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探亲时,爱好木雕艺术的甥女夫妇,热情地陪我们到这个歌词中的小城镇——三义木雕城观光。 原来,三义木雕城颇负盛名。虽然台湾岛内木雕分布很广,但主要聚集于三义乡。三义乡坐落于苗栗县南端,海拔高度约为四百米左右,山多田少,因为地势关系,这个地区常有浓雾滞留不易散去,故此也有“雾都”的称呼,跟木雕城同是三义乡的代名词。三义乡总共七个村,以广胜、盛兴二村较为繁荣,人口聚集较多,以客家人为主。三义木雕的主要事业也大多在这。想不到,外甥女婿对木雕不仅爱好,且很内行,途中他一面开车,一面给我们介绍三义木雕的应用与其审美价值。惋惜,我们大家对木雕知之甚少,只能抱着学习的态度,点头罢了。 当我汽车步入有神雕村之称的广声新城,即见到了“苗栗县文化局木雕博物馆”。这儿是台湾唯一以木雕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立于1995年,原为苗栗木雕艺术展现馆升格为博物馆,成为三义木雕的标记。 馆内的展现空间,共分三层楼,二楼为馆藏精品区,这儿珍藏着明清时代与台湾早期镌刻、台湾南岛民族木雕艺术品,并按期展览木雕家或其他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我们重点参观了二楼展品。 外甥女婿指着几件珍品逐一介绍:这座“莲花观音菩萨”是江文贺先生的作品,木质上等,色泽自然,纹理细腻,神态亲切、稳重诚实,雕工之巧妙,可见一斑;这件“摇曳生姿的兰花颂”系黄纱荣先生创作,是朽木搭配兰花而成,获“台南县文化局”举办的南瀛美展“优选奖”;这个“虚实之象”,是简明光先生透过对大象反复揣摩审察后的定性,对无限空间的感受,返璞归真,蕴含了空灵的韵味;还有“苏武牧羊”、“双鹤图”、“舞帽”等等。这些精湛的木雕精品,有写实的、抽象的,也有超现实、超自然的,无不让我们得到了一次木雕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接下来,我们到木雕城景象最名副其实的位置——水美街游览。 甥女告诉我们,水美街是最著名的木雕聚集地,街上的镌刻店大约有二百余家,镌刻品驰名中外,内外销都有。外地来客大多以水美街为首选地,是因这儿店家多,可以尽情参观比较选购之故。所以,这儿已形成一个镌刻品的专业区。 果真,街道镌刻店密集而立,满目都是木雕艺术品和木雕成品。甥女夫妇陪我们到几处他们熟悉的店家仔细观赏,店老板热情周到,奉茶接待。这儿,镌刻店林林总总,大如原木桌椅、屏风、壁饰,小至人像动物、虫鱼鸟兽,一应俱全。既有原生态奇珍异木的艺术品,也有从纯艺术产品发展成广泛应用的立体人像、动物、天然物、日常生活用品及至玩具等镌刻成品。形式繁多,风格各异,多姿多彩。 在这些店面中,除了大成品的艺术品店外,还有凿刻和接受订货的镌刻店,他们都拥有一批技能纯熟的师傅,持续接受远来顾客的订货。当我们深入观察时,发现他们即便刻一个简单的鹰翅,都要动用数十种不一样的镌刻刀,来应付不一样的曲线、深度以及斑纹的需要;戴着老花眼镜的师傅,一点也不马虎,下刀之前老是考虑又考虑,比画又比画,一定要因材施雕。那些原本难以运用的奇根怪枝,经由师傅的巧手,往往能化腐朽为奇妙;并且,每个艺师所注入的神韵还各不一样。所以,在这儿欣赏到的木雕师傅的现场绝活,是三义木雕的奇特之处,也是游客最值得玩味的所在。 但是,经了解,三义木雕的兴盛,历史并不很长。那是在1918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期,三义乡村民吴进宝,在开发坡地时,无意中发现遍地都是樟木的枯树头,因久经白蚁蠹蚀,风雨侵袭,而成为自然奇形怪状的枯木,形状极为怪异美丽,因而取回再加入人工修饰,稍加磨光、加工、涂上漆面成为家庭装饰品。 后来遇到有识之士,发现其极具艺术价值,视为珍品。吴先生随之研究美化、加工、制成成品,进而大批加工生产、营业、贩卖、形成了镌刻事业。 因此,在三义乡几乎有半数的村民以木雕业为主。镌刻的木材,以樟木、桧木、杉木、杉柏及檀香木为主,取之于阿里山、大雪山及本地,后来也用进口木材。镌刻的产品,包含包装品、日常用品等。不论内销或外销欧、美、日本,都广受客户的喜爱。直到今天还维持这个局势。 至于三义木雕城的更一步发展,是吴罗松先生从大陆福州聘请了林永金先生等四名镌刻师傅,传授更为精湛的镌刻艺术,从而自1966年之后,才步入三义木雕业的兴盛时期;并进而渐渐由副业变化为正业,由家庭工业变化为企业化管理,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木雕产业的兴盛给三义人民带来了巨大财富和经济繁荣。 三义木雕城的故事,正如邓丽君的那首歌,的确充满了喜和乐,很美很美! 木雕博物馆那浑然天成的灵气,水美街上镌刻艺术的氛围,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木雕艺术的体验空间,还使我们认识到三义木雕产业并非从天而降,它同样历经了发现、发掘和创新的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