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惊闻我插队落户的贵州省平塘县发现了一块巨石,上有清晰的“中国共产党”几个大字,经地质部专家考证后,权威证实决非人为,而是浑然天成。 今年正好好友小H到黔南首府都匀公干。知道我是只喜欢钻山爬岩的野兔子,打电话来约,我立马兴冲冲赶了去。“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正如这歌词,心情竟如当年的老八路回到根据地。道路早已不像当年坎坷崎岖,高速公路焕然一新,舒适的大巴从贵阳一路顺风,稳稳当当,两个小时,打个盹的功夫就到了黔南首府——“桥城”都匀。 当年为了省下3.8元火车票钱,我和一家的耘、梅及几个“大哥大”级别的知青,不止一次趴过火车。有一次我带着两个弟弟、耘也带着她弟弟。查票的来了,三个弟弟逃到飞驰的火车门外(那时的火车不像现在要锁门,车门随时可以打开),冒死坐在扶梯上,胳膊挽住车厢扶手,缩着脖子不敢出气,直到查票的走了,我和耘才赶紧去车门外把他们拉进来。三个弟弟的脸被寒风抽得铁青,肌肉僵硬,连哭都不会了……现在想起来,简直是玩命。 幸亏有老天爷保佑,没出大事,后怕,后怕得直到今天想起来心还直颤抖。
小H的同行兼朋友伍处长(简称“伍处”),是和我一样走过知青路的男子汉。五官端正棱角分明,身材挺拔,堪称“英俊”二字,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小五岁。
握手认识后,团团围坐闻名“桥城”的火锅旁。红油辣子浸得红铮铮的山珍火锅馋得我垂涎欲滴食欲大开。顾不得斯文,抄起筷子尽情享受苗乡美食,果然名不虚传,味道胜过国宴——咱布衣草根没吃过国宴,就认定了最好吃的东西是国宴。
席间,刚散会的李书记赶来,简直让我惊喜得无从表达:他竟然是曾经的平塘县委副书记,侃起平塘县的民风人文来,如数家珍,还认识不少当年因在平塘成家而未回原籍的知青。边吃边聊,距离感陌生感倏忽消失,很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饭后,伍处送我们至城外三十多公里处,离掌布“藏字石”较近的某国家物资储备处招待所下榻。
夜深沉,很久没有住在如此清新幽静的乡下。 窗外田边,蛙鼓此起彼伏,喧嚣热闹如央视的“同一首歌”盛会。荷塘碧树将浓郁的植物香播得满夜晚都是。漆黑的窗外没有城市的万家灯火,只有影影憧憧梦幻般的远山剪影。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
独自伏在窗口,贪婪地深深吸着天然氧吧微香的空气,换掉肺里被钢筋水泥二氧化碳污染的浊气,仿佛为五脏六肺洗了个彻底的“桑拿”,享受着久违的安静和闲适,不用看电视不用上网不用写文字……惬意地放松全身每个细胞。人、蛙、树、山、天、星、月、花……用各自的灵魂演唱着“同一首歌”。
次日晨。窗外。
婉转清脆的鸟鸣将我早早唤醒。不舍得浪费让人心动的一日之际清晨时光,我独自背起相机,去捕捉田间荷叶的倩影。
刚到荷塘边,大雨倾盆,呼拉拉卷着寒风扑来,抽打得荷叶摇曳着腰肢,垂手含胸,不敢笑闹。
只好赶紧冒雨跑回招待所,看着雨水从屋檐上汩汩地流下来,滴到地上汇成溪流向低洼处奔去。心里难免扫兴,莫非真是“贵人出门招风雨”?宁愿不当这“贵人”。
郁郁地站在门口,祈祷着老天爷赶快鸣金收兵。
9点,伍处冒雨赶到,告诉我们都匀凌晨暴雨,可能路上难走。似乎看出我的遗憾和扫兴,善解人意地说:还是走,说不定到了掌布天就晴了。
于是小车冒雨前行。一路上风声雨声,车轮碾过浑浊的泥浆发出的唏唏哗哗声,伴随思绪信马由缰,跑回当年插队的毛南族寨子,驻足当年修水利住过的山洞石床,回味当年孤身一人“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恐怖无助,怀想当年挑着一百三十斤重的“高挑”登上陡峭的“摩天岭”的艰辛,咀嚼着当年吃得腹胀如鼓的荞子玉米高梁红薯的苦楚……
窗外熟悉的绿色山峰如纷繁复杂的日子匆匆掠过渐行渐远,刻骨铭心的岁月和苦难却历历在目越来越近。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很俗气的默念着这很残酷的句子。知青生活蹉跎岁月清晰如画,平塘,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玉水金盆”,你可记得为你哭过笑过唱过的女儿? 车进平塘县城,心里突然阵阵发慌,心灵猝然本能地一跳,将沉睡在记忆中的“心跳”唤醒。贪婪地望着窗外掠过的老街、老屋、老人、老树,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扑来、变幻、消遁…… 熟悉,的确很熟悉。许是因为没有下车,我无法完整地审视这座和我的生命有过千丝万缕血脉联系的小城。县城还是“一个馒头吃通城”的那么玲珑俊秀,还是那座山还是那条河,连空气都是熟悉的味道。那湾清澈碧透的平舟河水依然平静蜿蜒绕城而过,将整个县城环抱怀中,远望如一颗含珠的玉蚌,闪耀着迷人的神韵。
陌生,已经很陌生。河边那片绿树成阴结满紫红色桑葚的桑树林哪里去了?记忆中那座灰色混沌的县委县政府楼房哪里去了?空旷冷清的车站广场哪里去了?我们曾经演唱过《红灯记》、《沙家浜》的简易舞台哪里去了?
容不得我细想细看,小车已毫不犹豫地穿城而过,将我魂牵梦萦、爱恨交织的第二故乡平塘县城甩在身后。 不知何时,雨住天晴,艳阳高照,看来,我真的是贵人。小车抵达距县城63公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掌布乡“拦马寨”前。
拦马寨掩映于重重密密的碧绿之中,又称“浪马寨”。得名于寨前清幽灵秀的拦马河。寨中十几户人家,全是布依族。
这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无论走到何处,均依水而居,因此他们是一个最干净的民族。古人云“近水者智”,因此他们又是一个最智慧的民族。
进寨后,随意走到哪家,主人都会诚挚淳朴地笑脸相迎热情相邀,让你品尝地道的农家饭。价钱并不贵。
随意挑了寨口的一家,舒服地坐在干净整洁的小院中,喝着贵州特有的苦中回甜的苦丁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院子正中一棵挂满花朵的巨型仙人掌。稍顷,干净利索的布依女人便端上现杀现炖的土鸡、自腌的酸菜、自点的豆腐、现摘的新鲜时令蔬菜、散发着原木香的甑子苞谷饭……绝对环保绝对绿色。 饭后,用我的双脚,沿寨中石头小径探询这深山里的“桃源”,丈量这拦马寨和都市的距离。闻着熟悉极了的农村特有的牛粪柴草混和发出的香味。恍然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山寨,回到艰辛苦难却刻骨铭心的那年那月。 漫步寨口,惊见一株巨大的断枫,上半部如野牛匍匐路旁,已经开始腐烂的深褐色躯干长满黄色野菌,兀立在路边的下半部约有几米高,四人合围尚不能全,古老苍茫寂寞凄凉。如此巨枫,生长不知多少年,耗费了多少力量,抵抗了多少自然界雨雪风霜,才能长到如此粗壮,坚强刚硬如铿锵男儿,却依然敌不过大自然的摧残,惨烈地拦腰折断……猝然间又见断枫顶部折断的伤口处,竟然郁郁葱葱地长出一蓬绿油油的枝叶,树太高,看不清是这枯树发新枝还是其他植物借它的躯体经营自己的生命。总之是一份新生命,活在死去的生命之上。还是生命战胜了自然。 其实何止这折断的古枫及寄生于它的新生命,大如人类历史,小如个人生命与爱的历程,均在不断的斗争、挣扎、生发、死亡、新陈代谢中遍体鳞伤地走到了今天,其中有多少值得深思值得感悟的道理。 不多时来到撑布景区跟着一位灵秀乖巧的布依族导游小姑娘,逆拦马河而上。一路上,小姑娘热情介绍着撑布“七奇”,如数家珍: 奇石——景区入口河谷中一重约30吨的巨石,如浪中漂叶般悬空搁置在另一块巨石尖上,名为“飘来石”,及至上游沿河滩石壁有序排列的“石蛋”; 奇洞——旧时百姓躲避战乱和土匪的“躲兵洞”、他们制作打猎、抵抗外侮的工具的“熬硝洞”以及流水在洞口分流处自然分为一冷一热温差的“阴阳洞”,三洞相连,洞内钟乳石形成的石笋、石桌、“群龙聚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水声轰鸣如雷却不见水在何处; 奇山——景区深处峭壁如削、峰起如剑、云行天高、风吼谷底,站在“观象台”上可遥见对面石壁上清晰如画酷似观音、狮子和毛公像的截面;
奇水——景区内三公里皆沿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蜿蜒,河底五彩斑斓,河边有一清冽透凉,甘甜润泽,据说长饮可延年益寿的天然矿泉,名“长寿泉”; 奇竹——贵州面积最大的藤竹群,漫山遍野长势蓬勃,相互缠绕,纵横交织成一块巨型绿毯覆盖山岚,形成良好的植被,为掌布穿上一条绿色长裙,将她打扮得如待嫁的新娘;
奇树——两棵参天古木将一颗巨石双双合抱怀中,俨然一对“护儿”的恩爱夫妻,极有灵性,还有石顶森林、渴望树、断枫遗址,构成独特生态植物奇观;
奇鱼——拦马河上游石蛋滩中,生长着一种小鱼,人若站立水中不动,稍顷,鱼儿便成群结队而至,悠悠地亲吻人体,被吻之处痒痒地舒适无比,名为“吻人鱼”,很多游客到此均脱鞋褪袜,将腿浸入清凉的河水中享受鱼吻。 小姑娘喜鹊般唧唧喳喳开朗地叙说,不时亮开喉咙唱一首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布依山歌,溶淳朴和现代于一身,丝毫没有过去我熟知的山里妹子共有的羞涩和木衲。
跟着她沿景区用鹅卵石铺就的干净如洗的小径漫步,揽美景、喝长寿水、观峭壁石像、钻藤竹编制的绿色门洞,听躲在树林丛中的布依少女唱山歌,若有游客能对得上来,还能意外得到她们赠送的手纳鞋垫,陶醉于悠闲和惬意,…… 至景区中部,一巨崖之下,便是众说纷纭的“藏字石”。
一块长7米有余,高3米多,重百余吨的巨石坠落石崖,从中部裂为两半,形如巨大的开口蚌壳,右石裂面上可见一些突起于石面如象形文字的化石,形似“中国共产党”几个大字,据说经专家考证并无人为。
巨石已用护拦围住,只能站在护拦外观看
这些字的字体都是2.5亿年前的海生动植物死后的化石形成的,另一半石面是这几个字的另一半拓面,比较模糊。这几个字是天然还是人为以我等知识实难判断。既然国内那么多地质专家都认为是天然形成的,我等也就不要费心探究了。 目的已了,天色也渐暗,于是一步一回头的走出景区,明天还要去寻访当年寄宿的房东呢。 (“金盆玉水”平塘县城)
(石蛋)
(吻脚鱼)
(碑)
(藏字石 繁体简体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