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端,是一个群山拱抱的港口城市,用“雨港”来形容基隆不足为过,基隆的雨像不测风云一样,即使是烈日当空,半小时或者几分钟以后说不准就会大雨倾盆。其实雨后的基隆更让人心动,呼吸着微凉而洁净的空气,等待阳光从层层云雾间透出,基隆没有一般海港城市的喧嚣繁华,雨后的湿润感觉却让城市的质感精致了许多。 忙碌的都市生活节奏难免让人透不过气,我们开始放慢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恋恋海风吹起了别样思绪,我向往这里的慢节奏生活,向往这里淳朴的民风,同样不能错过百年老街和传统的地道美食。在基隆,请细酌慢品那些缓缓流逝的时光和滋滋有味的生活乐趣吧。 活色生香的渔港风情画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位置,让基隆坐拥台湾省北部最大、最优良的渔港——八斗子。八斗子早期是一座海上孤岛,没有填海造陆之前,只有乘船才能到台湾本岛,传说清朝雍正时期杜氏兄弟带了十几斗米粮渡海,来到此地时只剩八斗,故命名“八斗子”。兄弟们以捕鱼维生,逐渐形成渔村,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食物来源地。 半夜一二点的时候,人声鼎沸,鱼贩子、大厨、观光人潮都涌了进来,鱼贩急忙将新鲜鱼货摆出贩卖,崁仔顶渔市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早上七点之后,竟是“人去楼空”的景象。“崁仔顶这条街很奇妙,白天不存在,晚上才存在。”义隆鱼行老板彭瑞祺一语道破崁仔顶的奥妙:“以前在运河旁边有两个阶梯,让载货的小船靠岸卸货,台湾人称石阶为崁仔,加上卸货上岸到楼梯上,所以就叫做崁仔顶。” 清末光绪十几年间,崁仔顶开始有些鱼行摊商做南北货、生鲜、农产品生意,偶尔才做渔货拍卖,直至1895—1898年日本整治好西川河后,鱼行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崁仔顶,日本人接管台湾之后,拍卖方式从古代留下来的手势议价演变成一种叫卖方式,拍卖员采用学徒制,学习辨别鱼的大小、新鲜度、价值,训练敏锐观察力洞悉买卖家心理,最重要的则是和鱼贩、买家间的价格“拉锯”了。能亲眼看一看鱼货拍卖对我来说是件很有趣儿的事情,一筐筐的鱼在地上一一排开,买家个个细细观察这些鱼货,有人开始叫价,拍卖员在几次询问没有更高的价格后确认鱼被拍出。这里是交易大宗鱼货的市场,拍卖声此起彼伏,不论是远洋鱼货,还是近海鱼货,都是成筐的交易。 与崁仔顶相比,碧沙渔港显得袖珍许多。这里是基隆新兴的渔港,以休闲观光为主,两栋主体建筑物分别是“渔市场”和“饮食街”,渔市场内汇集了数十家生鲜海产店,整齐规划的摊位供应各式各样的鱼货,在那里除了能选购到刚捕捞的鲍鱼、龙虾、鱿鱼等海产品外,也可以买到养殖在水槽内的鲜鱼,店家售卖的各式卤味及小食品更是让人胃口大开,挑选完的新鲜鱼货还可以交给旁边饮食街的店家代为加工料理。 碧砂渔港附近海鲜餐厅众多,“渔品轩”的名号打响归功于得了台北市政府炒饭比赛冠军的“冠军炒饭”,泛着“金光”的炒饭秘密武器在于加入了飞鱼卵,老板曼玲姐解释道:“加入飞鱼卵后吃起来会有吃跳跳糖的感觉,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会跳舞的炒饭’。”曼玲姐一生跟渔村有不解之缘,“小时候家里穷,爸爸出海捕鱼赚钱养家,捕到的鱼只能卖不能吃,那时我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想吃什么鱼就吃什么鱼。”童年梦想推动她开了这间餐厅。而陪伴她父亲海里来浪里去一辈子的那艘船,如今功成身退兀立在店门口成为永恒的记忆,就像父亲手上洗不掉的鱼腥味儿,回忆起来也满载着幸福。 和平岛:海角游乐园 和平岛位于台湾本岛的最北端,是一座独立的海岛,而它与基隆连接的和平桥是台湾第一座跨海桥。这里是台湾省北部最早有西方人足迹的地方,海滨公园内的海岸,有一处“蕃字洞”的历史遗迹,洞内岩壁曾刻有荷兰文字,岩石属于砂岩,毗邻海边,几百年来受强劲的东北季风吹袭,洞内文字早已风化剥落。 蕃字洞的传言是否属实,已难考证,东北季风带给和平岛的却是一种独特的岩石景观,海滨公园内奇岩异石林立,海岸奇特的海蚀地形景观,如海蚀平台、豆腐岩、海蚀沟、海蚀崖、风化窗、万人堆等等,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样貌。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是最具负名的蕈状石景观,“女王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们这里则是皇帝和他的三千佳丽。”向导生动地为我们描述着万人堆。沿着步道一路上行,我们被沿途奇异的象形石吸引,完全没有顾上远处的风景,向导告诉我们,只有在滨海公园才能远眺到呈正三角形的基隆屿。基隆屿在基隆八景中称之为“杙峰耸翠”,隔海望过去,眼前的景色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写意山水画。 翻过山丘,如绿丝带般的浅滩与海天连成了一片,如果不是天边大朵的白云作为分界线,天和海真是难以区分,阳光洒在水面上泛出晶莹剔透的光。我们迫不及待地脱了鞋子,在浅滩上涉水而行,海水清洌极了,水底清晰可见,水面呈现出的绿色原来是浅滩的石头上茂密地生长着海藻,那时谁也没想到,它们将成为我们的盘中美味。 和平岛生态富饶,除了鱼货,一年四季沿岸藻类繁生,冬生红褐藻,春生绿藻,和平岛人在每年中秋前端午后采集并制成海藻食品,全家人无分大小在一片绿油油的海蚀平台上,顶着阳光时而埋头采摘,时而闲话家常。在滨海公园里还有一家有趣的餐厅名为“藻乐趣”,临海而建餐厅主要食材便是海藻,要知道这里的藻类有46种之多,店主人有着怎样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才能为食客们挑选出吃起来既美味,又养生的藻类品种。在店主人的精心料理下它们更变身成为海藻饮料、海藻火锅,甚至海藻水饺。 庙口夜市:美食不设防 为什么基隆的美食特别繁盛?民间一直都有“北基隆,南台南”的说法,基隆是台湾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因为靠海交通便利,有新鲜鱼货,让基隆港一度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许多外地人汇集于此做生意,人们富有了自然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基隆的餐饮生意人们必须用心去钻研才能烹饪出五星级品质的美食,满足挑剔的饕客们。如今,虽然当年的繁华早已逝去,但基隆人做美食的传统却因为台湾人注重传承的精神而延续下来。 基隆庙口夜市无疑是基隆知名度最高的景点,都说“到基隆不吃庙口小吃,等于没到过基隆”。基隆庙口的“庙”指的是奠济宫,奉祀主神为开漳圣王陈原光,由于奠济宫位于基隆港直入之处,早年便是商业繁荣地,以它为中心,从仁三路到爱四路约四五百米的街道两侧聚集了300多个摊位,短短地呈“L”形这一段路,琳琅满目的美食充斥整个街区,足以让你花几小时也走不出去。 既然古早味一词起源自台湾,我们深知去到这里首先寻觅的是各式老店。“纪家原汁猪脚专家”招牌上写着已经开店52个年头,镇店之宝当属乳黄色汤汁的原汁猪脚了,“大骨熬汤7小时,再入猪脚,不加任何调味料,上桌时才加盐水。”老板为我们点破自创清汤原汁的秘诀。拨开人潮继续前行,左手边奶油香气扑鼻而来,“老兵奶油螃蟹”让我们停下脚步,锡箔纸包裹的螃蟹在上炭火炉上吱吱作响,上桌后迫不及待地扒开,奶油和黑胡椒味儿一窜而出直攻鼻腔,一个不留神,口水已经先于筷子落了下来。 不自觉地,蜜汁烧烤、蚵蛋包、排骨羹、大肠圈都已下肚,急需一碗爱玉冰缓解油腻。爱玉是长在险峻高山上的野生植物,爱玉子在水中经手工搓揉出来的黏液凝固成金黄色透明软砖,无色无味,入口后依赖的是足够的纯度原液以及古法熬制的糖水还有适度的柠檬汁。60年老店“老林记爱玉冰”老板告诉我们,基隆人不会让你用吸管品爱玉,而是站在摊子旁,口就碗,分两三次喝光,差别就在爱玉完整入口剎那的滑溜感,还有入口后酸甜冰镇的快感。去夜市之前总幻想自己能成为大胃王,吃遍每个摊位的美味,无奈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