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城 游 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站在长江大桥上左顾右盼,蛇山、龟山遥相呼应,汉阳的晴川、鹦鹉洲,武昌的黄鹤楼、白云阁,江上浩渺烟波,未免淡淡感伤。 晚间再次通过长江大桥,与白日里又有另一番味道。雨水沙沙的打在车窗上,江桥灯火通明,船只缓缓驶过,隐约中笛声呜咽。 “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蒙蒙细雨中寻访归元禅寺。寺内榆柳婆娑,桂柏葱翠自不必说,真正内涵之美沿在殿堂之内。不必详述藏经阁那浩如烟海的经典和那琳琅满目的佛教文物;也不详述大雄宝殿那众多庄严法丁,单单涉猎和体会一下罗汉堂那“新厅怪匪思量”的五百罗汉吧。据说中国有五百罗汉的寺庙,著称于世者仅剩四座,所谓上宝光(成都),下西园(苏州),中归元(武汉),北碧云(北京)。据说从你进入罗汉堂看到的第一尊佛像数起,到本年的周岁,数到的佛像便是你的今世,前一尊是前生,后一尊为来世。不免细细赏玩每一尊雕塑品。这里的每一座罗汉雕塑反映了千变万化的生活场景,又各自唤起一种关于生活的形形色色联想: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笑逐颜开,洋洋得意;或举杯邀月,肆意颠狂;或抱膝苦吟,搜肠沥血;或腾云驾雾,飘然欲去;或降龙伏虎,抖数精神;或棋逢对手,难解难分;或评书品画,妙语惊人,风檐读书、琴箫合奏、老幼嬉戏......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道纯朴,蕴含了强烈动人的生命本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东湖万顷碧波,清澈见底。面积几为西湖的六倍。湖岸曲折,东、西、南三面山陵起伏,层峦叠翠,湖山相映,绮丽多姿。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翻飞,渔舟如织,港叉交错,加以大湖之外连小湖,小湖左右又连湖,起伏隐现,真不知何处才是尽头。先月亭吟诗,行吟阁作画,身处长天楼与落霞水榭而流连忘返,即便是到东湖湖畔听涛,曲堤灵波,凉风习习,醉人心脾。想来到了皓月当空,湖上冰清玉洁,银光如泻,闲庭信步赏月听涛,是为一大乐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汉,定然不要忘记一享武昌鱼的美味。素来不喜吃鱼的我,开始不过认为所到各处,必然要品尝当地出名的美食,自己喜不喜欢还在其次,礼数是应尽的。谁想,这里的鱼没有北方鱼类的土腥味,香味扑鼻,细品则鱼肉肥美细嫩、汤鲜汁浓。不禁天天摆起了鱼宴,大块朵颐。 武汉人喜欢煨汤,他们很自负的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煨汤,比起粤广一带的煲汤自是不同。煨汤是一门烹调艺术,首先要选好煨汤的容器,铜、铁、铝锅都不好,较好的是一种特制的U形砂吊子或陶制小瓦罐。这两种容器煨出来的汤,汤汁纯正,味道鲜美,尤其是瓦罐小火煨汤,喷香扑鼻,诱人食欲。用料也很考究,大多是排骨、鸡鸭、牛肉等作主料,辅料则有藕、萝卜、粉条、海带、冬瓜。有些为了增加汤的鲜味,先将主料放入油锅中煎炒一下,然后再下吊子;有的在汤里放入一点红枣、虾米,喝起来别有风味。 “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子期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原本以为江南的人们,总是细腻温和的。不过,也许武汉人更接近北方人吧,说话很有底气的样子,有别于吴侬软语,带着些粗犷和坚定,倒是更像我想象中的四川人了。 相传秭归是楚人的发源地,火神祝融为楚人先祖,他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观象授时,指导人们生产、收获。楚人有尚东、尚赤、尚左、崇火、拜日、崇凤的习俗。楚先民以凤为图腾,凤是楚人的吉祥物,将鹰、雕、雉、鹤、燕、孔雀等许多凡鸟的美好特征组合成的理想中神鸟。虽然没有京都龙图的张扬大气,却也是太阳的精华变成的火鸟,向往光明和幸福。 后记 江城归来很久,忙于日常的工作,迟迟没有整理凌乱的思路。极巧的,那天在央视的《旅行家》中看到了介绍武汉的节目,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闪动,不禁想起短短几天的武汉之行的愉悦。倘若有机会再访江城,定会细细品味,不过,也许因为有了遗憾和怅惘,才会留下美好的记忆吧。 感谢罗老师作为我此次出行的极好的导游,以及对我的帮助。 林子 20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