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歌者 此文已卖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世界博览》
早就想写点什么,也算是给那个夏天再添上一笔,于是便挑出格桑若巴出来做笔祭。
两年前的夏天,和朋友在甘肃的朗木寺旅行。那是藏区的一个小镇,弯弯曲曲的山路一头连着玛曲,一头连着若尔盖,白龙江便在这里汩汩而出。说朗木寺小,不是因为这里的街道房屋,而是因为这里的生活状态。除了我们这些驴子以外,郎木的主体居民便是喇嘛,有喇嘛念经的地方,你便很难把它和“大”联系起来。格桑若巴,就是我们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喇嘛。
那是到朗木寺的第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刚从白龙江源头走下来,时间还早,便想去看看朗木寺六世活佛的圆寂肉身。给我们指路的,便是格桑若巴,一个跟活佛比起来,看起来更像活佛的大师。圆脸大耳,笑容可掬,总之具备了可称之为佛的一切因素。
短暂接触,格桑若巴便自愿充当我们的导游。六世活佛的肉身在半山腰的一座喇嘛庙里,于是我们缘山而行。格桑若巴一边给我们讲述朗木寺的历史,一边往山上挪动自己胖嘟嘟的身躯,样子很是敬业。参观末了,格桑若巴便邀请我们明天到他家做客吃饭。
说实在的,我们求之不得。从夏河一路到朗木,虽说喇嘛见了不少,但是喇嘛的牙祭,却始终没有机会打上一打,看来,时机已到。另外还有一层,玛曲没有ATM,朗木寺也是一样。没有多少现金的我们,经过仔细计算,发现如果顿顿吃饭的话,那恐怕就没有盘缠离开此地了。格桑若巴的邀请,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吃白饭的机会。
于是乎,接连的两天,我们便天天往格桑若巴家里跑。没想到,在甘南这个和四川交界的小镇上,还能找到回家的感觉。给我们这种感觉的,便是格桑若巴。我们去吃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想了解喇嘛的生活。而格桑若巴请我们吃饭,却让人有些不知所由,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因为他邀请你的时候,是很迫切,并且是再三邀请的。这样的盛情,不免让我们感到不解。刚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就如此热情地邀请陌生人到家中做客,起码在我们这些俗人看来,确实不解。
然而一旦进入格桑若巴的木屋,大家席地而坐,边吃着牦牛肉边听者格桑若巴用不是很流利的汉语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疑虑便都烟消云散了。原来,格桑若巴是喜欢交朋友。我们面前的大菜锅,已经不知道招待过了多少我们所谓的陌生人。听朋友讲故事,把自己的故事再讲给朋友听,看来就是他在念经之余最大的爱好。
席间,格桑若巴掏出手机,要我们的电话号码,并要我们答应以后发短信给他。问他平时没事情了做些什么,他举了举手机,说给朋友们发短信。他的足迹和朋友一样,是遍及天下的,在北京杭州学习的经历,就是格桑若巴最多提及的话题。问道为什么要做喇嘛,他的回答很简单,出家是藏人的骄傲,虽然是父母给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但是他甘之如饴。临行,格桑若巴还向我们推荐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在北京可以买到汉文版。
在朗木寺的第三天,看过了天葬,依旧是到格桑若巴家里去蹭饭,明天便要离开这个可爱的小镇了。于是当晚告别,约定了保持联系,现在还记得当时他送我们出门,在月色下挥手告别的样子。
回京后的半年里,彼此发过几条短信,总是他先发给我们。也往他家打过两次电话,但总是没有在家。后来,大家彼此就没再联系过。也不知道现在,他是个什么样子?估计还是坐在自家的藏毡上,跟朋友讲着自己的故事吧。
两年前格桑若巴家里还没有电脑,但是看得出他是一个十分在乎朋友怎么评价自己的人。在短信中我曾经告诉过他,有女孩在网上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他回短信的时候显得很兴奋,一连问了几个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他喜欢这样。
现在,估计格桑若巴在朗木寺自己的家里,也能上网看见那篇文章了。所以,我也写上一些关于他的东西,希望他能看到,也算是对他款待的回报。我还想对他说,朗木寺这个地方,我会再回来的。 http://blog.sina.com.cn/silkroader |