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蔡锷将军墓记 秋雨绵绵,淋淋沥沥,落英纷纷,这样的情景正好衬托着去凭吊一位久慕的先人。 走在岳麓山的小径上,爱晚亭过了,麓山寺过了,再过白鹤泉不远,置身在古枫翠柏中,一座高高的利剑一样的墓碑映入眼帘,正面刻着:蔡公松坡之墓。 蔡公松坡,名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湖南韶阳人。1897年入时务学堂,受业于梁启超,唐才常。戊戌政变后到上海,入南洋工学,次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肄业。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再去日本,转入成城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任江西随营学堂教官,同年又去日本。1905年春回湘,任新军教育处帮办。同年调广西,先后任新军总教练官,陆军小学总办、混成协协统等职。黄兴、谭人凤、邹永成等皆潜入其营活动,并由黄兴联系,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到云南,任新军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与李根源等同盟会会员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被推为总指挥。起义胜利后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织军队进援川、黔。后受到袁世凯的疑忌,被调入北京,附加监视,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1915年与梁启超策划,反对袁世凯称帝,借赴天津诊病,潜离北京,后绕到日本辗转回到昆明。12月25日与唐继荛等宣布云南独立,通电讨袁,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兵入川。1916年春与袁军激战于叙、泸、綦江,屡屡获胜,致使袁世凯忧病而死。此后,蔡将军先后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后因积劳成疾,于8月赴日本就医,11月8月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时年34岁。1917年4月遗体运回湖南,国葬于岳麓山。 蔡将军的墓塔为棱形,似一把直刺云天的利剑,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颇有英武之气。墓塔的下面是花岗岩圆形墓座,墓地外围为麻石挡土护坡,辅以石砌围栏,围栏上刻有湖北、湖南、吉林、新疆、陕西、福建、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各省省长、督军献赠的铭文及民国六年(1917)4月26日建墓亭志文。整个墓区空旷,庄严肃穆。我想,这些都是陵墓设计者的惊心构思。如今,墓的颜色已老旧,却显得依然坚固如初。我围着墓园默默的走了一圈,并深鞠了三个躬,算是对这位将军的哀悼。 知道蔡锷将军时我正值少年,也正是处在崇拜英雄的年代,是电影《知音》使我看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并为之深深感动。由王新刚扮演的蔡将军,英俊,潇洒,智勇双全。他临危不惧,反映机敏,足智多谋。特别是与小凤仙的感情戏,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小凤仙不仅赢得了他的信任,更成为他的知音。其实,电影本身的感染力不仅仅是如此,而他用自己的正义、爱国的革命言行,更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不管是同时代的,还是如我这样的后代们,仅就蔡将军而言,他的真正的知音,更是广大热爱他的人民。影片的结尾,是将军摆脱了袁世凯的软禁,与小凤仙乘一叶小舟,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是个圆满的结局。据说,将军去世时,小凤仙悲痛万分,在送给将军的挽联上,记得下联是这样写的:“几年此地,燕知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潭瑟越春秋”,不是很准确。其实,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的传说或者说是愿望吧。小凤仙确有其人,1915年,蔡锷为讨袁而摆脱监视,与小凤仙整日出现在舞厅、戏院,从而迷惑了密探们的眼睛,在小凤仙的帮助下,安全地离开了天津,后在云南起义,举起了讨袁的大旗,粉碎了袁世凯称帝的美梦。而小凤仙却没有相随在蔡将军的身边,她后来到了辽宁省沈阳市,当了一名普通的女工,直到1978年才去世。 有志者不在年高。蔡将军虽然只有三十四岁短暂的一生,却永远为人们所怀念,他的名字是不朽的。其实,在人类发展史的长河中,在自然史的长河中,进而在天体演化史中,一个人即使长命百岁,也是极短的一瞬。唯一能获得永恒的,是他(她)在人民中留下了多少可以永垂的东西。今天不是有许多人在谈论生活质量吗?望着蔡锷墓前高耸入云的墓碑,或许你能真正领悟到些什么。 雨还在下,山林中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当山风吹来的时候,静静肃立在蔡锷将军墓前,你便会听见一首无言的生命赞歌和大自然合为一体,持久而激动。记得蔡锷曾经写过《登岳麓山》的诗:“苍苍云楼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汪洋恣肆,毫气纵横,而今,这位戎马一生的革命者,“从容”地在岳麓峰巅长眠了,而他醒着的灵魂可能还在欢看白云苍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