家大厝,1989年,“二莰聚落”被政府定位为“二莰聚落保存区”。而“民俗村”和“聚落保存”的概念不同,保存同时含人与聚落,保存不只是利用观光资源开发的商品,是一个着重民众参与、利益共享等的整合性概念。1993年,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委托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进行“澎湖地区设置专业博物馆调查研究”,在七个建议规划方向中,二莰村规划为古屋社区博物馆类型,规划后陆续进行各项整修工程迄今。慢慢地,这个看似没落的村庄成为澎湖第一个社区整体营造地区,更多的居民也投入再造故乡的行列,在居民的努力下,二莰村聚落于2001年被选为“澎湖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2002年,台湾“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之离岛”中唯一的古屋聚落保存、修复的重点,此计划由台大城乡所负责执行。

短短时间,二莰聚落能够在台湾旅行的文化地图上眉飞色舞,与一个叫“二莰聚落协进会”的机构的努力有关。二莰协进会也可以说是二莰创意中心。古屋修缮计划要求每一户居民拨出30%的空间供民众参观,也即“一家一馆”设想。在协进会的推动下,古屋闲置的空间变成了“潮间带馆”、“常民生活馆”、“童玩店”、“素人馆”、“褒歌馆”等12个展示空间,并且,发展系列文化产品,如“二莰传香(以天人菊、艾草、山芙蓉做成的熏香)”、“土豆粿”、药膳“褒歌明信片”等。为吸引观光客,二莰聚落的墙上、瓦片与门前院子里的瓮上,处处是褒歌的踪迹,村民还开发褒歌剧以展现澎湖旧时生活场景。传统的褒歌华丽转身,成了文化商品。通过聚落保存和新故乡计划,二莰村的生活也就逐渐转型,据说几位出外工作的中年人也返乡投入社区改造的工作,二莰不再只有老人的身影。

什么是褒歌呢?“褒歌”,是流传于闽语系的音乐体裁,民间有“无字歌”、“念歌”、“闲仔歌”等叫法。褒歌可念可唱,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所以也有叫“七字仔”的。台湾本岛、澎湖各地都有褒歌,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不妨随意走走,只见某家墙外悬挂着几串鱼骨头,某家门外钉着一块大大的木制粿印,某家卖茶人家用一块方砖写上一首褒歌:“上天赐福澎湖地,人客来游二莰街。二莰出名杏仁茶,喝了一杯续一杯。”最后,读褒歌成了游客的一门“拓展课”:“船边双双鱼仔影,可比初恋半带惊。青春你咱来相疼,纳凉赏月听水声。”又如:“好鱼一尾是青鲹,阿娘(仔)胸前二粒柑。阿兄伸手想要挽,阿娘(仔)赶紧喊毋通。

风柜洞,以电影之名

风柜,像台湾本岛的东北角的小城九份一样,名字听着便叫人眉心开花。九份和风柜,都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走红。

风柜在澎湖岛的风柜尾半岛上,从县城马公市驱车,约20分钟可达。风柜尾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合抱而成马公湾。半岛西北端便是风柜,也称风柜尾,是澎湖本岛最西的村落。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原因,这里的风浪特别大,常常是,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飞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强劲的东北季风时节。在风柜尾,最能领教平均风速超过每秒8米的“澎湖风”的厉害。

风柜的出名,还因在风柜尾半岛的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 1983年,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曾在此拍摄,此后,风柜洞声名大噪。

风柜洞实际是嵌进岩壁里的一个洞,它的形成和风柜尾的地理位置有关。专家是这样解释的:风柜尾一带海域是从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流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风柜尾半岛外侧正处在风口上,海蚀作用便格外强烈,玄武岩构成的海岸柱状节理发育,助长了海浪沿节理侵蚀的威力,终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风柜洞。

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海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洞深处传来的闷雷般的海涛回响声,旅行介绍上的“风柜听涛”便是说的这一幕。当地人说,东北季风盛行时节到来“风柜”,风声会更加气势磅礴,海浪有规律地撞击洞口,就如铁匠在拉动一只巨大的风箱。那时,人在海边几乎站立不住,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在风柜洞周围岩壁上顶着风看海,甚至钓鱼。

朱天文章是这样写的:“风柜,岛上的一户村落。风从海平面推着浪来,到这里一收,给关进黑麻麻的礁岩柜中,关不住,激怒的浪轰隆隆迸发出来,云崩岸裂。

“此时风季已过,大太阳登场,经过一整个季节盐和风的吹洗,村子干净得发涩,石墙石阶在太阳下一律分了黑跟白,黑的是影子,白的是阳光,如此清楚、分明的午后,却叫人昏眩。”

本次到来,没赶上风季,顺着左边岩壁,我往距离只有五六米远的风柜洞口轻轻探身。倾听,依然是一种刚性的悠扬。顶着大太阳,站在这个方位,往村子方向望去,确实是,白的白,黑的黑。

风柜洞一带是澎湖本岛较好的一处矶钓场。这里水深大约4~6米,由于附近有洋流通过,此处不仅有回游的鱼类,如红尾冬、水针,岸边的鱼类如青衣、臭肚、七星斑,也可经常钓获。

此外,风柜尾的风柜温王殿已有200多年历史,据说相当灵验,香客者众,为当地重要信仰中心,每年全村祭拜时,木造机动的王船就会下海。

风柜一侧的蛇头山顶,留存着当年东印度公司试图武力占据澎湖而修建的城堡基地遗迹。

李宗盛为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谱写了同名主题曲:“从风里走来,就不想停下脚步??向风里走去,就不能停下脚步。”在场人竟然没有一人会传唱。一种悲哀。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澎湖游记:菊岛不恋菊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7292-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