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记:“胡服骑射”的丛台 〔前言〕 美人舞兮临丛台,拓疆域兮展雄才。战骥嘶兮飞鸣镝,壮士安国兮旌旗开。 ——赵武灵王
邯郸,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上至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下到国内战争的晋察冀边区首府,这座几千年的古城,一次次地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将相和》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到仙气盎然的《枕中记》的一枕黄粱、南柯一梦,乃至倒背如流的邯郸学步、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刎颈之交、怒发冲冠、三寸不烂之舌,一个个鲜活的成语故事,都发生在邯郸古城,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由此,邯郸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 来到邯郸是十几年前的事啦,那年的原料药年会上,我单枪匹马地拿下两张大订单后,才慕名到邯郸城外的吕仙祠去“云梦”,梦中的我身穿盔甲,骑着高头大马,正在打拼着自己的“江山”,可是当我凯旋归来,被美女们包围着的“关键”时刻,却让身边的人给喊醒了,原来我那手舞足蹈的得意的笑声,吵醒了别人。 一枕黄粱美梦,曾经让卢生勘破红尘,随着吕翁得道成仙。我却惦记着滚滚尘世中的红颜,继续迈向自己的人生梦想。而那由小变大、从弱变强,开创出一世霸事的赵武灵王,自然是我的崇拜偶像,他的“胡服骑射”遗迹,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尽管事过境迁、草木皆非啦。 〔一〕 丛台,又称武灵台,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为检阅军事操练和观看歌舞表演而建的。据《汉书》记载,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的许多亭台阁院罗列垒接——“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后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来描绘丛台的壮观;还用“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的诗句来赞颂武灵王的“文功武略”;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挥毫抒怀,留下了不少的诗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本是一介小国,国势衰弱,经常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匈奴、林胡等外族的侵扰。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他在一次率兵抗敌中,发现北方的“胡人”,他们身着窄衣短袖,骑马射箭十分便捷,且能征善战。而赵国军队则是宽袖长袍和笨重的战车,行动迟缓。于是武灵王自已率先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并下令赵国上下“革新”——改穿胡服,勤练骑射(曾引起一些贵族的反对),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在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革新下,军队强大了起来,又屡战屡胜,也整和了国人的共识,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位列“战国七雄”之一。 〔二〕 现在的丛台,是按清代同治年间的格局重修的,为一座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由丛台入口进,沿着用砖石和条石铺成的径道缓缓而上,在第一层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高阶上一块石碑刻着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刻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题刻着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碑——“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第二层台面距地面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O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五间院落,坐北朝南的东屋是为纪念武灵王的“武灵馆”。西屋是“如意轩”,中间的小亭为“回澜亭”。周围的台墙上镶嵌着许多历代的碑碣。其中尤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和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 丛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四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据胜亭的圆拱门门楣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原来这是流传至今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发生地。 相传,公元八世纪末叶(唐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厚,梅伯高遇害,陈东初四处打探梅良玉下落。后来,在梅花二度开放的时候,陈东初得知家僮即是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卢杞得知后,又欲加害于陈家,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和亲,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和亲路上,梅良玉前来相送,和陈杏元一路上的肝肠寸断,一程程的血泪地走到邯郸城,携手登上武灵台,由此哭别。为这座丛台平添了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是巍巍的太行山脉,层峦叠障、蜿蜒起伏。西南是曾经辉煌的赵王城遗址,恢宏的城墙依稀可见。西北便是过往云烟的“胡服骑射”时铸箭炉、插箭岭和梳妆楼的遗迹。俯视台下,台西的一汪碧绿的湖水,荡漾着夕阳下潋滟的清波,湖中垂柳倒影下的六角亭,就是著名的“望诸榭”啦。 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庙,庙里供奉的是赫赫有名的乐毅。现在的“望诸榭”是近代重建的。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把齐国逼到了灭亡的境地,后来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欲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逃回赵国,被赵王封他为“望诸君”。“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据《邯郸方志》记载,现在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丛台的北侧还有座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这“七君子”的动人事迹,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东周列国志》在“围下宫程婴匿孤”等章节里,就记述了“三忠”——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救赵世孤儿舍身忘命的动人故事;而《将相和》的 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则是家喻户晓;这李牧和赵奢的故事,则没有那么地妇孺皆知啦。 〔后记〕 从邯郸回来,我带了个在吕仙祠买的葫芦,正面刻着“八仙过海”的故事,阴面刻着几行大字,当年没啥注意,最近拿出来一琢磨,还是挺有趣味的: 想想天天 想想天天 通不过难 通 过 猛一看,读起来并不通顺,竖着从右往左念就有意思啦:天天难过,天天过。想想不通,想想通。据说还有另外的多种读法,有兴趣的也有试试看。 在本文的结尾,我按照填词的套路,取自友人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诗,胡诌了一下,作为邯郸之行的感悟和纪念: 邯郸烟雨黄粱梦,未得千般誓不休。及至梦醒无一物,黄粱烟雨邯郸秋。 2007年7月15日整理《旅行大事记》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