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展厅我们一睹镇国之宝的风采。司母戊方鼎和三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 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当我们走出博物馆的时候,眼前是大片的绿地,你仿佛倾听到旷野空响,感慨着脚下这片历史的荒丘竟埋着积淀了三千余年的文明与震撼。在甲骨文碑林,我们看到了仿制的片片甲骨,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 向前导游就带我们来到了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出土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也许是我们没有思想准备,当看到展现在面前的车马遗迹的时候都有说不出的惊讶。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据介绍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几个地方发掘的。整体移到这里展出。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可以看出,殷代的马车造型已经十分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乘坐舒坦。地面上有一仿制的马车,样式很现代,真难以想象这种车是出自3000年前的古人制作。看着比我们现在的马车还美观。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可以说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再向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虽没有以后的皇宫那样奢华,整个大殿看来还是宏伟庄严。以前只知道商代的殿宇是很宏伟的,王宫大殿万余平方,这跟麦秀禾黍清漾绿波的田园牧歌的反差的确巨大,无怪箕子见了那样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