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別戀 ----深秋廬山行 是11月3日清晨, 我在父母終于扭不過的堅持中理好簡單的行囊踏上了旅途. 從縣城到九江的班車快捷方便(只是票價一直在漲, 不爽!), 到九江汽車總站後詢問售票員小姐, 居然被告知沒有直達廬山的班車, 真是不對勁(次日下山的時候才發現, 原來我入錯了車站, 在火車站有直達中巴, 但看情形, 應該也是私人的車隊). 照好心人的指點, 轉乘了2次公汽抵達東林寺. 多次聽說此處有入山小徑, 我本想將錯就錯的從此傳說中的小徑上去, 無奈遇到的識路人士是非常講原則的佛徒, 死都不肯指路, 怕我萬一出事她(他)們就罪過罪過! 沒法, 只好隨他們一齊進了東林寺轉了一圈. 既然來了, 就拜拜佛吧, 求個此行平安什么的也好. 東林寺始建于唐朝, 歷史優久, 規模較大, 整個寺身以紅色爲主, 很是醒目, 與西林寺遙遙相望. 入寺正門前有一荷花池, 現時深秋, 超凡出塵的荷花當然是看不到, 沒在下雨, 也無法體驗林黛玉所喜歡的李義山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那份感傷, 雖然確有殘荷. 據說此池內荷花原種已毀, 現池內所種爲在日本某寺客居幾個朝代的原種後裔, 很有淵源的. 只可惜匆忙中, 也沒找到寺內僧人確認此說是否屬實. 寺內還有一泉, 名曰聰明泉, 傳說飲之可以明目, 我倒是大膽一試(因視力一直在下降, 願望總是美好的), 相信在此佛寺之內是不會有毒的,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J . 此泉清凉而微甜, 可以解渴, 是否明目, 則只能擇時再驗啦! 正午時分, 我仍不得小徑入口, 連正門也渺渺然不知何處. 無奈, 只好原路返回幹道, 看能否靠鼻子底下這張嘴找到轉機. 黃天不負有心人, 在轉了兩次公汽繞山轉了半個圈後, 我終于站在了南門入口道的起點. 此時已是中午1點多, 路牌上的標識距南門25KM! 望著從盤山道上疾馳而下的無客旅游巴士, 我直納悶, 難道它們是從另一個門上山而只從此處下山?!照現况, 坐公汽可能無望, 首先放弃; 如果步行, 今晚我可能要以天爲被地爲床. 權衡利弊, 我當即决定采用驢友們慣用方法解决-----搭順風車. 擋車—停車—上車, 一切順利! 我行在一直向上的盤山道上, 心情飛揚. 車主的是兩位浙江中年男子, 說話帶濃重地方口音, 他們叫我小姑娘, 對我的獨行充滿疑惑. 呵呵, 也懶得解釋. 經蘆林湖、幹休所、南大門, 我們到達此次廬山之行的第一站----含潘口. 此處以觀潘陽湖水天一綫而聞名的, 我算是外行, 在蹭到的導游小姐一再指點下, 總算是搞清了這條綫在哪兒. 說實話, 比起在石鍾山望江亭上看到的湖江一綫, 這綫真的差太遠啦(因人而异, 也許是不同的美, 呵呵)! 倒是對面的無名山峰够味, 不是很高, 却奇陡, 那條隨勢而鑿的臺階起碼有80度的坡. 上去的時候還可以手脚幷用, 下來可就有點麻煩, 好在不算長, 顫顫噤噤的還是能摸到平地. 該峰高度接近最高峰, 站在上面視野很開闊, 最遠處淡青的水, 再近就是深黃的地, 最近是淡褐色的頁狀岩叠起的山巒(很奇特的山), 層次分明, 强烈的衝擊著眼睛. 繼續走(當天下午我的路綫完全由兩位車主决定), 第二站是大口彩虹布. 現是深秋, 正值枯水季節, 最不適合看水的, 但已經來了, 當然還是得瞧瞧. 我們選擇的是步行綫(還有纜車綫). 從泊車處取小徑拾級而下, 進入山林腹地. 兩旁樹林高大, 小徑完全在樹陰之下, 一進入我立刻想到“曲徑通幽處”幾個字. 如是同戀人携手而行, 怕是要作此徑爲天堂了, 哎, 原來風景是因人而美麗(看來王明陽的唯心論也不無道理). 約20分鐘後, 布瀑就挂在眼前了, 流量極小, 落差也不大, 無需多記. 往回走不遠有一岔道, 通往問天石. 此石奇异非常, 在岩山斷涯間异軍突現, 遠觀似食指向天, 有叩問上蒼之狀, 因而得此名(確有幾分貼切). 從岔道口到問天石, 來回大概需要一個鍾左右, 路全是隨山勢或造或鑿, 大部份一邊是岩石一邊是懸崖, 路面寬度只够單人通過, 有那么陡那么險, 去一趟很有爬山的感覺. 當天最後一站是廬山博物館即毛澤東別墅及碑林, 到達已是暮色漸合時, 步履匆匆, 沒有細細地參觀, 很是遺憾. 晚餐廬山賓館, 菜味甚辣, 蠻好吃的但不是地方口味. 夜宿良友賓館, 價位不是很高(也可能是淡季的原故), 應該是標準兩人間(我一個人住, 浪費了), 挺舒服. 當晚早早的休息, 準備次日看日出. 世事往往如此, 計劃總趕不上變化. 當我早早起床, 早早退房, 早早的行走在無人的清晨的冷得我不得不穿羽絨衣的街道時, 我才發現天色的無常----是陰天(昨天還艶陽高照的), 到處朦朦的(但又不是霧), 別說日出了, 連朝霞都見不著. 我開始研究地圖(浙江的兩位車主今天回去, 行程由自己安排), 以確定如琴湖的位置, 看不到日出還是得繼續的. 可惜的是最後還是走錯了方向, 在得到勤勞的賣雲霧茶的阿姨指點之前我還一直以爲自己是對的. 沒關係, 有錯就改還是好孩子的J 一路下坡, 人也漸漸多起來(大部份是上學的學生, 還有清潔工). 經冰桌(第四紀冰川遺迹, 是兩塊石頭天然的叠在一起, 形似石桌)直達如琴湖.此湖爲人工湖, 面積挺大, 倒影在水中的斑斕樹木及紅頂的石砌(很奇怪的建築方式, 山上民房大都是這種)的房子, 冷冷的靜靜的艶艶的, 一種很難說清楚的感覺, 應該是美麗的吧. 繞湖岸一直向下, 誤入花徑. 內有大林寺舊址(當年白居易所寫“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之詩句中的山寺就是指此大林寺, 只可惜該寺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炸毀, 似乎桃樹也沒見著, 再難有詩中异于紅塵的景像了)及白居易草堂. 這位終身抱定“他日要爲帝王師”志向的多才詩人, 貶爲江州司馬後, 詩情才情都寄在山水間了. 他在江畔送客, 在山寺訪僧, 在廬山靜逸處建草堂. 草堂原址在三叠泉附近, 此處是照原樣仿建的(可能是方便游客, 因爲原址位置很險, 也可能是原址已毀). 是一所標準的中國三間式民房, 稻草頂, 磨磚地, 木窗木門(門檻也是木制的, 很高), 堂前居中, 兩邊耳房. 背靠廬山青竹, 門對小橋流水(橋真的很小, 一步就可跨過), 周邊還有花木草坪, 白老先生還真會選地方J. 房內當然不再有當日陳設了, 現應稱之爲紀念堂, 都是他平生的作品及相關介紹. 返幹道再往前走少許就出花徑, 對面是錦秀谷(也叫U形穀, 是第四紀冰川遺址)入口. 過天橋、稱妙亭、許願石到險峰, 此峰名取自毛主席當年登臨此涯所寫“無險風光在險峰”的詩句, 原名是猪首涯(很形像的, 遠看真的很像猪首, 特別是猪的鼻子). 一路懸涯邊上走. 在錦秀穀內, 我印像最深的是仙人洞. 此洞爲天然岩洞, 洞口高寬及洞深均爲5米, 外形極似人右手反扣于地面, 所以又稱佛手洞. 洞內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傳說他是在此處修練得道成仙的. 最裏面還有兩口泉, 一名瓊漿, 一名玉液, 光綫很暗, 看不清有啥名堂, 有人說有魚, 我是沒看見. 再過去還有同舟共濟、梵音泉、談判舊址、迎客松. 出U形谷, 跟隨另一隊人馬到文殊台(沒下雨當然是沒看到佛光了)、大小炮臺、大小天池(傳說此池水顔色會因天氣變化而變化, 可做天氣預報的)、龍首涯(一路都是小山道, 不險, 有那么陡, 爬起來真的很累. 站在此涯可鳥瞰石門澗, 橫跨山谷的白色吊橋非常搶眼, 很漂亮). 往回已是10點多, 太陽也老高, 我脫掉了羽絨服(脫下來真的很麻煩, 太大了, 拿也不是裝也不是的), 因爲開始出汗了. 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是黃龍寺一綫. 在電站大壩處進入的, 沿途風景秀美. 人在穀底走, 兩邊高峰樹林五彩斑斕, 谷底天然河床, 有水流聲一路隨行. 經黃龍潭、烏龍潭順級朝上, 到三寶樹(兩棵柳杉一棵銀杏, 都是千年古木, 很高很粗)、黃龍寺. 這一路的臺階很長很寬, 有時一階要走兩步, 我覺得能走到頂的人都是很有毅力的(實在太長了, 我走上去之後,起碼休息了半個鍾才返程, 太累了). 13:00左右打的(實在走不動)返牯牛嶺坐巴士從北門下山(這回我真的知道什么叫山路十八彎了), 結束了別人疑惑眼中的獨旅. 小貼士: 1. 東林寺附近有一好漢坡, 從此處上山只需辦20元登山證即可(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 2. 急用藥品要備, 此次我就用掉了四五張創可貼. 3. 水可少帶, 山上瓶裝水3元一瓶(旺季行情不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