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来信阳时,由于早上没有牛肉汤喝而整日觉得嘴里没味,所以才感觉到只有离开洛阳,洛阳人的身份感才那样强烈,所以写下了一篇《洛阳香》来思念了一下洛阳的汤。 后来,猛然发现,信阳小城也有一种特色食品——热干面。就像身在洛阳不得不喝洛阳的汤,渐渐地,热干面代替了洛阳的汤,吃了本地的饭,自然生出了感情。 下面讲讲两种食品背后的感受吧。 洛阳的汤品种多:豆腐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不翻汤。也有很多遍布城乡的汤馆,不用说,他们想在本体立足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有了许多老字号,有了很多绝活,有了很多规矩。譬如有些汤馆每天早上只卖一锅,买不到明天再来。再有,汤馆是绝对不会兼营烩面的。洛阳人民也很给面子,只要你的汤好,自会在人们的口中流传……相约:明早喝汤去吧!所以不愁天天排队爆满。再大的大款,只要是洛阳人,早上也会开上自己的香车,到洛阳某家汤馆蹲着喝一碗汤的。 这是洛阳人对汤的追求。 虽然西安、开封等北方城市也有吃汤饼的习惯,洛阳的确是自有特色。这话非得洛阳的“老喝家”才能说。 洛阳汤的特色,有人说是“涮”!也就是说那种滋味、那种享受,能让人像品茶一样“品汤”。所以正宗的洛阳汤馆是可以无限制添汤的,不过也有个规矩——只要碗中还有饼。所以据老人们讲:旧社会的穷人,早上一家三口只买一碗汤,三人轮着吃喝。 虽说是洛阳生洛阳长,但我的“汤龄”却也不长,比不得自小在各色洛阳汤中泡大的老洛阳人。他们喝汤,才是正宗的老洛阳人喝法。 在汤馆提供的饼中我们这些“半吊子”总是选择又香又薄、切成条的油饼。又总是要“肥一点的汤”泡饼……几乎是入口即化,就这样唏哩哗啦地吃喝下去,往往中午也不会饿了。 而老洛阳人呢?他们总是选择那些我们看来泡不透的、硬梆梆的锅盔和油旋儿,在他们看来,饼是越耐泡越好的,到汤馆为的是喝汤,而不是吃饱。所以当我们撑得受不了时,老洛阳人还端着漂着几块锅盔的汤碗去添汤呢。只见他不紧不慢地端碗回来,却还不着急吃馍,又先嘬了一口汤。这时候你忍不住催他,他会说:你们先走吧。 洛阳的汤,就是被洛阳的人这样品出来的。 ******************** 信阳的热干面呢?据说是武汉传来,又经信阳人加工过的美食。譬如武汉热干面用黑芝麻做芝麻酱,信阳用白芝麻;武汉热干面用腌萝卜丁,信阳用榨菜,还多用时下鲜蔬……比起武汉,信阳热干面少了那种泥沙俱下的感觉,具有鲜亮、香味和刺激,像信阳菜。(这是信阳人的传统,在吃上绝不跟风,什么东西到了信阳都要改造一番。)确实是自成特色。 相同的是,它也是作为早餐,但是是作为流动摊贩的形式,比起洛阳,也少有固定的门店和老字号,往往没有字号。根据我一年的“面龄”,感觉但凡是野摊上的热干面都要比门店里的鲜亮、刺激。 每每在早上胡同口的面摊上,都是一片热火朝天。 有人喊:“我的面烫了没有?” 老板儿:“哎呦,对不起啊……” 就赶快去烫面了。热干面——快,刺激,鲜亮,香,同洛阳人喝汤完全是两种意境。 ************** 就像两地的民风吧。我洛阳的古城人民,身处海内的风水宝地,王气都城,是安土重迁的豫西人,或许还有些保守,好虚还有些自矜。 从地理来讲,洛阳是盆地,信阳是丘陵,昼夜温差大。洪水多,历史上不是众星拱戴之处,却是匪丐流民交杂之所,当然,也是革命老区。 时至今日,洛阳早已顶着历史旧名将观光旅游发展壮大,牡丹花会搞得有声有色。外地人定居洛阳,他们的子孙也就成了洛阳人(淡然包括我),为洛阳而自豪,那样的恋乡恋土……而信阳坐拥“北国江南”的自然风光和特色菜系却无动于衷,就连“信阳炖菜”的名声不胫而走,大小菜馆都打上了“信阳”的招牌的时候,小城仍然是酣睡不醒。 而信阳却是劳务输出的大市,魏青钢就是信阳人。新一辈的“革命者”在大小城市倔强地打拼,做着或许洛阳人看来卑微、辛苦的工作,但是信阳人不在乎。也有新一辈的衣锦者回乡创业,他们多是上面说的那种;也有老一辈的衣锦者回乡投资、寻根,他们是古代逃避战乱而南下的中原人曾在此作过历史的勾留……我想,信阳人就是有那股闯劲的吧,就像革命老区的祖先。说闯“劲”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和传统。 信阳人比起洛阳,少了一种文化和底蕴,少了一种积累和经营的意识; 洛阳人比起信阳,缺了一些拼闯开拓的精神,背井离乡的勇气。(历史过于沉重,也会成为包袱的.) ************************* 洛阳汤;信阳热干面——着实的食如其城,食如其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bae750100ciqr.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