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来船去、人来人往;百年风华、百年基隆。好山好水的基隆,北面临海、东、西、南三面环山,南半部有基隆河蜿蜒流过,沿海部分多岛屿、岬角和湾澳,平原狭窄,山岭多起伏,是一个典型的海港山城。由于基隆地处台湾北端海岸,冬季东北季风和夏天的台风带来大量的雨水,每年大约有两百天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雨量居全台湾之冠。迷蒙的雨雾中,雨港基隆更增添了几分美感。
位处台湾咽喉的基隆,十六世纪以来,便是海上强权觊觎的目标,白米瓮、大武仑、杠子寮、狮球岭炮台、法国公墓等遗迹,见证了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登上海门天险,远眺基隆港,耳边传来货柜轮船作业的机械声,令人颇有抚今追昔之感。
在基隆外海的四个岛屿中,基隆屿位在基隆港东北方约六公里处,是一座美丽的火山岛,过去的基隆屿由于属于军事管制区,一般民众无法登岛,直到近年来开放观光,才得以揭开这座岛屿的神秘的面纱,岛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已成为近年来基隆蓝色海洋公路中,最热门的观光据点。
基隆东北端的另一座岛屿-和平岛,过去是原住民凯达格兰族「大鸡笼社」居住的地方,因为是社番屋舍聚集的岛屿,所以旧名叫社寮岛。岛的北部海岸沿线,在东北季风长年的吹袭和海浪的拍打之下,海蚀平台、豆腐岩、蕈状岩等等奇岩怪石,构成了珍贵的地形地貌。
来到基隆和平岛,你不只可以欣赏大自然鬼斧神雕的功力,回程时您还可以品尝和平岛特有风味水饺,用和平岛特产的青苔和海产透抽做的水饺,加上新鲜蔬菜和猪肉,皮薄馅多,吃得到海洋的新鲜滋味。
【臺灣NO1】
位于基隆东南方的暖暖,过去是基隆河航运的终点站,也是通往宜兰的交通要站,由于附近的物产丰富,除了茶叶、木材、染布的原料大菁之外,还有煤矿与金矿等矿业发展,因此暖暖曾经拥有繁荣的市集和热闹的大街,基隆俗谚中的「九万十八千」,指的就是过去暖暖街上九户人家有上万的财产,十八户人家有上千的财产,正可以反映昔日繁荣的风貌。
随着基隆港的开港、铁路的兴建,以及基隆河的淤塞,茶、矿的逐渐没落,暖暖的风华也由绚烂归于平淡。然而暖暖并未在人文地图上消失,四年前,一群关心暖暖这个地方的基督徒,发起了「暖暖代志社区报」,结合社区在地人的力量,藉由文字、图象来纪录暖暖的史地、风貌和人情,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暖暖这个『好所在』,典藏台湾台湾NO.1单元,特别访问到「暖暖代志社区报」的主编曾传明,谈谈经营社区报的心路历程。
暖暖的东势溪谷,清朝时期曾经是染布的原料大菁植物的产地,昔日先民沿着东势溪谷种植大菁、采集大菁后、制成蓝泥、蓝锭,再送到暖暖的港仔口,转运到艋舺,出口到中国上海、福州等地,是台湾当时出口的大宗货物之一。随着化学染料的发明,大菁蓝染逐渐没落,我们的采访小组深入了位于暖暖山区的大菁农场,在流水淙淙、鸟语花香中,访问到了世居暖暖,投入染布原料大菁植物复育的农场主人王国纬先生,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让大菁蓝染这种即将消失的常规技艺有了新的生命。
北管是大陆北方戏曲的泛称,约在清朝中叶传入台湾,在民间俗称「乱弹」,是歌仔戏兴起之前,台湾民间最流行的常规曲艺,也是最正统的酬神戏。基隆,可以说是台湾北管戏曲的发源地,一九六○年代的全盛时期,四大北管社团都曾活跃一时,其中位在暖暖安德宫旁的灵义郡,成立至今一百三十多年,过去经常在民间游艺和庙会中演出,如今虽然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但在陈添火老师傅教导、周勉女士的努力,以及新一代陈盈惠小姐的传承之下,暖暖灵义郡有了薪火相传的契机。 |
【臺灣生命力】
老鹰是基隆的市鸟,他的正式学名叫做黑鸢,当您来到基隆港,向天空仰望,您会发觉老鹰像风中的黑色风筝一般,一只只姿势优雅地向海平面落下。然而大多数的过客,往往只知道基隆港有老鹰,却不知道基隆也有个关心老鹰、用一生追寻老鹰的鹰人-沉振中,我们的采访小组在基隆港外,为我们访问到了鹰人沉振中,听他谈一谈基隆的老鹰。
发现老鹰,是沉振中生活中的偶然,成为老鹰的守护者,却是他生命的必然。曾经担任护专老师的沉振中,为了全心观察老鹰,毅然决然辞去了教职,开始过着俭朴的生活,从最初观察基隆周遭老鹰的生态,细心的为每一只老鹰命名、钜细靡遗地记录老鹰的行为,到展开全台湾老鹰族群的普查、着手「黑鸢二十年」的计画,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如此执着呢?且听他娓娓道来。
沉振中在长期观察中,将老鹰的生活哲学融入在自己的生命中,学习老鹰废物利用的精神、从老鹰身上重新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到了人鹰合一的境界。基隆是老鹰黄昏晚点名的地方,如果您到基隆来,别忘了在基隆港边和老鹰打个招呼,每年十二月的基隆老鹰季,您都可以在基隆看到沉振中他孤独却依然执着的背影,别忘了给他一个鼓励。
基隆过去从大武仑到八斗子共有六个渔港,供应全台各地丰富的鱼获,过去捕鱼的渔船和舢舨,大多是木头制造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动力船替换了常规的舢舨,玻璃纤维和钢铁替换了木材,成为造船的主要材料,多数的手工造船师父,逐渐的凋零。在基隆的八斗子,有位骆万发老师父,他带领着一群人,将常规手工造船的技术,运用在木造模型船的制作上,在完全不用铁钉、补土的情况下,用卡榫组合出一艘艘按比例缩小的舢舨和渔船,成为许多游客回忆儿时的最爱。他们不仅仅查找了事业的第二春,更让常规造船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
|
|
【臺灣文化館】
清朝的基隆移民,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漳州和泉州人常因为农田的地界、灌溉渠道发生冲突,咸丰元年八月,又因为小事引发了大规模的漳泉械斗,双方死亡百余人,经过地方仕绅出面平息,收集遗骸合葬,创建了老大公墓,也就是现在的老大公庙。咸丰四年,漳泉的仕绅为了彻底革除两方械斗的陋习,并且超渡抵抗荷兰、西班牙侵略的烈士,以及在械斗、渡海和瘟疫中死亡的先民孤魂,沿袭中元风俗,选定农历七月举行普渡醮祭,以姓氏宗亲区分,轮流主持普渡事宜。
这项举办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中元祭活动,从农历七月一日开龛门开始,接下来的程序包括开灯、树灯篙、迎斗灯等,七月十四日晚间的游行之后,便举行八斗子望海巷的放水灯仪式,接着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位于基隆中正公园主普坛普施孤魂的日子,除了举行祈安法会之外,还会请来道士跳钟馗,希望流浪在外的老大公们能够安分守己。经过一个月的仪式和活动,基隆中元祭在关龛门的典礼中落幕,就在这样一姓传过一姓、一代传过一代的传承中,中元祭成为基隆每年最大的盛事,在主办单位的努力之下,这项活动也从过去的民间祭典,逐渐转变为国际性的活动,让这个充满神秘的鬼节增添了几许嘉年华的活泼气氛。一系列的仪式持续将近一个月,退出了热闹又不失庄严的普渡节庆。
中元祭放水灯仪式的地点八斗子,是基隆最东边的岬角,背山面海,为一天然条件良好的渔港,每到黄昏时刻,渔船排列在港边,在夕阳倒映的衬托下,景致迷人,这就是基隆昔日着名的新八景之一-「八斗夕照」。走进八斗子,您除了看得到现代化的渔港之外,你还可以见到海底化石的遗迹和咾咕石砌成的古厝,素朴的渔村风貌让人印象深刻,而全台湾第二大的土地公庙-福清宫,里面安座着经过清朝皇帝加官进爵的土地公,更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八斗子因为深澳山脉直逼海岸,内陆山区蕴藏煤矿丰富,曾经是风光一时的重要煤矿产地,台湾的第一口官方煤矿-清国井,就在八斗子。这座直立式矿坑,极盛时期曾经日产两百吨煤矿,后因中法战争后毁矿,从此埋没在荒烟蔓草间,直到最近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才得以重现部分原貌。
顺着八斗子海滨公园走上宽广的景观平台,三百六十度的视野一览无遗,向北眺望可以看见像一条鲸鱼般横卧的基隆屿,面向东您可以欣赏海平线跳跃而出的日出,向西望去可以欣赏美丽的夕照,南边则可以眺望东北角海岸的湾澳、雄伟的基隆山和灯火点点的九份山城,让人心旷神怡。
【臺灣最回味】
「没到庙口吃东西,就不算到过基隆!」这是在基隆庙口流传的一句话,由此可知庙口是每个到基隆的人一定要去大快朵颐的地方。所谓的「庙口小吃」指的是奠济宫前的小吃街,从过去的六十多家,到今天的上百家,栉比鳞次的小吃摊,包罗了本土、东瀛到西洋,每个摊位都有家传独到的口味,从海产、面食、肉类到冰品、甜点,种类之多称得上是全台湾之冠。
从日治时期基隆料理店传下来的天妇罗,又名甜不辣,以新鲜沙鱼浆制做,以大锅的花生油现炸现卖,尝起来十分可口,是每个观光客到基隆的最爱。除了天妇罗之外,基隆庙口另外一个颇负盛名的小吃-鼎边锉,一样为人所称道,用在来米浆以纯手工制成的鼎边趖,添加金针、笋丝、虾米、肉羹、虾仁羹、蒜头酥,等十几种配料,煮成一碗美味的汤,是融入台湾味的福州小吃,除了邢记之外,庙口的另外一家百年吴家鼎边趖也是老饕们的最爱之一,每到假日两家店总是人满为患,为了让老饕们在家也能享用,邢记的老板还开发了外带的包装,带回家自己煮,风味一样好。
一盘金黄色的天妇罗和一碗QQ的鼎边趖之后,您还可以来杯泡泡冰,冰凉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您还不能满足,基隆庙口口碑不错的小吃摊还有一口吃香肠、旗鱼羹、鳗鱼羹、四神汤、卤猪脚、奶油螃蟹、豆花、珍珠粉圆等等,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回程时想带些名产回去送给亲朋好友,除了可以到知名的李鹄饼店买纯手工做的绿豆凸、凤梨酥之外,另外一家三代经营的连珍糕饼,坚持以常规手工制作的米食糕点,也是送礼自用两相宜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